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渐华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在黄河下游,河南兰考县东坝头镇黄河岸边,有一个地方叫铜瓦厢。

1855年6月,也就是清咸丰五年夏,黄河在这里发生了决口,滚滚黄河水冲破堤坝,一泻千里,改向东北经山东流入渤海,结束了700多年夺淮河入海的历史,奠定了现代黄河下游格局,称为“铜瓦厢改道”。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据《兰考县志》记载:铜瓦厢原是一个古镇,在兰阳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处,初名铜牙城,为古代武将驻军的城池,汉唐时为汴州东北名镇,元朝曾在此设铜牙县。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明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水溢漫铜牙城,河水退后,百姓用筒瓦镶城口,黄色的琉璃瓦,贴护长长一段堤坝,远望如铜墙铁壁,金光闪闪,又因此城在黄河之左厢,故得名“铜瓦厢”。明代曾在此设置管河厅和河道分司。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黄河上游多高山深谷,犹如铜铸的堤防,很少泛滥,人们称为“铜头”;下游河道变窄,被称为“铁尾”。中游地处平原,河床抬高,成了悬河,容易决堤泛滥,被人们称为“豆腐腰”。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铜瓦厢黄河河段,是典型的“豆腐腰”河段。黄河自西向东流到此处,而后漫转东南。因此地东北地形低洼,加之以下河道淤积严重,史上曾多次由此决溢。据《黄河水利史述要》记载,河道滩面一般高出背河地面七、八米,临河看两岸堤防只有一米、两米多高,对背河来说却已在10米上下了。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立春前后,黄河冰化,水位上涨,凌汛来临,其中封丘、兰阳境内涨“三尺余寸”;至清明桃汛时,又涨“二尺余”;迨五、六月伏汛期,水势上涨更为迅猛,两岸险情迭现。面对来势汹汹的黄河水,常年守护大堤的军人官兵,倍感惊诧,望水浩叹。农历六月十八日,黄河水位仍在迅速上涨,加上一昼夜的大雨,其他上游各河水的汇注。第二天,六月十九日,公历1855年8月1日,铜瓦厢决口,黄河“登时塌宽三、四丈”,“口门刷宽七八十丈”,一河狂涛由决口倾泻而下,下游正河断流。黄水流向西北,复转东北,夺大清河而注入渤海。河南兰阳、仪封、祥符、陈留、杞县,直隶开州(今濮阳)、长垣,山东东明等州县遂成为黄泛区。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网络图片

“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山东东明县城被洪水围困长达两年。除河南、山东之外,还淹及河北等地,共波及10州、40余县,受灾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总计灾民700万人。

1855年,黄河在这里决口,从此折向东北,流入渤海

黄河九曲十八弯,铜瓦厢这个弯,是黄河上的最后一个大湾,也是一个重要的水文事件。它既是现行河道“大几字”最后一弯的开始,也是明清黄河故道的起点和源头。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改变了自南宋以来朝东南方向夺淮河进入黄海的流向,奠定了现代黄河折向东北,注入渤海的行河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