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误会涠洲岛了

 齐一摄现美 2024-05-17 发布于新疆
图片
图片

广西涠洲岛已经“网红”了许多年

但它“硬核的本质”其实始终没变

我们可能“误会”涠洲岛了

而且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图片

“涠”美主义,很硬核的

图片

涠洲岛的95%以上地层

由真正的火山岩组成

它是全国最年轻“火山岛”(地质年龄),提到这座“火山小鲜肉”,你会先想到什么呢?

是西湾落日和赶海的人?是细白沙滩和慵懒海风?是香蕉、仙人掌和海鲜?

须知——在所谓的“旅游网红”之前,它的真名首先是“广西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图片

涠洲岛的“本质”并不是“网红”

而是由“地心之火”和“汪洋之水”

共同谱写的真正的“冰与火之歌”

有着坚实且宏阔的硬核内涵

是我们肤浅了?

人们知道涠洲岛是我国著名火山岛,但实际登岛后,却会发现,放眼望去基本都是平地——

完全看不出年轻火山岛该有的、“支支棱棱”的火山锥形象,这也能叫“火山岛”吗?

图片

涠洲岛入夜

进而,很多人下意识只把它当成了一座普通的“网红海岛”,上岛后就是漫无目的地吹吹海风、逛吃逛吃(那还想咋)

我们心中的“火山”,

可能该长这样——

图片

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

由红山、火烧山、那明山等8座火山组成,共20个火山锥,上次喷发时间为10000年以内。

而涠洲岛却长成这样(下图),

醒目的火山锥和火山口不知所踪——

图片

其实,是我们肤浅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没有想过,整座C形、形如“鲲鹏出水”的涠洲岛,其实都是一个硕大的火山口?

图片

C形的涠洲岛,亦如“鲲鹏出水”

而且这个火山口缺了个“口”,并不完整;因此,与其说涠洲岛是一个火山岛,不如说是一个“破火山口岛”(※破火山口的“破”,通俗是指火山口不完整了)

此外,很多人登岛后的第一站,就是岛上人气最旺的地方,——

C形的南湾老街,而它其实就是“破火山口”的本尊,也是曾经涠洲岛上最大的火山口。

图片

南湾老街

本以为只是一个甜蜜惬意的小岛,没想到登岛之后,我们竟无时无刻都踏在一种很“厉害”的存在之上。

图片

涠洲岛及火山口位置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1期

看到这里,

有没有一种“全是误会”的感觉?

“我”涠洲岛一开始可不是什么

小鸟依人的“网红”

而是名副其实的“火红”

万千年前“我”是真的“很火”,

很燃、很热血、很红温!

图片

涠洲岛五彩滩的早晨

很久前的那份“火红”

如今早已付了一片朝霞

云淡风轻

那涠洲岛的“火山锥”到底“支棱”去哪里了?

位于大陆架沿岸浅海的涠洲岛火山锥,属于锥状火山——海面上露出的部分只有80米左右,加上隐藏在海水中的20-30米,整座山体可达百余米

所以,如果生在陆地,涠洲岛火山会很漂亮,与五大连池最雄伟的火山不相上下。

图片

五大连池老黑山火山口

五大连池火山群中,平均锥体高度以老黑山最大(165.9米)

那为什么涠洲岛“锥状火山”的“椎感”不太明显?

约100万-200万年前,涠洲岛和附近斜阳岛都是浅海环境,之后地壳断裂,岩浆涌出——砰!火山喷发了

这时,海水的压力使岩浆顺海床四处蔓延,在火山口周围冷凝,像瘀青一样“瘀住了”,于是形成突起于海底的平缓火山锥。

图片

大雨过后的涠洲岛

※火山锥有三种主要类型:坡度超30度叫锥状火山;30度以内叫盾状火山;2-10度之间叫低平火山。

火山伟力造就的“涠”美主义

琼北火山带,沿浙、闽、粤大陆边缘分布,长1200公里,有火山100余座——涠洲岛火山就位列其中。

图片

一图看懂我国火山分布及危险性评级

由图可知,我国包括涠洲岛火山在内的绝大多数火山都很安全(台湾的两处火山因信息不足,暂时无法归类)。中国已探明活火山至少14座:镜泊湖火山,吉林长白山天池、龙岗火山,内蒙古科洛、诺敏河、阿尔山、阿巴嘎、乌兰哈达火山,新疆阿什库勒火山,云南腾冲火山,海南琼北海口火山,台湾大屯、龟山岛火山。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03期

