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别:越窑的真假就这几条

 汪平书屋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鉴别:越窑的真假就这几条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夺得千峰翠色来”概括秘色瓷之美。唐人陆羽,从饮茶出发,将越窑青瓷评为第一。他有一段品评茶碗的话:“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IMG_257唐代越窑菱花口盏托,故宫 秘色重光展

从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两百年间里,它一直是供皇家使用的珍瓷;秘色瓷的进贡方式毕竟与明清官窑不同,并不是皇家专门设置窑口场所、官员督造,产品全部专供内用,烧得稍有不好就打碎弃置绝不外流。在这一阶段,产品限制性还没有那么强,往往是烧制一批瓷器出窑后挑选其中最精的作为贡品,剩下的可以自行处理掉。在当时,精美陶瓷还是一种高端消费品的情况下,这些同批次的产品就有可能流落到周边人,比如说地方官员的手上。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秘色瓷,也有出土于普通官员墓葬的,说明当时秘色瓷也有可能进入民间,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有收藏到的可能。

IMG_258
北宋早期 越窑青瓷执壶 高20cm 

与民窑不同,贡窑是特定生产贡瓷的窑场,其产品的一部分须用于进贡。贡窑与宋代专门生产宫廷用瓷的官窑也不同,仍保留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可以烧造普通瓷器。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载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IMG_259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秘色瓷在民间有一定存量,但存量不会太多。收藏者又想得到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仿制的越窑青瓷不声不响地问世了,这些仿制者依仗物以稀为贵,投人所好来骗取钱财。收藏越窑瓷器时,千万谨慎!这里特此整理了一些仿制越窑瓷器器物特点,望给各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帮助。1、釉色的鉴别
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IMG_260

IMG_261

五代 越窑秘色青瓷龙纹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2、成型工艺成型工艺这里指的是拉胚。除动物造型捏塑外,这恰恰为识别真伪越窑的一个关键。仿品成型中只注意了外观,忽视了内壁旋纹,底部的线割痕。仿者多模制,内壁光,这又为识别仿品提供了证据。仿品在造型、纹样、釉色上是十分敏感的,我们要抓主要的,对全器进行细审,才不会失误IMG_262IMG_263五代越窑秘色青瓷洗-台北故宫 

3、临摹纹样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书籍等有关照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
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IMG_264

IMG_265

五代 越窑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

4、体胎的仿制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辨别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IMG_266IMG_267唐越窑青釉直颈瓶-北京故宫

5、装烧工艺
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胎体烧制过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

IMG_268IMG_269五代越窑青釉菱花式盘-北京故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