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作家:徐明森《伯超的母亲走了》

 Jennifer鲍子贤 2024-05-17 发布于广东

雷池诗社

●2024

欢迎您

本期诗人:徐明森

荐稿:杨益生

作者简介

徐明森,吉林梨树县人,退休赋闲于家,奉行至乐无去读书的信条,以皮黄,东北戏曲,翰墨艺文而遣余遑,但觉充实恬适,仅此聊余生耳。获全国楹联、诗词大赛多种奖项。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伯超的母亲走了

文/徐明森

伯超的母亲走了。

刘伯超是我的文友,我们之间淡淡如水的相知相交近二十年矣。乙酉八月初,伯超的高龄而又久病的老母驾鹤而去了。我同他一样感到悲痛,因为他的老母与我颇有感情。我是他家的常客,我们之间的金兰之情,老母亲是非常认同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悲痛之余我想写点文字献于老母,期于伯超。

伯超的老母亲卧床已有十来年了,身患多种疾病。凡熟悉伯超的人,无不为伯超的孝心所感动,他为母医病,为母增寿,为母送终,没有他的悉心照料,老母亲岂能步入耄耋之年,真是难能可贵啊!十几年如一日,从没离开床头一日。那漫长的日日夜夜,那一日三餐,煎汤熬药,寒暑易节,接屎接尿,举其一人之力可想而知。每当提起伯超的孝举,古时候二十四孝的动人故事我便油然记起。送走了老父又担起奉养老母的重任,与老母形影相吊。四十多岁的人了,在老母膝下顽皮承欢,给老母讲同事,邻里、朋友、亲戚的事情,如数家珍地告诉老母亲,这是与上年岁的人交流的最佳方式,那些陈年旧谷子的事老人总也听不够,老人们的思维大都一样,新事记不住,旧事总不忘,怀旧的情结与老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他有时给母亲讲电视剧里的故事,老人愿意听,娘俩看《神医喜来乐》,那种深深的母子之情溢于言表,我是亲眼所见的。伯超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的土中医,喜郞中那行医生涯,艰难的人生道路,坎坷的经历,老人家能够感受到的,是耳熟能详的。她老人家说这出戏好,我想也是感同身受。伯超与老母晚年的生活,我每视其情景,古人李密《陈情表》的情景即刻浮于脑际。李密为使祖母终余年弃官而废远,上表陈情感人肺腑,今伯超奉养老母于天年,宁愿丧失青春而未立家室,难怪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不为忠臣,读《陈情表》不落泪不为孝子,何为其然也!其至为难得的就是真情感人。伯超做到了,我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自豪。

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人们尽孝的方式、方法、程度和效果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给钱保障生活就是孝,有人认为衣、食、住、行能满足就是尽孝,我认为不完全,真正的孝是以孝体现于一种心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间,一切行为知其所喜、所爱、所乐,归于敬和顺,适老之所适之也。未晓之此理,则只是尽其责,不能言其孝。伯超被人奉为孝子的口碑,就是为人之子的典范。伯超不是大款,也没有什么官职,一介穷书生耳,于薪俸之外不取分文,对于他母亲,他倾其所能俸养。他母亲有病没有你来我往的探视,生辰没有热闹的祝寿场面,年节时没拜望的虚假敷衍,仅有的就是那么几个知其心,晓其义的穷朋友倒是给予多方面的关心,无论是见面也好,打电话也好,总把老母亲的健康放在前头,打听问候。有事跑前跑后,总有那么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意。我想这是伯超用人格赢得的尊严,丝毫没有世俗的成分。

在对待老母亲的病情和丧事上,伯超表现得也尤为达观。我常与他讲:“老健春寒秋后凋”,他早已心知肚明,他一贯主张“丧礼与其奢易莫若俭戚”,可谓于理于情于心泰之而真焉。对此人们都表示赞同。

伯超的母亲走了,老母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满足,感到欣慰,老母所牵所挂的唯一件事,那就是伯超尚没有成家栖室,为人父母这种牵挂是难免的,是情理之中的。老人家您放心,伯超会有打算的,他与老人家能有如此圆满的结局,他自己亦能会更好。伯超心如止水,爱人以德,以这样超脱的理念生存也成一种境界,愿这种境界在他的后半生能修成正果,善莫大焉。



雷池诗社

LeiChi Poetry Association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总编
初畔池

责任编辑
海宁 子贤  欣悦  文成


特别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