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兰性德:书法大师,字如仙风道骨,31载传奇人生

 慎独一生800 2024-05-17 发布于辽宁

清朝虽非诗词鼎盛之代,然纳兰性德以“清词第一人”之名,令其不容小觑。

图片纳兰性德画像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词第一人,其词作清丽婉约,格高韵远,深受文人雅士及女性读者喜爱。除词外,纳兰亦精于书法,书名颇高,惜英年早逝,仅31岁,传世书作极为罕见。

图片《词人纳兰容若手简》1761年

夏衍于1989年将纳兰性德的《纳兰容若手简》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世人提供了窥见纳兰书法真迹的机会。

纳兰性德的书法,与其诗词风格相仿,清新明丽,婉约悠扬,干净爽利,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和名士气。书法之美,形态各异,质朴厚重与险峻方整皆为美,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秀逸典雅,始终是书法艺术的主流。

图片夏衍在1989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纳兰成德《纳兰容若手简》卷 局部

纳兰性德的书法,不张扬,不霸悍,不乖张,不恣肆,看似无势,却于从容不迫、徐徐书写中,自然流露出一股含蓄的优雅。这便是书法的气质,也是书法背后作者气质的体现。

图片影视剧中的纳兰性德

“书如其人”,常言道,此话在纳兰性德身上,依旧值得一提。影视剧中,纳兰性德常被塑造为文质彬彬、略带忧郁的书生形象,这更多是后人对纳兰的想象。至于纳兰的真实形象,还需进一步考证。

图片纳兰容若 《节录“嵇中散绝交书”》

纳兰性德身上浓郁的文气,无疑是肯定的。“书如其人”并非仅指书法与作者外貌的简单联系,而是指书法与个人性格、学识、修养的内在联系。

要深入了解纳兰性德的书法,还需对其个人及其时代背景有更全面的认识。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为满洲正黄旗叶赫那拉氏,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之子。看过《康熙王朝》的观众,或许能对其家族显赫地位有所了解。

图片纳兰容若 《节录“嵇中散绝交书”》

满族虽非汉族,但对汉文化极为重视。在书法发展史上,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推崇,促进了董其昌、赵子昂书法风格的流行。纳兰家作为世代高官,对书法教育自然十分注重。

纳兰性德自幼接受优质教育,17岁入国子监,18岁中举,19岁成为贡士,后殿试中名列二甲第七,获赐进士。书法作为科举考试的关键内容,对纳兰性德而言,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视的技能。

图片

纳兰性德的书法带有馆阁体的痕迹,但受其影响并不显著。馆阁体以墨色浓重、光泽明亮为特点,其缺点在于可能显得过于刻板。纳兰性德的书法在结构上虽显规整,但整体气息流畅自然,彰显出其个性与才华。

实际上,即便是书写馆阁体,不同书家也会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这考验的是书家的才华。纳兰性德的才华在其诗词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涵盖山水、边塞、景物、回忆等多个主题,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表达情感,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简而言之,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

图片纳兰容若 《节录“嵇中散绝交书”》

纳兰性德的书法同样体现出“真”的特质,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追求,不扭捏作态,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书法之美,在于自然流畅,而当代许多书法作品虽技法巧妙,却往往因过度设计而失去自然之美,导致内涵不足。相比之下,纳兰性德的书法更显得亲切动人。

若要概括纳兰性德书法的特点,用“飘飘仙气”来形容颇为贴切——其作品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并非单靠书写技巧所能成就,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修炼和修养来涵养。

图片纳兰容若 《节录“嵇中散绝交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