分享

看树识路——南京七八十年代道路辨认方法

 漁夫47 2024-05-16 发布于上海
      在网友们的留言里,我发现一个问题:有许多朋友对南京道路绿化的分布形式并不清楚,完全是凭记忆和印象做判断,错误率非常高!根据道路绿化特点识别道路是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我觉得很有必要跟朋友们介绍一下。本人从小在南林大院长大,大学专业虽不是园林,但园林绿化相关皮毛还是了解一点的,做个浅显的科普还是可以的图片

      先来了解一下南京七八十年代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

      按车道(板)和绿带(带)的多少和组合的不同,当时南京道路绿化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四种:一板二带式、一板四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

      文字太抽象,下面结合老照片来一一说明。

1、一板二带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路幅宽28米或以下,中间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在人行道和车道之间有绿带分隔。这种绿化路型当年南京最多,珠江路、长江路、昇州路、建康路、白下路、太平南路、长乐路、颐和路、西康路、解放路、黄埔路、北京西路、广州路等等都是。

图片
1
1986年冬天的珠江路。中间车道两边行道树和人行道,南京最最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相似的路太多,所以很容易搞混,多少人还在纠结这张照片地点也不奇怪图片

图片
2
八十年代初的长江路,这个是在人民大会堂附近,不看旁边建筑物确实跟珠江路不太好区分。

图片
3
1989年大行宫高处拍的太平南路口,这时已经在车道内隔出了慢车道,但这不属于原设计的慢车道,还是标准的板二带式

图片
4
1979年的下关热河路,那时机动车少,自行车随便骑,行人都在大马路上散步,无需隔出慢车道来。

图片

5

1982年7月的中华路南端,能看到当时的中华路也是快慢车道不分的。(详见《罕见的1982年中华门内影象》)


2、一板四带式

     路幅宽40-42米,中间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在人行道的两侧均有绿带。此种当时在南京不多见,只有六十年代初建成的北京东路(鼓楼至和平路段)和太平北路是这种形式。

图片
6
1964年的北京东路全景照,这是在进香河路口,当时种的是雪松和加拿大白杨。(详见《从保泰街到北京东路   1927-1983》)

图片
7
1976年的太平北路珠江路口。做为当年的南京景观大道北京东路和太平北路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骑车人,这么宽的路幅不设慢车道,后来还是在快车道上隔出慢车道,现在慢车道占了人行道。此路行道树与众不同,用了龙柏、海桐和薄壳山核桃等树种。(详见《绝摆!新发现的稀有文革时期南京老照片!》)


3、二板三带式

     路幅宽32米,车道两条,外侧为人行道。在车道与车道,及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共有三条绿带分隔。当年这种路在南京只有一条,就是进香河路。

图片
8
1964年的进香河路,当年南京唯一的二板三带式道路,它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路中间下面是覆盖的暗河。(详见《进香河  1890s-1980s》)

4、三板四带式

     路幅宽40-45米,中间为快车道,两侧为慢车道,再外侧为人行道。在快慢车道之间,及慢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均有绿带分隔,构成四条绿带,列植大乔木4-6行的配置形式。这是当年南京道路绿化的最高规格,著名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都是这种,还有大庆路(中央路)、汉中路以及城西干道也属于三板四带式。

图片
9

七十年代的中山北路,两侧的绿岛上很是阴凉,如果没有停放自行车行人更喜欢在这上面走。

图片
10
加州大学毕克伟教授1971年7月拍摄的中山北路某段,具体地点至今未考证出来,这个角度可以感觉到绿岛相当宽。(详见《超摆!南京1971年彩色的夏天!》)

图片
11
1980年的中山北路,列植的6排法桐可以看得很清楚,三板四带式确实大气。

图片
12
1983年日裔美国人出目里利吕井拍摄了多张中山北路上行驶的电车照,这是其中一张。(详见《出目里利吕井南京影集  1983》)

图片

13

法国摄影师Alain Le Garsmuer1979年拍摄的新街口中山路。同为三板四带式,中山路与中山北路、中山东路最大的区别是当年它只列植了四排法国梧桐,所以在板四带式里它最好辨识。

