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写尽词人蒋捷一生的悲欢离合

 暮云深 2024-05-17 发布于湖南

历代文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点点滴滴的细雨,就像无止无休的哀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李煜身为亡国之君的难以言说的苦痛和无奈;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是白居易思念友人的叹息和哀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李清照心中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哀愁;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是温庭筠萦绕难解的离愁别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游虽然年老体弱,但仍然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哀愁。

而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却写尽人世的悲欢离合,至今无人能比。它就是南宋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蒋捷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词中叙述人生中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可以说是蒋捷一生的真实写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人到中年,在他乡的小船上听雨。看那茫茫江面上乌云低垂,西风中,一只失群孤雁发出阵阵哀鸣。

此时的雨,仿佛下在诗人心头。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一个“断”字,饱含了诗人多少难言的怆恨。

西风吹断了孤雁的哀鸣,蒋捷又何尝不是一只离群的孤雁呢?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这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

虽“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词人心中的不平静,一个彻夜不眠听雨的人,又怎能真正忘怀人生呢?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作者蒋捷,在南宋末期便考取了进士,但还未及被授予官职,南宋就灭亡了。

南宋灭亡后,词人开始了流浪迁徙的生活,在流浪途中,坐船行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国破家亡的无奈,而写下了另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红熟,芭蕉绿了,春天离去了夏天又来到。

迅捷流逝的春光,转瞬消散的王朝,任凭你如何心痛惋惜,却也是追不上了。

因为这首词,他又被称为“樱桃进士”。

此后的他,怀着深深的亡国之痛,隐居竹山,不愿出来做官,也很少与人来往,默默无闻至老死。因隐居竹山,他被称为“竹山先生”。

一首词,短短56个字,却道尽词人的一生。他穷困潦倒却矢志不渝,他用文字饱含深情写下90多首宋词,用自己孤独的声音吟唱着南宋的终结,为自己所爱的南宋唱出一曲绝美挽歌。

当有一天忽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竟隐隐作痛:

他没有当过一天南宋的官,却做了一辈子南宋的守灵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