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CD加速边缘化,OLED已成为智能手机主流方案

 三易生活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在近日苹果方面推出的新款iPad Pro中,最为亮眼的一大变化就是放弃了LCD屏,转而换用双层串联OLED,这也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或意味着LCD进一步被边缘化的象征。事实上,LCD屏幕在智能手机上的边缘化进程早已开始,不久前刚刚发布、配备LCD屏的iQOO Z9x起售价已经低至1149元,极为接近百元机,这一市场现状也表明LCD即便是在中端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在被进一步压缩。

尽管一直以来都有用户称“LCD永不为奴”,并希望手机厂商推出更多采用LCD屏幕的机型,但这个观点的主要支撑点如今已经不再那么站得住脚。例如在LCD较OLED更护眼,同时兼具使用寿命、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虽然这种看法一度很有市场,甚至还由此衍生过采用OLED是推进“计划报废”的猜测。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以护眼这一看似最为实际的理由为例,此前OLED受限于技术,在频闪控制方面确实曾有所不足,尤其是在低亮度环境下,会为部分用户带来一定的不适感。尽管有厂商通过引入类DC调光来改善,但由此又会带来影响视觉体验的问题。

但随着OLED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用户对相关功能需求的不断提升,手机厂商此前就已经将护眼功能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持续推动高频PWM调光向中低端产品的延伸,此前曾困扰部分用户的频闪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高频PWM调光是通过加快亮屏与灭屏交替的速度,来降低频闪对于人眼的刺激,从而达到护眼的目的。在IEEE工程师协会的标准中,高于1250Hz的闪烁频率就属于“低风险”范畴,而当前大多数机型所配备的OLED屏早已高于这个标准,再加上高频PWM能够有效避免类DC调光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因此如今还认为LCD比OLED护眼显然就是老黄历了。

使用寿命此前也曾是使得OLED屏备受争议的一个方面,尽管OLED在出现之初确实受到过这类问题的困扰,但随着诸如像素刷新、像素迁移等防烧屏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避免了由于长时间显示静态图像所导致的屏幕快速老化问题。同时与LCD相比,OLED屏幕如今在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以及功耗等多个方面,都明显有着更为出色的市场竞争力。

在屏幕亮度方面,手机上的LCD屏由于受限于尺寸,在无法使用大尺寸面板背光模组的情况下,使足了“力气”也只能达到了1000nit的峰值亮度,大多更是只能在600-800nit区间。相比之下,手机上使用的OLED屏幕则基本具备1000-1600nit的全屏峰值亮度,局部峰值亮度则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后者在强光环境下会有着更好的显示效果,并能够更轻松地显示HDR内容。

再加上OLED屏幕的单像素自发光特性,使得其在显示黑色时可以完全关闭像素点,从而实现更低的功耗,这也就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使用OLED屏幕的设备在续航方面会更有优势。再加上OLED无需背光层,因此还能够有效降低机身厚度,满足用户对于轻薄便携的更高要求。

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继续以已经过时的技术理由来认为OLED不如LCD显然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尽管仍有部分用户在智能手机这类设备上更偏爱LCD屏,但在当下的技术趋势下,这显然已经成为了相对小众的需求。

即便是单纯从市场角度出发也不难发现,LCD屏如今在手机上也已经不再主流。此前凭借着成本方面的优势,部分中低端机型还可以借助LCD来了实现其他零部件的越级表现,但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用户对于显示效果和性价比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加,LCD的生存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以Redmi为代表、一贯以高性价比为主打的品牌,在屏幕方案上的转向也给LCD屏幕带来沉重的打击。

以Redmi Note 13为例,这款机型在发布之初是定位中端市场,并凭借一贯的高性价比特性受到了大量用户的青睐,截至目前其全球销量更是已突破1500万台。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目前起售价仅为999元的机型也采用的是OLED屏,甚至换屏维修的成本也只需要300元,这样的价格毫无疑问就突破了LCD屏的成本优势壁垒,将其向更低定位的机型挤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LCD屏如今在智能手机中的边缘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生物识别技术、特别是屏下指纹识别快速普及。如今在安卓阵营中,中高端机型几乎已经全面标配屏下指纹识别技模块,从超声波到光学识别、各种方案层出不穷,并且对于成本相对较低的光学方案,更是已经开始下探到入门级产品这一细分品类中。

但由于LCD受制于自身的结构,使得光学信号难以穿透屏幕,因此也难以配合这一生物识别方案使用。尽管Redmi方面曾在2020年宣布攻克了这一难题,通过采用红外高透膜来增强屏幕的透光性,使得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光可穿透屏幕、获取指纹信息,并通过反射进行反馈校验。但截至目前并无应用这一方案的量产机上市,显然也意味着相关技术在成本、功耗,或其他方面还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相比之下,用OLED来搭载成本相对较低的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就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除了成本之外,由于用量更大因此也使得其能够有效缩短这一功能点的原发周期,并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仅从这一方面出发,LCD如今在智能手机产品的“靠边站”也几乎成为了不可逆的潮流。

尽管LCD屏幕在过去凭借着护眼特性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在智能手机上是绝对的主流方案,但随着OLED凭借亮度、体型、功耗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已经在不断压缩前者在这一市场的生存空间。此外手机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普及,更成为了LCD屏幕的一大短板。因此不出意外的话,后续在智能手机领域OLED势必将会延续全面普及的步伐,并成为占据绝对主流的方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更先进的AIGC,为何却改变不了手机自拍美颜

在自拍美颜这个功能点上,AIGC能做的似乎并不多。

视频号入局本地生活服务之战,一切都是为了挣钱

对于需要流量的中小商家而言,视频号的出现可能是久旱逢甘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