图片
14
美国大学生Steven Montgomery 1980年冬在新街口广场朝北拍摄的中山路,在人们需要温暖阳光时法桐自觉地落掉了树叶。(详见《Steven Montgomery 南京相册 1980》)

图片
15
这是1976年的新街口中山路段,右边就是“老广东”,中山路快慢车道之间的绿岛特别窄,正好够放辆自行车。
图片
16

这是另一条著名的三板四带式道路——中山东路,此片摄于1978年。中山东路与中山北路同样列植了六排法桐,二者好像不太好区分,这里有个诀窍:看路上方有无电车架空线,有的就是中山北路,否则就是中山东路。

图片
17
荷兰女生 Kattebelletje1983年在新街口新华书店门口拍摄的中山东路。(详见《Kattebelletje 南京相册  1983》)

图片
18
1987年靠大行宫的中山东路,这绿岛够宽敞了,自行车停起来很随便。(详见《车来车往的南京街头  1987》)

图片
19
这种看不到电车架空线有六排法桐的道路可以毫不迟疑地确定为中山东路,都不需要仔细研究两侧建筑。

图片
20
这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山南路,又一条三板四带式道路,它虽然也是“中山”开头,但并不属于“中山大道”系列,快慢车道中间种的是雪松,有别于其他“中山”系。

图片
21
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山南路。雪松树形好看又是常绿,所以在八十年代还被评为南京市树,在中山南路、中央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等道路广泛种植。

图片
22
七十年代的大庆路(即中央路),这个角度三板四带式展现的很清楚,快车道两旁的雪松长得还不高。

图片
23
1986年的中央路,此时雪松已长大,此时园林部门发现这货问题不少:上触及电线,下伸入车道,既不便修剪顶梢又不护荫,还不耐污染,更妨碍车行视线。以后行道树再也看不到雪松了,已种的慢慢清理,如今只保留下来北京东路一段,其它路上的都早已无存。


      介绍了南京道路绿化的四种形式,又韶了南京主要道路行道树特点,相关知识不知各位掌握没有,下面出几道看树识路的习题检验复习一下图片

题目一:
图片
24
这题就是个送分题!前天发视频号后留言区答案还算正常,有一半以上认可中山路,但有几位非要争辩,其中一位自称家住中山路的写了一堆文字信誓旦旦这绝不是中山路,而是长江路或珠江路,我也是无语了图片

题目二:
图片
25
这张Alain Le Garsmuer1985年的街拍有些难度,画面主要被岗亭占据,当年这样的岗亭南京有很多,其特征并不明显。留言区答案五花八门,几乎涵盖当时南京主干道的所有岗亭,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大行宫的岗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后面提供的道路及行道树的线索来进行判断,这明显有独立的慢车道,可以确定是三板四带式道路,再仔细看快慢车道间的绿岛,绿岛很窄且只种了一棵树,这就可以确定这岗亭是在中山路上的某个路口,所以回答广州路、华侨路就靠谱,而大行宫、三山街、白下路、宁海路等肯定不对了!

题目三:
图片
26
老粉对这张照片应该都很熟了,南大留学生Kattebelletje1983年作品,地点我早有定论但至今仍有质疑。根据我前面科普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条绿岛在中间的二板三带式的道路,只是最两侧的两带被回城下放户搭建的披子遮挡了,符合这一条件的道路南京只有一条——进香河路,中间的绿带种植的是较少见的女贞。


题目四:
图片27
这题看似简单其实蛮难的!这是典型的一板二带式,如果回答中山东路、中山北路的都是学渣图片但南京的一板二带式太多了,还需要从公交线路、光照方向、路边建筑、道路坡度等线索分析,目前存在黄埔路和北京西路两大流派,各说各有理,暂无定论图片


的展示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感谢多年来朋友们的支持图片图片图片
      现在自媒体盗图抄袭现象日益严重,为防范鬼吊后面的水印会加码,望各位能理解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