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会宁郭城驿 || 作者 王月平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4-05-16 发布于上海

老家会宁郭城驿

作者 ‖  王月平

(2024年5月5日)

作者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方的夏季比南方要迟到一个多月,中原地区以及东南区域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吃到露天种植的西瓜、摘豆角、收小麦了。


而我的家乡会宁县郭城驿镇地处西北,现在除了果树及小麦,大多数农作物绿色连地皮表面都未覆盖。


虽然看似一切都来的晚了些,但五月初的气候天高气爽,空气清新,雨过天晴,山雾环绕,似人间仙境,令人神往。


露珠儿晶莹剔透,在晨光中泛着五光十色的妖媚,让人留恋往返。


再过两个月,一定可以吃到自然成熟的旱沙西瓜、杏子、桃子等各种水果,那时,新磨的小麦面也已入仓,各种美食都会出现在农家的餐桌上。



我的家乡虽然地处干旱地区,但因近年来交通水利通讯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已经完全摆脱了贫困,更不是曾经的塞外古城了。这里的物产丰富多样,历史遗迹甚多且保存完好,种种原因导致未被国人广为了解。如宋金时期“举家自焚,死节于此”的郭元帅孤守的郭蛤蟆城、蒙古铁木真三弟哈赤温祠堂、“黑虎赵”始祖卯空之墓,还有传唱了一千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虎古调”等,留下了诸多历史名人轶事、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地方戏曲融合发展的痕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有考古文化爱好者王东良,自发在农家大院里建造了一座“会州博物馆”(还包括“民俗文化展览馆”“红堡子革命历史纪念馆”“孝道文化讲习堂”“农家书屋”等,展示了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等各时期的历史名人和古迹文物。其中也有展示清末时期,“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堂赴西北平叛陕甘民乱,抬棺而战收复新疆的有关事迹。至今,会宁境内仍然郁郁葱葱星星点的“左公柳”,见证了当年那段惨烈历史后的真实境况。



会宁郭城驿是红色文化的瑰宝之地。记载,郭城是会宁支援红军力量最大、物资最多的地区红军渡过黄河的粮草船具都在以红堡子为中心的郭城驿地区筹备, 战斗指挥部就设在红堡子村,这里几乎每家都把自家稀罕的木材捐给了红军,包括椽檩门板桌椅板凳等,有的甚至将为老人准备的棺木都捐给了红军造船。红军在这里驻扎长达52天。三军会师,红军于处在中间地带的红堡子阻击国民党军队,当地百姓为支援红军三大主力顺利会师和渡河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里纯朴的人们及沿途的“左公柳”欢迎亲人们来会宁郭城(古会州、郭蛤蟆城),品尝天然环保的农家美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诚邀亲们聆听传唱千年的“黑虎古调”,游览本地历史文化遗迹,聆听先祖先辈们曾经的悲悯故事,踏寻当地拆椽卸檩支援红军的光辉足迹,感受当下老家百姓康泰生活中的喜乐氛围


插图校对|牛苗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