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收藏的一些基本知识

 陈玮642 2024-05-16

编者按:前面几篇文章介绍了古籍的基本知识、版本、装帧以及我国古籍的现状等,综合后台私信和留言情况,大家还是对收藏比较感兴趣,故本文详细说下古籍收藏的相关问题。

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藏书的传统,这是文化基因的体现,也是我们许多人的兴趣爱好所在,尤其是喜欢看本文及相关文章的人,都是对古籍感兴趣的朋友。生活中遇到古籍有意收藏,或者淘几本旧书,或者准备丰富下自家的书房,自身不是特别熟悉,也不可能每次都去找专家咨询鉴定。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整理总结一下古籍收藏的初步知识和一些注意事项,以求有享于读者,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哪些古籍具有收藏价值

古籍具有收藏价值,但并非所有古籍都可以收藏,古籍收藏首先必须是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古籍。对于甲骨、出土青铜器铭文(金文)、竹简、帛书、石经等,不是出土文物,就是国宝档案,甚至博物馆都是很长时间才展出一次,显然不是古籍收藏考虑的范围。我们通常所说的古籍收藏,实际主要还是指宋(主要是南宋)之后,元、明、清、民国时期抄写或印刷的纸质书籍,以及这些古籍的复制品、衍生品。具体包括以下以下几类:

(一)古籍善本

古籍善本主要是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校刻精良的版本书,主要包括宋版、元版、殿本、内府本、孤本、名家手批本以及部分比较稀见和珍贵的古籍。善本贵在难得,大多是博物馆藏,一部分是名家收藏,至少也是存放在一些大型的图书馆,很少在市面上流通。一般来说,个人收藏古籍较多且有古籍善本,就可以被称为藏书家了。

图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业界有将古籍善本和古籍珍本分开来表述的,认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而善本则是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现实中实际很难区分,因为绝大多数古籍善本都是珍本,是珍本而不是善本的古籍相对很少,对于古籍收藏来说,严格区别两者意义不大,故本文统一表述为古籍善本。

1. 宋版:宋版书几乎都是古籍善本,业内更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可见其珍贵性。如果家传或遇到宋版古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收藏。但收藏宋版书的人一般都不愿意出手,所以基本是可遇不可求之事。

图片

2. 元版:元版书虽然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是元版书延续继承于宋版,刻本质量仅次于宋版,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版本同属古籍善本。

图片

3. 殿本:殿本是指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印刷的木活字版古籍。武英殿在清朝时是皇家编印书籍的场所,因此殿本书籍一直是清朝官刻书籍中的珍品,为藏书家所重,后世很多古籍都是在殿本基础上重印和翻印。

图片

4. 内府本:内府本指清皇家专用书籍,开本大(16开),印刷精美,封皮和套函多以皇家杏黄色为主,此等书籍以前为大内藏书以及分赐王公贵族收藏,流传到市面上的非常稀少。

图片

5. 孤本:顾名思义,孤本就是海内外仅存一本的古籍,也包括仅存一份的古籍手稿或该古籍碑刻的拓本,因为独一无二,所以珍贵。

图片

6. 名家手批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古籍,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孤本”了。

图片

7. 后世流传较少的古籍:比如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古籍,因为政权存在时间短、刻印较少、流传范围小,后世政权大多将之封禁销毁,能够流传下来的较少,所以珍贵。

图片
(二)一般古籍
对于绝大多数古籍收藏者来说,能够接触到的主要是该类古籍,包括以下几类:

1. 明清抄本:古籍明清抄本,是指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通过人工抄写的方式进行流传和保存的古代文献。明清抄本包括家抄本、校抄本、稿抄本等,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包括儒家经典、历史著作、诗词文集、子书、佛道典籍、医学著作、科技文献、地方志、族谱、笔记小说等,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图片
抄本的制作往往非常讲究,不仅要求文字准确无误,还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和纸张、墨色的质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由于存世量相对较少,是收藏领域的珍品,受到藏书家的高度重视。

2. 明刻本: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刻书机构比唐、五代、宋、元更多,这一时期的刻本以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而闻名,分官刻、家刻、坊刻、藩府刻几种,著名的明刻本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明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能够精细地雕刻出文字和图案,使得书籍版面清晰美观。明刻本校勘严谨,许多明刻本在刊行前经过学者的精心校勘,有些还附加有注释、评点,提升了书籍的学术价值。明代各地藩王府的刻本,大多校勘精细、纸墨讲究,也是刻本中的上品。除雕版外,木活字本、铜活字本也成为明版书的一个特色。

图片
另外明代刻书地点很多,如南京、徽州、杭州等地,均有不同的版式风格。在明代,随着私家藏书风气的盛行,不少明刻本成为士大夫和藏书家竞相收藏的对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代刻书业的繁荣。

