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传感器,热度上涨了!

 物联传媒_ 2024-05-16 发布于广东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5月13日,小米在有品上架一款“小米人在传感器”,使用低功耗毫米波雷达、红外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三模传感结合算法,能够动态感知 6 米内(静态感知 4 米内)人体存在。

5月15日,华为推出了全屋智能AI康养传感器,通过毫米波雷达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识别人体存在及精准位置,对人体姿态变化进行检测判定,支持跌倒、坠床、睡眠检测等功能。

头部企业在智能家居产品中越来越注重“康养系”,一是智能家居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人,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刺激着养老与康养产品的上升。巨头提灯上路,智慧康养与养老市场要燃起新火花了。

人体感知,重仓毫米波雷达


除了小米、华为,还有许多厂商也在人体感知领域推出相关产品,比如领普采用60GHz毫米波雷达的红外双模人体存在传感器ES2、汇顶科技的健康监测芯片GH3220、飞睿智能基于雷达技术提供微波活体存在感应器、CTL造作智能内置24GHz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存在传感器等。人体传感器正逐渐成为智能家居、健康监测、安全监控等多个领域的热点产品。

人体传感器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技术来检测人体的存在和活动:

  • 红外感应技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特定波长红外线的变化来感应人体的移动。

  • 毫米波技术:使用24/60 GHz毫米波技术,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利用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和多普勒效应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 MEMS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用于制作微型化的传感器,实现对人体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

目前市场上智能人体感知用得比较多的技术是红外传感和毫米波感知技术,在前文提到的小米和华为的产品都用到了这两个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全屋智能AI康养传感器是华为首次将24 G毫米波技术运用于华为全屋智能,其能力远超普通红外传感器,可实现室内三维覆盖,静止、微动感知能力及感知面积全面升级。

来源:华为官网

随着市场日益精确的发展需求,毫米波雷达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体感知领域的明星。毫米波雷达是一种使用毫米波(通常在30GHz至300GHz的频率范围内)进行探测的传感器,它具有高频率、强穿透力、强抗干扰能力的特征,且其在人体感知领域可以做到:

  • 非接触式监测:无需与人体直接接触,可以保护用户隐私。

  • 全天候工作:不受光线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工作。

  • 高精度定位:能够精确地识别人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 多目标识别:可以同时监测多个目标,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人体感知。

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得益于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汽车、安防监控、智慧康养、智能家居等领域。据AIoT星图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达到86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2022年中国康养雷达总市场规模达到4.4亿元,包括人体感应探测雷达3.1亿元,智能康养监测雷达1.3亿元。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增长至5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8%。

这些数据表明,毫米波雷达技术正逐渐成为智能传感器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智慧康养等新兴领域。

智慧康养与养老场景,潜力待爆发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智慧康养与养老场景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康养与养老也成为了政策指引的方向,其市场潜力巨大,正待爆发。

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商业模式成熟的示范企业,这表明政府对智慧养老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发展。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为8.2万亿元,同比增长34.43%。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11.4万亿元,呈现出与科技加速结合的趋势。

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催生了康养与养老相关产业链的改变,智能穿戴的健康状况监测(心率、血氧、血糖等)、独居用户的身体状态监测(是否晕倒跌倒等)需求的增加也让整体市场上下游产量需求上涨

人体传感器作为智慧康养产业上游的一大重要领域,广泛应用于人体定位、人体姿态(跌倒)报警、人机交互、老人异常行为监控,以及老人血糖、血压、心电等生命体征测试与监控等。

写在最后


虽然我国康养市场处于黄金发展时期,但智能差异化产品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条赛道上,企业需准确对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体现自身产品优势。

目前我国主要推行“9073”结构的养老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因此这会是智能家居和智能可穿戴类产品的一大增量市场,人体传感器在智慧康养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END~

一键三连,这次一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