有研究称,涠洲岛最后一次喷发约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才形成了今天叫南湾的火山口。

今天,涠洲岛上一片宁静,南湾喷发口被一片蓝色海水掩盖,这里成了天然的良港——南湾港。

图片

南湾日落

南湾港是客货两用的繁忙码头,涠洲岛上居民的生活用品都要靠货船从这里运送进来。

南太平洋的海浪日夜不停拍打、冲刷,早已将涠洲岛圆形的火山锥侵蚀,“破”了一个口子;之后,火山口不断接纳南太平洋的海水,渐渐彻底变成“C形”港湾。

而正因为海水从四面八方不断地侵蚀与搬运,涠洲岛丰富的地质层面也得以展露出来——

终于,缔造出独特自然景观,这恰恰也是陆地火山所缺乏的。

图片

涠洲岛的海蚀地貌

涠洲岛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海岸,这是因为那里处于西南向风浪的迎风面,而且这区域岩层多呈水平状,且断层发育较密集,更容易形成坍塌的海蚀崖。

图片

位于涠洲岛西侧的暮崖

海蚀地貌的最直观呈现

图片

黄昏时分俯瞰暮崖

而西海岸的鳄鱼山,最受西南向风浪“青睐”,影响最显著,因此海蚀平台也发育得更广(下图)。

图片

涠洲岛鳄鱼山

这里的海蚀拱是海蚀地貌中一种珍稀景观

图片

岛上独特的海蚀平台

涠洲岛上还有几处火山喷发和海洋侵蚀共同造就的景观,比如涠洲岛最宽的冲蚀平台滴水丹屏;还有芝麻滩(后改名“五彩滩”)上的“芝麻”,其实就是黑色火山屑,被海浪打磨成细小的颗粒。

图片

滴水丹屏退潮后的青苔礁石

图片

涠洲岛海蚀平台上的微地貌

一种叫“波浪侵蚀”的火山地貌景观。

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地貌)主要包括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槽、海蚀拱、海蚀平台以及海蚀阶地等。

图片

海蚀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0期

涠洲岛,如此看来确实“硬核”,但不就是一堆又一堆的奇怪石头吗?有啥好看的呢?

如果这么问,可能就又“肤浅”啦,看完下面的涠洲岛,连眼神都会变清澈——

图片

我国最适合夏天前往的海岛之一

玻璃海下的“飘逸秀发”

时值5月,广西北海涠洲岛再次美出圈,出现独特“玻璃海”景观(下图)。

图片

晴朗天气下,海水一望到底,成片的马尾藻,像把“原始森林”藏入海底,也像秀发在水中飘摇,引人无限遐思。

涠洲岛“玻璃海”成因——

首先,每到4、5月份,北风已减弱,西南风未起,因此风平浪静,不会搅起海底泥沙;

其次,涠洲岛海水中悬浮物含量低,大型海藻对海水中的氮、磷营养盐及重金属等有很强吸收作用,使海水如玻璃般晶莹。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图片

早在2005年

涠洲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委

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第二名

涠洲岛的名字最早记载于晋朝《交州记》:“合浦十八里有围洲,周围一百里。其地产珠”,“围洲”指“被水包围的陆地”,即涠洲岛。

到了明代,汤显祖赋诗“日射涠洲廓,风斜北岛洋”,开始让涠洲岛被世人熟识。

图片

距涠洲岛9海里的姐妹岛——斜阳岛

广西涠洲岛,却很不“广西”?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3℃,在涠洲岛,苦夏也能变微甜。

图片

2012年11月,涠洲岛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入选封面之一。图片中,右侧是茂密的芭蕉林,米白色的沙滩伸入海中,细腻的沙子上铺满碎珊瑚。

全广西40%以上都遍布喀斯特地貌,涠洲岛却是海蚀地貌的“集大成”,且95%是火山岩;

图片

进入涠洲岛南港前,首先会看到“小猪”猪仔岭,这是一块海蚀残丘,也是涠洲岛的迎客招牌。

此外,在雨量充沛的广西境内,这里却又是广西最少雨的地方之一;

图片

2015年11月20日,涠洲岛晚上11点惊现雷暴云。

再者,广西素以“山”与“水”独特的秀丽傲视天下;涠洲岛却以“海”与“岛”特有的通透雄踞一方;