3. 清刻本:清代刻书达到印刷业鼎盛时期,雕版技术进一步完善,不仅版面设计更加讲究,字体雕刻更加精细,还出现了套色印刷、饾版印刷等复杂工艺,使书籍更加精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籍刻本,大多数都是清刻本。除前述殿本、内府本等中央官刻外,清代地方官刻也较为著名。清中后期各省相继设立官书局,刻印了大量书籍,最著名的是同治八年由曾国藩主持,金陵书局、淮南书局、浙江书局、苏州书局、湖北崇文书局合作刊刻完成合刻的《二十四史》,称“五局合刻本”,在编纂、校勘、雕版和装潢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图片
坊刻占清刻本的绝大多数,书坊主要刻印内容包括戏曲小说、医书及民间日常用书,此外还有满汉对照的刻本。同时清代不同地区的刻书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江南地区的刻书以精致著称,而北京、山西等地的刻书则更注重学术性和权威性。
清代私家刻书之风极盛,许多学者、文人自己出资刊刻书籍,这些刻本往往选材严谨,校勘精良,成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4. 版画古籍:指在古籍中包含木版画、铜版画或其他形式版画插图的出版物。版画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容,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画古籍主要流行于宋、元、明、清等朝代,尤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图片
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其中著名的《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传》等,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乃至欧洲的印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版画古籍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热门,特别是那些雕工精细、保存良好的古籍,更是藏家追逐的珍品。
(三)古籍衍生品
1. 民国丛书
民国时期,翻印和选印前代丛书成为风气,后世很多古籍收藏的“丛书”,大多数都是民国翻印的版本,另外民国时期也编撰了大量的丛书,较为著名的有:

(1)《四部丛刊》(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善本):该丛书以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和日本、高丽古籍刊本为母本,收集名列四库全书中善本古书上千种,用宣纸精工影印线装,于民国八年(1919年)首次影印出版,共计3134册,近9千万字。虽然是“假古董”,但代表了古籍影印本的最高成就,后来古籍翻印,大多以此为底本,整套和零本都有收藏价值。

图片
(2)《四库备要》(民国中华书局排印版):该丛书是1923年至1926年间,从四库全书中精选341种国学经典铅字排印出版的,可谓国学精要。虽然是铅印,但排版与线装古籍无异。该丛书出版有四种版式:线装连史纸版(皮纸,纸质较棉,书页较大),线装赛宋纸版(竹纸,纸质较脆,书页较小),简装订装缩印版(16开,封皮软纸),精装订装缩印版(16开,封皮硬纸)。
(3)《宛委别藏》(民国商务印书馆选印):该丛书是清嘉庆年间阮元奉旨收集四库未收的善本书籍,被嘉庆皇帝单独收藏于养心殿,命名宛委别藏。上世纪20年代时由商务印书馆选印其中40种(150册)影印出版。
(4)《知不足斋丛书》(民国影印本):该丛书共30集,收书数百种,多为宋元善本。乾隆年间出版,乾隆曾亲自为其题词,民国时期多次重印。
(5)《万有文库》(民国商务印书馆排印):该丛书由名家王云五主编,主要是普及国学及中外经典,采用简装简印小本(小32开本)。收书种类繁多,涉及广泛,中外经典均有,如该丛书中小说《红楼梦》就是收藏精品。
(6)《丛书集成》(民国商务印书馆排印):王云五主编,收书近万册。
民国丛书虽然是古籍衍生品,但由于其出版和印刷质量,是普通藏书者的主要藏书对象,大家如果要丰富自己的书房,这是不二的选择。
2. 古籍影印本

古籍影印本,是指近代以来利用摄影技术或其他成像技术,将原有的珍贵书籍、文献等原件复制印行的一种出版形式。古籍影印本保持了古籍原件的几乎所有细节,包括文字、图像、版式、墨色甚至纸张的颜色和质感,使读者能够尽可能接近地感受到古籍原貌,一些高质量的影印本选取罕见善本作为母本,这样的影印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片
古籍影印本初期主要是供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研究参考使用,后出版逐渐增多,现今也是收藏的热点。对于大多数普通收藏者来说,收藏古籍影印本也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以1966年以前各大书局的为限,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等。这些大书局社的初版古籍影印线装本,无论是母本的选择、纸张的高要求、精湛的影印工艺、古籍版式的复制风格都要求甚高,极具版本、史料研究参考价值。
3. 古籍电子化
古籍电子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将纸质古籍通过扫描、OCR光学字符识别、数字摄影等技术手段转换成电子数据,形成可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便于检索、阅读、研究和传播的数字文档形式。古籍电子化主要优点是数据量大、检索便捷,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是不能完全反映古籍原貌,另外错字较多,版权也存在问题。古迹电子化近年来较热,但是否值得收藏,因人而异,个人认为,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
二、如何对古籍进行初步的鉴别
古籍鉴定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我们多次说过,专业的事情最好由专业的人去做,不建议普通藏书者自己鉴定古籍。但是还是如前边所说,大家生活中遇到古籍收藏,不可能每次都找专家去鉴定,所以这里仅就古籍的基本状况,整理说一些初步的鉴别知识,仅供参考。
(一)注意古籍的印刷形式
我国古籍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活字、石印等为辅。一般来说,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 
1. 雕版印刷
所谓雕版印刷就是先在木板上刻出阳文反字,再在板上涂墨,蒙上纸张刷印出书页,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刻本或者刊本,现代称为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等不同的版本系列。

