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初入》

 LeilaBaker 2024-05-16 发布于浙江

在演员和观众该哭的地方我没哭,不禁怀疑我是否已远离大众世界?如果作为演员对情感的演绎专业又准确,而大部分人(我猜想,这是种理念上的概念,社会印象幻觉)也是如此感觉的时候,我想还是乖乖独居吧,和一堆人在一块的时候别闹得不和谐,试想在地球上拥有反重力直觉是种什么感觉?如果我是个和尚,也许还能因为身份的特殊性被特殊理解,毕竟这意味着有超脱于常人的思维,思想已不在地球表面,但我不是,既不是和尚,也不是庄子,我只是习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多一点(不敢认定比一般人思考得多,人应该都蛮爱胡思乱想的吧,只是想的方面不同)。 

说到底,演员也是一项大众职业,影视面对的也是普罗大众,我以为电影电视就是这样了,虽然还是有好片的,但依然没有超脱生活,甚至很多对于生活的诠释是在助长恶劣的现状,有些抵抗又像小孩子的发泄,称之为爽片。故事来自于一种臆想中呆板的见解,人物看似逻辑连贯,活灵活现,实则虚假,转折又生硬,看几眼就让人对现实再次感到抓狂,说难听点就是给圈养的羊看的。但我也不是来寻梦的,逃避日常躲到架空的戏剧里面,所以我到底要什么呢? 

我一直在发现艺术和自我的风格,形式外表上的怪诞不是我要的,一群阿凡达依然在演绎着人类世界的母题,依然逻辑清晰,升华具体,那不是我要找的电影艺术。我想艺术一定是共通的,那是激发感觉的感觉,数量是无限。电影我很少看第二遍,我期待能有电影可以反复地看,那必须要求不是一个具体完整的故事,不想吃妈妈喂的饭,即使这个妈妈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性格喜好偏向抽象,个性,私密的感觉,像是童年的梦境,禁止说出口的心理想法和阴影,接近于心理层面的反日常反逻辑反程序。我成长和塑造的生活不是我的,我是被塑造的,就像看电视电影,最近什么电影在做宣传,再去判断想看不看,好像选择就这么些,我没有过自己的审美和主动的选择,从“我”出发,站在十字路口,向前伸出双手,在空虚又纷繁的信息中触到冰凉,拨开藤蔓,进入真正活着的世界,贴近我,打开我,翻转我,我被重新塑造了,是有自主意识的自愿,让电影的时间取代我的一小段生命,那可能是黑白电影,可能是描写14世纪,不光满足于阅读文字的想象,电影画面声音本身就是艺术,这都是我的“见世面”。 

多么喜欢一个人能拥有一系列个人独特的电影,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电影宇宙,这是以电影为事业的充分的自我实现,当我反应过来很多电影都是公司制造的时候,怪不得没意思,我看到的不是艺术,都是垃圾,我希望能有艺术明灯永远在前面照着我,而不是照在身后,照在大众的模式化幻想,那既不是生活也不是艺术。 

我童年的幻想经常是画面,说童年是因为那个时候更接近这种艺术的感觉,虽然长大后会偶尔被激发出类似的梦幻,但毕竟还是少了,童年还真成了梦,这种画面有些会变成诗句,这种画面就是电影,艺术是共通的。 

我想应该重新审视生活,个人的,直接的生活,而不是停留在大众的印象,我认为那个地方在我这个角色上不会流泪,人物的行为也不是如此发展,道路的阴影也不是树的阴影,它不是为了让谁懂的,它只是揭示,就像宇宙也没有坦诚宇宙存在的原因。个性是深度,大众是肤浅。 

我应该创造自己的“电影”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