图片
图片

近日,从空中俯瞰涠洲岛浅滩

宛如“千里江山图”跃然纸上

图源:新华社

但两者也有个很明显的共性——香蕉都很多,与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国内第二的广西相比,涠洲岛80%的土地上都种植香蕉。

图片

随处可见仙人掌、香蕉地

岛上的土壤是火山岩逐渐风化形成,土壤中富含钾等微量元素,使香蕉这种南方普通水果,摇身一变成了营养丰富的“火山香蕉”。

涠洲岛还是罕见的、不潜水就能直接看见翼形珊瑚的地方。

图片

在涠洲岛海滩上的潮间带,每次退潮后就能看见珊瑚,图片中间是宽大的翼形蔷薇珊瑚,围绕在它身边的是鹿角珊瑚。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1期

摄影/蒋礼宏

涠洲岛还有一项“全国罕见”,虽然这个“罕见”一般不在夏季出现(每年9月前后至次年4月底),但主打3个关键词,“近海”唯一”“稳定”,非常难得——

图片

涠洲岛附近海域,是我国现在近海已知唯一大型鲸类稳定的活动场所。

图片

独属涠洲岛的伟大“隐喻”,我悟了

有一个宏大“隐喻”,是关于布氏鲸和涠洲岛的。

说到“观鲸”,那可真是咱家门口的“稀客”了。比如2019年,山东长岛海域出现虎鲸,情况实属罕见。

但涠洲岛可就完全不一样,这片海域是我国现在近海已知唯一大型鲸类稳定的活动场所——很常见!

图片

涠洲岛附近海域觅食的布氏鲸

截至目前,涠洲岛海域记录了52头布氏鲸。每年9月前后至次年4月底,硕大的它们都会在这里频繁出现,且每年都有幼鲸出生,新生命在这里延续。

图片

难得一见的布氏鲸母子同框出游

2019年,广西科学院、北部湾大学、中科院水生所所组成联合研究组首次在涠洲岛海域完整记录了一次布氏鲸的母子对。

而涠洲岛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别名,南海“蓬莱岛”——而就在同一片广阔的南海海域中,还曾首次发现过一种“伟大”现象——鲸落。

2020年,在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图片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自然鲸落也只有50个左右

一次鲸落,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首先会受其福泽长达4-12月;

之后的2年,食物残渣会让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好吃好喝;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再往后,只剩鲸类骨架,厌氧细菌进入其中,缓慢分解;

一次鲸落,就可以维持一个“生命绿洲”、以及上百种无脊椎动物几十上百年的生命延续

图片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的鲸骨标本

而涠洲岛,不也正是如此吗?

很久很久以前,在完成了壮丽喷薄之后,它便长眠于大海,宛如一场火山岛的“鲸落”

瞬时高温无疑是残酷灾难,然而冷却的岩浆却是创造全新生态系统的摇篮,火山岩特有的孔隙质地和富含的微量元素利于微生物生长,同时也适宜植物根系的抓附;

图片

海面之下——

被冰冷刺激的多孔隙火山岩为珊瑚提供绝妙生息之地,而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的珊瑚礁一旦形成,便会引来大量鱼虾聚集;

图片

涠洲岛珊瑚礁分布示意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03期

海面之上——

海风只能将陆地上少量的植物种子送到海岛,而来往于中国大陆与南太平洋岛屿间的海鸟,将涠洲岛当成了休息驿站,也就此以粪便形式传播种子;

图片

日出五彩滩

种子又落地生根,再得益于绝佳的纬度位置,岛上又渐渐披上了茂盛的热带植物。

图片

生机盎然涠洲岛

再者,昔日岛上最大的火山口,也早已变作岛上最繁忙的港口;人们在此生活繁衍,代代延续。这样的涠洲岛,生生不息。

图片

【参考文献】

[1]《涠洲岛》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11期

[2]《为什么网上对涠洲岛褒贬不一?》 知乎@地星引力

[3]《探访“网红”涠洲岛,这里有一份特别的行前手册》 科普中国 2022月21日

[4]《五大连池火山群》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5]《中国已探明活火山至少14座 专家呼吁加快建立中国火山数据库》 中国科技网 2022年06月23日

[6]《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中国国家地理 2022年11期

[7]《中国火山地质公园》 西南石油大学门户网站 2016年4月30日

图片
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