原刻本:顾名思义,是指新书出版时首次印刷的版本,反映一部书的原貌。由于是新版,印字清晰,着墨较深,印出的书版面整洁、字迹清朗。原刻本印刷数量一般不大,一直是藏家的首选。其中初印版本如朱印、蓝印和毛边纸本尤为珍贵。朱印本和蓝印本都是新书出版时用朱墨或蓝墨试印,以看刻板效果,数量极其稀少,因此价值很高。毛边纸本是很多出书印书者在新书初印时专门预留的,作为馈赠亲朋好友或长辈的礼物,一般数量不超过几十部。所谓毛边纸是书页上下边中的一边未经裁切(古纸每张四边均未裁切),留有毛边。

图片
判断一部古籍是否原刻本,通常要从资料记载、出版者署名、书中的序言、跋语中的叙述去综合判断,有多个序言的古籍,要重视最后的序言是否被抽毁。此外,由于古籍雕版一经刻竣,便不会变动,所以还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数去比对。

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绝大多数都属此类。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人为或技术的原因而有所变化,有时会产生一些差错。而且翻刻次数越多,错讹的地方也就越多。因此收藏价值相对于原刻本有一定的差距。但有几种翻刻本却是很珍贵的,值得藏家关注。一是原刻本已佚失,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那么翻刻本也就成了存世惟一,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原刻本。二是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如历代的官书局或著名书坊,这些机构往往集中了一批著名的工匠,刻工精湛,校勘仔细,纸墨上乘,其复刻本因印刷工艺精美而提升了自身价值。三是影刻本。如古籍中的宋元善本,多是由名家手写版本,然后再由匠人刻版,故字体优美。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书与宋元版原刻本不仅内容相同,细节也相符,此种影摹宋刻的称“复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复元本”, 其价值远高于一般的翻刻本。

图片
翻刻本一般从古籍牌记、序言中可以看出,但鉴别过程中要注意有无挖补书牌、抽毁后序、后印改前印的做法,需要藏者从书品、纸张、不同时代的刻本特征去综合判断。

写刻本:是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上版,这类刻本数量很少,属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书法名家之手,所以常常一页书就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甚为难得。

图片
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这类刻本是在同一书页上,分次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这种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发展成熟。当时刊刻了不少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这些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价值的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
2.活字印本

活字印本古籍,指的是利用活字印刷技术制作的古代书籍。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后来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铜活字和木活字的应用,对书籍的生产和文化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相较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最大特点是字模可以重复使用,便于修改和重新排版,提高了印刷效率和灵活性。

图片
但由于材料成本、技术难度等因素,其应用范围和留存至今的活字印本数量相比雕版印刷本要少,有记载说流传至今的活字印刷古籍仅二百多种,明朝以前的活字本基本无实物存世,故而一些早期的活字印本显得尤为珍贵。
3.石印本
图片
石印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在特制的石板上用油性墨书写或绘图,然后用水性墨在石板上印刷,因为油水不相溶,所以能精准地将图文转移到纸上,这种方式既能保持原作的细腻和清晰,又具有较高的印刷效率和成本效益。这种方法清末自欧洲传入,迅速在国内流行起来,成为晚清至民国时期一种重要的书籍印刷方式。但其存在时间较短,随着铅印的普及逐步消失,前后存在的时间也就数十年,所以石印本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二)熟悉古籍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是指著录古籍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

图片
对于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考证和辨别。
三、古籍收藏的一些参考书籍
古籍收藏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版本鉴定、目录学、文献学,到印刷史、纸张研究、书籍装帧艺术等。有志做藏书者,首先要学习古籍的相关知识,而且要常备参考书籍,以便查询使用。下面列举几种参考书籍: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该书分经、史、子、集、丛5部,涵盖清嘉庆之前绝大部分古籍书目和版本信息。
2.《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该书概述记录了截止民国时期几乎所有丛书的书目。

