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岁男子突发头晕目眩,医师神准诊断,治愈惊人!

 必须学好中医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邹汉飞 林氏医门 2024-05-12 15:00 

以下医案来自林氏医门邹汉飞师兄的分享

2024.3.23

余某,男,62岁。晨起突发头晕目眩,卧床休息后未见缓解,左右转身及起床时头晕明显,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水入即吐。无口干口苦,无耳鸣耳聋,无肢体麻木。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坚持服用降压药。病时自测血压168/102mmHg,脉搏72次 /分。

舌淡胖,边齿痕,苔薄白。网诊缺脉。

 

诊断:眩晕--太阴病,水饮上逆。

拟方: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加减。

茯苓75 g,桂枝15 g,白术45g,炙甘草15g,

 泽泻60g, 仙鹤草90g,当归15g,  川芎12 g,

钩藤15g,(后下)牡蛎30g, 生姜5

2

嘱少量频服,无呕吐后则每次大半碗,1剂分4次服完。

后诉服药后并无呕吐,服药2次后头晕即明显缓解,服尽1剂,好转9成。

嘱尽服之,竟愈。

按:

患者急性起病,头晕发作,伴有恶心、呕吐,舌淡胖,苔薄白。

观之病无发热、恶寒,无身痛、汗出,则病不在表;

无口干、口苦,无心烦、胸闷,则病不在半表半里;

如此则病当属里。里证中无口干渴饮、腹痛、便秘、心中懊恼等里阳症,故当属里阴证,为太阴病。

舌淡胖,边齿痕则显为太阴病之气血不足,兼夹水饮。

水饮上逆,冲击清窍,则发头晕;心下有水饮,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

治疗上,急予温阳健脾,平冲利水为治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加减,

方中予苓桂相配,通阳利水,白术健脾渗湿,炙甘草健中益气;加泽泻者,与白术相配即为泽泻饮,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加牡蛎,取重振潜降之意;

舌质淡,为血虚,『血不利则为水』,仿当归芍药汤、奔豚汤予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患者恶心呕吐,恐药入即吐,加生姜温胃散饮止呕;患者血压稍高,加用钩藤后下以息风降压;方中同时加入仙鹤草。

师父在治疗急性眩晕时常重用仙鹤草,补虚劳,益气力,治眩晕。

苓桂术甘汤为治疗水饮上逆的经典方剂,与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合称苓桂剂。三方均有苓桂甘以通阳化饮,

苓桂剂区别在于:


脾阳不足,土不制水,水逆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则予白术合茯苓健脾利水化饮;

胃寒水停,则口不渴;心下有水,阳气布散失阻,则厥而心下悸,故苓桂甘与生姜相伍,重在温胃散水;

若心阳虚,水停下焦之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苓桂甘与大枣相伍,苓、枣能宁心利水,桂甘温振心阳。

相关条文如下: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作者简介

邹汉飞。

主治中医师。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

毕业后就职于高州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经方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主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常见肿瘤疾病,对肿瘤放化疗、康复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经验。中医方面擅长运用经方及六经辨证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如咳嗽、外感病、失眠、胃炎、肠炎、腰痛、眩晕、妇科月经病。

撰稿丨邹汉飞

编辑丨温睿敏

校对丨曾应梦

阅读 1909
林氏医门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