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剡,他是文天祥的知己,全家抗元牺牲,一首诀别词《酹江月/(念奴娇)·驿中言别》气冲牛斗、感人肺腑

 qiangk4kzk8us4 2024-05-16 发布于云南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元大都英勇就义的文天祥,终于得以归葬故乡。

他被安葬于鹜湖之原,乡人邓剡(注:这里音为yǎn  1. 锐利;2. 削;3. 举起。)满怀悲愤地为他写下了墓志铭。

正如邓剡在铭文中所写,文天祥“虽功业不能以尺寸,而志节昭耀乎终古”,却至今仍是无数华人心中忠义节烈的象征。

但是,关于这位不仅给文天祥写了墓志铭,还冒着风险第一个替他作传,陆续写下了《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文、《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诗的邓剡,又有几人还记得他的名字呢?

邓剡,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和文天祥一样是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人。

他不仅与文天祥是同乡,还和他一起做过同学,都在白鹭洲书院读书进学。

进士及第后,邓剡对南宋末年的政治环境极为失望,屡次拒绝丞相江万里的橄榄枝,隐居在家。

然而,当大元铁蹄踏破临安,南宋小朝廷南逃,文天祥起兵勤王时,他却毅然举家参加。

邓剡家中老幼12口死于广东香山兵燹,他也在厓山海战时随陆秀夫等人悲愤投海,但两次都被元兵捞起。

邓剡和文天祥一起被俘,一起拒绝了张弘范的劝降,也一起踏上了被押送到元都燕京的道路。

不过到了金陵时,邓剡病体沉重,被元兵留在当地就医,不得不与文天祥作别。

在与文天祥的最后一段同行的旅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酹江月·驿中言别》: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这首词借用了不少前人的典故和诗歌意境,将复杂的思想与情感浓缩在,为了把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其中,将亡国之痛、失友之悲写得苍凉深蕴,气冲斗牛、感人肺腑。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遥望着水天相连、辽阔空明的长江,我真恨老天不肯帮忙,东风也不愿意怜惜像你这样不世出的英才。

“英物”,意为杰出的人物,典出《晋书·桓温传》。桓温字元子,是宣城太守彝之子,他刚出生时,太原温峤见到他之后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听到他的啼声后赞叹道“真英物也”,因此他的父亲借着温峤的赞美为他取名“温”。

邓剡词中的“世间英物”,很显然指的是文天祥。如果不是出于对文天祥的信服与钦慕,他也未必会出山死战。

他感叹上天不肯顾惜文天祥,任凭他辗转努力,毅然无力挽大厦于将倾。眼前的长江天堑,三国时能助吴国拒曹兵,如今为何不能拒元兵?

同时,本以为两人能守望相助,彼此安慰、彼此劝勉,共同面对死亡,可他因为病重不得不滞留金陵,一个“恨”字写出了他内心复杂难言的情绪。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春天来了,夕阳斜照着哀啼的杜鹃鸟和在吴宫绽放的花朵,可是我如何忍心去看这被元军摧毁了的南京城!

“蜀鸟”,即杜鹃鸟 。传说中为蜀帝亡国之君杜宇死后,灵魂化作杜鹃,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商末周初时期,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杜宇登基后,号为望帝。晚年让位于丞相鳖灵,退而隐居西山,死后化作杜鹃鸟。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写的便是此事。

“吴花”,即曾生长在吴国宫中的花朵,大抵是化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之意。三国孙吴建都金陵,在这里修筑了宫殿,然而王朝终究是不可能长久的,曾经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也已经变成了断壁颓垣,只有年年绽放的花儿不曾改变。

“吴花”和“蜀鸟”都有亡国哀颓之意,更何况残阳如血中,满眼都是元军铁蹄践踏后荒凉颓败的城池呢?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东风不肯眷顾,让我们无法和周瑜一样取得胜利,只能如同金铜仙人般被押送北上,真不知靠谁才能雪恨。

“铜雀春情”,化用了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铜雀台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上面住着诸多姬妾歌伎。赤壁之战中,周瑜借着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但杜牧感叹“若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是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金人秋泪”,引用的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吟咏的故事。相传金铜仙人建造于汉武帝时期,“高二十丈,大十围”,手持直径27丈的铜盘,上有一个巨型玉杯,承接空中露水,名为“承露盘”。金人建成300多年后,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派人将金铜仙人拆离带往洛阳,但途中因为铜盘过大而折断。因铜盘太过笨重,被抛弃在灞河边的荒野之中。李贺诗中写金人在秋天被运出汉宫,只有明月相伴、悲风扑面,金铜之体也忍不住“清泪如铅水”。

邓剡的化用极为精妙,以“铜雀”呼应了开篇“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之意,以身不由己的“金人”比喻自己和文天祥的无可奈何。可宋朝亡国,国君与朝廷数度迁移,最终还是败亡,此恨怎能消 。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宝剑豪气上冲斗牛,可怜它还以为能追随豪杰收复河山,最后却只是一场空!

