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圣陶《藕与莼菜》

 老友mk09qda3vs 2024-05-16 发布于天津

图片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3]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出版社人民教育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原文: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赏析: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叶圣陶先生的《藕与莼菜》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哲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这篇散文的魅力所在,看看它是如何在平淡中见真章,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文章概述与背景

《藕与莼菜》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藕和莼菜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文章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语言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深意。

二、文章主题与情感

叶圣陶先生在《藕与莼菜》中,巧妙地运用了藕和莼菜这两种普通的食材,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之美。他通过对藕的“鲜嫩玉润”和莼菜的“清香滑嫩”的描绘,勾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和敬畏之情,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文章结构与层次

开篇引入:文章以作者回忆起故乡的藕和莼菜开头,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
主体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藕和莼菜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以及烹饪方法,让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故乡的田园风光和美食文化。同时,作者也借由这些食材,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
结尾升华:文章结尾处,作者以一句“这是故乡的味道”作为总结,将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句话既是对故乡的深情告白,也是对自然之美的最高礼赞。
四、文章语言与风格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风格一直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著称。《藕与莼菜》这篇散文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故乡的藕和莼菜,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却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和自然的韵味。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五、文章价值与启示

《藕与莼菜》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平凡的事物中往往蕴含着不平凡的美和深刻的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和启示。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和宜居。

六、结论

叶圣陶先生的《藕与莼菜》是一篇充满韵味和哲理的散文佳作。它通过对藕和莼菜的描绘,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之美;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清新的风格,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让我们一起品读这篇佳作,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深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