3.《贩书偶记》(中华书局):《贩书偶记》由著名版本学家、藏书家孙殿起所著,详细记录了大量古籍的信息,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刊行时间、内容提要及珍稀程度评价等,对研究中国古籍版本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图片
4.《四库全书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清代官方最大的图书目录,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分类目录。该书不仅是查找《四库全书》内书籍的指南,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术思想、图书分类的重要工具书。
5.《古书版本鉴定》(文物出版社):该书为古籍版本鉴定的专业书籍,通过详细介绍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技术要点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总结,覆盖了从古籍的物质形态(如纸张、墨色、装帧)、文字特征(如字体、行款、避讳字)、版式布局到内容版本源流等方面的鉴定方法。
6. 《室名别名索引》(中华书局):《室名别名索引》是专门收录和整理古代文人学者的室名、别号、笔名等的工具书。古代文人士大夫常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或是居住环境给自己起别号或室名,这些室名和别名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著作、题跋、信札之中,可以帮助读者在浩瀚的古籍文献中迅速定位某位作者的作品,对于考证作品的真伪、版本源流等大有裨益。
7.《古书版本学概论》:该书系统介绍了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版本源流、版本类型等,是学习古籍版本学的入门佳作。
8.《中国古籍装帧》:该书介绍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各种装帧形式,包括卷轴装、蝴蝶装、线装等,对于了解古籍形态演变和书籍艺术有很好的帮助。
9.《中国古代版画史图录》:作者郑振铎,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历史发展,是研究古代版画艺术和古籍插图的必读之作。
同时,关注专业学术期刊、拍卖会图录、古籍研究机构发布的资料,也能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市场动态。
四、古籍辨伪
历来各种藏品都有造假者,古籍也不例外。古籍不仅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很少,所以非常珍贵,收藏价格也不断上涨。商家为了牟利,通常会通过伪造版本年代、作者姓名、题跋、印章等内容伪造古籍。所以收藏古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古籍书名。如果古籍书名在主流藏书目录和著作中都不曾出现过,请相信,您遇到的一般不是稀世“孤本”,很可能是“伪本”。

图片
2. 看纸张新旧。古籍肯定是旧纸,但旧纸却不一定是古籍,不法商人会采用“染纸造蛀”的方式伪造古籍。比如用糖色、粟子水、茶水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先用烟将水熏黄,再使纸显旧色,或者干脆在古纸上面新印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
3.看是否伪造序跋、牌记。古籍重复刻印本上,除有原书的序跋外,会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并注明重刻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或伪造对其有利的序跋,或者伪造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干支年代。
4.注意目录和卷数。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作、出版、内容的纲目,伪造者通过篡改卷数,删割目录,伪加编造,以残本冒充全书。

5.看是否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等。这种作伪方式不好鉴定,尤其是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基本很难分辨。

图片
青铜器会是“上周”的,那么古籍也可能是前天的,收藏古籍一定要慎之又慎。还是那句话,专业的事情最好是专业的人去干,收藏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五、古籍保存的一些注意事项

收藏保存古籍是一门细致且需谨慎对待的艺术,除常规的防火、防潮之外,还需注意以下一些关键点:

图片
适宜环境:维持稳定的温湿度。理想的条件是温度约20°C,相对湿度在40%到50%之间。过高湿度易导致霉菌生长,过低则可能使纸张变脆。定期检查藏书环境,避免潮湿角落。若发现霉斑,应及时使用专业手段处理,如轻微霉变可用干净的软刷轻轻刷除后,置于通风处晾干。
合理存放:使用无酸纸或丝绸作为书套包裹古籍,或者将其存放于特制的囊匣、书盒中,避免直接接触硬质书架。轻拿轻放,避免折叠、撕扯或在书页上放置重物,减少物理磨损。
避光存储:强光尤其是直射阳光会加速纸张老化,应将古籍存放于阴凉处,使用遮光窗帘或放入专用的遮光盒中。
定期检查与翻阅:虽然古籍应尽量少动,但定期的轻柔翻阅有助于书籍“透气”,避免纸张粘连。检查书籍状态,及时处理潜在问题。
清洁与除尘:使用柔软的画笔或羽毛掸轻轻清除书页上的灰尘,避免使用湿布直接擦拭。
防虫措施:包括使用樟木箱、樟脑丸或中草药如芸香、灵香草防虫,现代化防虫手段如使用特制的无害防虫剂也是选择之一。
专业修复:对于破损的古籍,切勿使用化学胶水等现代材料修复,以免损伤纸张。应采用天然面粉浆糊配以麝香、花椒等传统材料进行修补,或寻求专业修复师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