这句化用了《晋书·张华传》中张华寻剑的故事。“斗牛”即斗宿和牵牛星,传说张华发现斗牛两个星宿之间经常出现紫气,于是寻找方士雷焕夜观天象,对方断定某地有宝剑。后来果然在地下挖到了一个石匣,里面有两把剑,即龙泉与泰阿。

雷焕留下了一把剑,另一把送给了张华。张华去世后,宝剑丢失;雷焕去世后,宝剑被儿子雷华继承。某日,雷华带剑经过延平津,宝剑突然跳出,落入水中。派人下水寻找,找不到宝剑,只看到两条蛟龙盘旋在水中。

如今空有英雄们奋力复国的“剑气”和文天祥这样的“奇杰”,却无法改变大宋灭亡的结局,理想终究成空。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此一句是对文天祥壮举的回忆:回想几年前,你曾被元军扣留,却摆脱敌人严密的监视,寻找机会逃脱,绕道海上、南行万里,组建船队举起抗元的大旗。

临安被围时,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往元营同主帅伯颜谈判。在元营中,文天祥义正词严地抗争、拒绝在投降问题上合作,便将其他人放回,独独将文天祥押留元营。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南宋朝廷便重新派了使团、上了降表,不久后宋帝亲率文武百官到祥曦殿“望阙拜伏”,正式宣布投降元朝。

然而,一直被羁押的文天祥,在伯颜花样百出的招降诱惑中,丝毫没有动摇内心的意志。反而在被迫登船北行时,与同行的杜浒、余元庆等人设计收买了元军管船之人,历尽艰险逃回了真州。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这两句则是邓剡对自己内心的剖白:我本意隐居山林,与鸥为盟、酣醉度日,闲来只看涛起涛落、云生云灭。然而在你的影响下,却决心要像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冲冠一怒、奋战到底。

“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狎鸥之典。相传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上就到海上去与它们玩耍。群鸟也对他十分亲近。后来他的父亲知道了,就想让他捕捉海鸟牟利。于是青年怀抱着捉鸟的心思去海边,却再也没有海鸥与他亲近了。故事想表达的是,人一旦有了算计之心,就很难再被信任。

然而后代诗人都喜欢反用此典,表明自己忘情世外、淡薄名利,毫无欺诈之心,是白鸥真正的朋友。黄庭坚“此心吾与白鸥盟”,辛弃疾“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张元干“白鸥盟在,黄粱梦破,投老此心如水”,皆是以此抒写其归隐之志。

“睨柱”意为用眼睛斜盯住柱子看,“吞嬴”形容蔺相如怒发冲冠、好像要吞掉秦王似的,引用的是蔺相如出使秦国,最终完璧归赵的故事。

“回旗”意为回转战旗、撤军离去,“走懿”意为吓走司马懿,引用的是诸葛亮临死前设计,吓退了司马懿大军的故事。

邓剡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在文天祥的影响下,大义凛然、不畏强敌的气魄。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然而如今我却要与你作别,从此天各一方,唯有秦淮河上孤独的月亮,默默地陪伴无眠的我。

尾句急转直下,将情感转到了“惜别”的主题上来。

邓剡跟随文天祥投入抗元的战争后,全家都死于兵火,如今连友人也无法再彼此陪伴了,内心自然是无比的孤独。

一别之后,他只能形单影只地拖着病躯,在沦陷之后荒凉的金陵城中,对着一轮孤月,辗转难眠。

表面上读来,仿佛别情只是淡淡,但是细思邓剡此时的处境,家国之悲、身世纸伤,哀婉动人,令人忍不住为之泣下。

事实上,历来诸位评论家对这首词的作者是有争议的。

有人认为它是邓剡所作,而文天祥根据此词和了一首骨风遒劲、光照千古的《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也有人认为,这两首《酹江月》都是文天祥所作,而邓剡的原词早已佚失。

但是,在反复品读体味后,个人还是认同“驿中言别”之词确为邓剡所作。

读完这篇文章的你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