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历史】石岐街曾经有条“鸭仔桥”

 中山历史 2024-05-16 发布于广东

在石岐街,有一条甲子桥,老一辈很多人称作“鸭仔桥”,前几天有人问我老豆上基在哪里,我老豆说以前过了鸭仔桥就是上基,然后我疑问:“鸭仔桥”?后来发现历史群之前也讨论过。

鸭子桥可能是谐音,指的是甲子桥。儿时好多人都讲鸭子桥,当时有字“甲子桥”。据《香山县志》(1826年版)载,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嘉庆九年(1804年)由邑人郑景泰集资重建,均为竹木结构。因先后两次建桥时间均为甲子年,故名。清咸丰二年(1852年)里人刘藻等重修,易木为石,用4条花岗石板做桥面。4条花岗石和2条木为栏杆,桥长6米,宽2.2米。


这条桥位于石岐永宁坊以北(相当于现时光明路大墩门楼斜对面巷口)。本身甲子桥跨后岗涌,后来后岗涌被覆盖了,现在保留麻石桥身,成为街巷的一部分,甲子桥可能是石岐那个时候,这么多河流桥当中,唯一保留麻石面的。

1981年因整治市区河道时,后岗涌被覆盖填平,桥的栏杆被拆除,仅存4条花岗石桥板成为路面,尚留陈迹。听说当时覆盖前桥头还有甲子桥字,现在水泥覆盖了石板上,只露出二块石板。

当时明清二朝,处于大墩村的位置是大墩、员峰、张溪等乡民出入沙岗墟之要地,可惜附近河涌交织,陆路通行颇为不便。目睹此状,时任香山县令于1744年率领一干乡民在大墩村口建起了甲子桥,这一举动日后逐渐催旺了四里八乡的农产品交易。而今,随着城乡持续发展变迁,甲子桥连同遍布周遭的河涌都湮没在石岐的风尘中,只留给世人空空的怀想。

球叔回忆:我出生并住在永宁坊,甲子桥就与中间的一条无名小巷连接,跨过甲子桥就系大墩村,儿时大家都叫甲子桥为鸭仔桥,桥下即为后岗涌,印象中始于板坊街,由青云桥入岐江,后因建设光明路,后岗涌被全部覆盖为暗渠。

不知道各位老街坊对甲子桥有无印象呢?估计要老一辈才会对这条桥有印象了,欢迎大家分享你跟这个桥的回忆给新一辈的年轻人知道,因为我也不知道!

编辑:吱吱熊

资料来源:中山历史研究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