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惯性的内心独白就是你正在用的吸引力法则

 良知养生智慧 2024-05-17 发布于河北

为什么你用不好吸引力法则?

因为你没有抓住核心,你的方法和技巧没有建立在这两个核心上: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蓝图。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蓝图,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心独白,而他惯性的内心独白就是他在用的吸引力法则。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图片


01



目前了解学习吸引力法则的人有几种情况:

1、不知道这个概念,相信运气,要么好运连连,要么祸不单行,并且好运时容易膨胀,低潮中容易沉沦;

2、知道但不会用,人生遇到问题寻求答案过程中知道了,于是将信将疑,在到处学方法,总希望找到一个老师一学就会,一学就出结果,改变现状。这个过程中,人变得更加浮躁,急功近利;

3、会用一些但一知半解,学了很多老师课程,不但做各种尝试,却抓没抓住核心,经常患得患失,反倒让境遇更糟糕。这个过程中,身心无处安放,人生逐步偏离正确轨道,很少做真正能带来结果的事情,同时不断沉迷各种身心灵课程寻求安慰;

4、抓住核心,静下来,向内求,并把所学的作为外在辅助,不断的修正自己,吸引创造新的结果。

前面三个阶段的人,都在不断向外求,正如《了凡四训》说的,徒向外求,最终会内外双失。

图片

因为在外求的过程中,你只想着我要怎么样:我今年要赚100万,我要吸引一套房子,我要吸引一台车子,我要吸引个另一半……想法有没有错呢?

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却忽略了一点,你凭什么承载这些?你是否清晰你要的是为自己求,还是为他人求呢?

如果是为自己求,出发点都是利己的,思想、决定、选择都是利己的,最终在行为上反应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损人不利己。


如果是为他人求,出发点都是利他的,那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吸引力法则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在内在丰盛状态下给予的法则,你收获的是以你给出去的为基础的。你内在是什么状态,给出去的就是什么样的频率,吸引来的就是什么样频率的人事物。

所以,当你一心为自己求的时候,根本用不好吸引力法则,也吸引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因为你的概念里没有给予只有索取,没有利他只有利己。而利己索取有一个反作用力是失去,利他给予则有个反作用力是收获。


02



审视一下你想要的东西,问问自己要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仅仅只是自己要吗?能不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自己想要的?

当你做这些思考的时候,你的思想就带有利他,动机就是带有善念的,利他的程度越高,动机越纯粹、乃至至善,吸引到的结果就越好。

所以你就明白了稻盛和夫先生说的,他做每个重大决定前,都会反复的扪心自问: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只要还有一私的私心,他就不会做这个决定。也正是因为他的决定都是高度利他的,都是至善的,所以他才把事业做的那么大,把吸引力法则用的那么好。

你会明白王阳明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致良知,良知是什么?就是高度的利他之心,就是至善,这是内心深层次本然的东西,是做人基本的是非律。也是稻盛和夫先生说的做人做事的衡量标准: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你做人做事放到人的最基本面的时候,你会体会到所说的利他,良知,至善,付出爱等这些东西。

图片

你会明白为什么《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和圣人之所以能长长久久,就是因为高度利他的过程中反倒成全了自己。

你会明白《圣经》说的:“凡有的(对于心存感恩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不存感恩的),连他所拥有的都要夺去。” 因为感恩就是付出爱,就是利他之心的表达。

你会明白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生杜甫身处困顿时大声歌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会看到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

你会明白佛家说的“让此心时常浸润在慈悲里”,以及对所有佛经里面贯穿的善、慈悲利他思想有所理解。

你也就明白了王克老师说的,发心的重要性。发心为自己,人人都会为难你。发心为大家,大家都会帮助你。凡是只追求自我利益的人,最终都会走向毁灭。

而是否有利他之心,是否动机至善,更直白的说,就是你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03



当你不知道怎么内求的时候,扶正自己的价值观,或者为自己培养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内求最简单的入门方式,也是让你正确运用出吸引力法则的方便法门。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央视推出的纪录片《零容忍》,你会看到那么多身居要职的人最终锒铛入狱,在他们不断反观自己人生经历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自己的初心没了,价值观偏了。假如他们一开始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用价值观反观自己,一定走不到锒铛入狱这一步。

图片

那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里有段话是这么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那么,在追求最低层次的利的时候,如何守住底线呢?就是秉持正确的价值观。这时价值观就是你做人最基本的标准,是你做事中正确原理原则的体现,这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基本考量。

当你秉持着正确价值观在事上炼的时候,才会活出真实纯粹的自己,才会培养出一身浩然正气,事业才会做的大,做的稳,做的久。


04



至于你发心为多少人,以及心中到底装了多少人,就关乎你的蓝图了。因为你之所以会成功,是你身边人、你的团队、甚至你的客户都希望你成功的结果。

你发心为1万人、100万人、1000万人、甚至数亿人,你的蓝图规划是不一样的,你最终生发的智慧,创建的团队、吸引的人才、结识的人脉、学习的方向等,都是不一样的,那最终所产生的影响力、带来的结果自然也天差地别。

图片

那蓝图又是什么?

蓝图就是你人生的航向,是你的指路明灯,会让你知道此生要去哪儿,会让你知道这一路怎么走才能到达要去的地方。

有了明确清晰的蓝图,生命就能顺着蓝图的指引,一步步的延伸展现。

就像夜晚的车灯,一次只能照亮车前两百英尺的地方,但随着前行中不断的延展,却能从你所在的地方,把你带到全国任意一个你想到达的城市。

所以,你就明白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清晰的蓝图,才是用好吸引力法则的核心。


05



《秘密》里面有一句原话是这么说的:“持续着某种惯性的想法和感觉就会进入创造的过程。”惯性的想法和感觉是什么?就是你每天不断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内心独白。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惯性的内心独白,会影响他的能量,影响他的情绪,影响他的行为举止,最终也会影响他的生命品质,塑造他的命运。

图片

那你每天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内心独白,是一堆没用的杂念,整天抱怨这个、埋怨那个、恐惧、担忧、内疚、自责、迷茫?

还是建立在正确价值观和清晰明确蓝图的基础上,思想、行动都不断的输出同一种有效的频率,持续创造结果?

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并改变自己的内心独白,其中的核心关键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蓝图。

不断的聚焦正确的价值观和清晰的人生蓝图,就能改变你的内心独白,让你的完美生活品质在内心提前上演。这,就是你在正确吸引并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