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启示录081:你认真参究过庄子70多个字的心经吗

 新用户17779036 2024-05-17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很多人读过佛家260个字的心经,但很少有人注意过,并且认真参究过庄子应帝王篇中70多个字的心经。为什么说佛道两家的心经本质相同?为什么都有很多不字和无字?庄子告诉我们哪四个东西最让我们心灵不自在?为什么说修心的关键在于一个离字?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我们继续精读《庄子·应帝王》篇。

01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不要再去做名声的寄托,成为它的奴隶。不要再成为藏谋略的府库,整天算计来算计去。
不要刻意地去承担事情,不要做知识技巧的主人,认为自己聪明,并且投机取巧。
应该用心去体悟无穷无尽的大道,并且能够游心于无物之初,不见任何形象的境界。
完全接纳和承受上天所赋予自己的自然本性,没有自得之心,没有分外之求,完全是一片空明虚静的心境。
完全与道合一的至人,用心就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对任何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事物,既不迎也不送,不来则应,物去不留,没有任何牵绊和执着。
所以,能够战胜和超脱于外物,而不为外物劳神伤身。

02
我们读完了也读懂了庄子的这段话,完全可以把这段文字看作是庄子的逍遥心经。
《庄子》内篇的内容我们马上就要读完了,据说只有内篇的内容是庄子本人留下来的,外篇和杂篇都是后人借庄子之名留下来的,也有说是庄子的弟子留下来的。
我没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断这个官司,但如果把内篇独立研究就有意思了。
这里应该可以看成是庄子给每一个读他文章之人的忠告,也可以看成是他老人家的心法。
《庄子》内篇开头讲逍遥游,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成,帮人实现心灵逍遥自在的心经和咒语。

03
而且我发现,他的这一段话反过来理解,特别有意思,我们先看无为名尸。
我们可以追问庄子,也问问自己,普通人之所以不逍遥不自在,是不是因为太在意名声了?把自己活成了名
人之所以精神不自在,是不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太在乎自己的影响力了?
中国人都知道名缰利锁这个词,而名缰又排在利锁之前,这是不是说明名声这个东西,实质上就像是一根马缰绳一样。
人一旦在意了别人的看法,就等于用一根绳子把自己拴住了,而且缰绳攥在别人手里心灵就会受控于外在
心灵受困于外在,人怎么可能有心灵的自由呢?连自由都没有,又哪里谈得上逍遥呢?
可见我们都活成了名尸,要想自在,先要放弃对名声的追逐,解开无形的名缰。没有了束缚,精神才有可能逍遥,才可能实现自在。

04
我们再来看一看“无为谋府”
啥叫谋府呢?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天到晚满脑子的算计,一方面拼命地算计别人,一方面又要千方百计地防止被别人算计。
用老子的话讲,这样的人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一颗心永远也不会有片刻的安宁。
那人为什么要谋要算计呢?还不是贪得怕失、贪荣怕辱、贪生怕死吗?
世事就是有趣,最能算的人往往最后都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个结局。那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老百姓喜欢讲“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人再算也算不过天。
庄子自己也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老子也告诫我们要大智若愚
庄子忠告我们无为谋府,等于指出我们不自在,是因为老是在算计。
人不去算来算去,看破生死、得失、荣辱本为一体,相互转化的本质,就能够齐生死齐万物了。
也就能像佛家《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
也就能够做到《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这个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得自在了。

05
理解了“无为名尸”和“无为谋府”,也就好理解“无为事任和无为知主”了。
人不再在乎名声,不再分别算计,放下对生死、得失、荣辱的执着,这世上也就没了非做不可的事儿,做什么不做什么就完全随缘了。
就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非得要做成什么,或者打死也不愿意去做什么。
能够看破生死、得失、荣辱一体不二的本质,人也就不再有强烈的分别心和好恶心、取舍心。
好恶和取舍淡了,心里也就少了执着,心里没有了执着,不就是佛家《心经》上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了吗?
不就是这段文字中庄子讲的“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的境界吗?

06
庄子告诫我们“无为知主”,反过来理解就是我们之所以不自在,就是让自己成了各种知见的主人。
而知见是建立在内心对外在人事分别计算基础之上的,本身就是一种执着。
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内在的我执就会越强烈,就越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甚至看不起别人。
心中这个大大的我,就犹如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那里,哪里还有自在逍遥可言呢?
人如果放下了强烈的我执,没有了刻意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法无我”,自然也就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
没有了分别,也就没有了心里的种种对立,没有了心理斗争,那心不就安宁祥和了吗?不就自在和逍遥了吗?

07
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庄子讲的四个“无为”,便能体会到万物共同的源头,也是共同归宿的那个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无得无失,也无生无灭的最究竟的存在了。
也就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够像佛家《心经》讲的一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了。
自己的心境完全和天道合而为一,也就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了。
人到了这个时候,不就能全然接受上天的安排,活得长很好,活得短也好;适合做什么、有了条件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做也没有关系。做了之后结果是好是坏,也全都能够平静地接受。
无论遇见的人事物是好是坏,既不逃避也不贪恋,全然接受,平静面对和处理,然后再轻轻地放下。
无论是遇到多少人,无论是遇到多大的事儿,心里一直是静定的、空灵的,这不就是庄子讲的“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吗?
不就是“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的至人境界吗?

08
如果我们拿《庄子》这段话和佛家《心经》一起读,就会有一个非常有趣又非常有价值的发现,那就是里面都有很多的“无”字和“不”字。
我简单数了一下佛家《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中有九个“不”字和二十个“无”字。
庄子的这段话更短,居然也有四个“不”字和七个“无”字,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这其中暗含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要想明心见性,获得心灵的自在,关键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心里没有了什么。不是要去做到什么,而是不要去做什么。
我们这些“无”和“不”,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一个“离”字,也就是《金刚经》中佛祖说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再推理一下就是,只要心里面还有在乎的东西,我们就别想明心见性,就别想得大自在。
其实我们何尝不可以把庄子讲的这一段话理解为,《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呢?

09
说一千道一万,最究竟的方法是把内在的分别心修回平等心,把执着心修成平常心。
生死、得失、荣辱本来是一体不二,生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人还计较什么呢?还有什么想不开呢?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真喜欢
请点亮右下角“在看”
并转发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