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南漫记】第一章 歙淳古道探秘(三)歙淳古道的现状与其它(连载)

 新用户2420aRkV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原创 江根伙 歙县论坛 2024-05-03 15:50  4人听过

1、【歙南漫记】第一章 歙淳古道探秘(一)(连载)

2、【歙南漫记】第一章 歙淳古道探秘(二)考查歙淳古道虎豹源段(连载)

第三部分  歙淳古道的现状与其它

一、武阳至潭头段
这段古道一华里,现保存较完整的石板古道三百米左右。期间武阳村脚有一景点,是一套竹木结构的水碓车水设施,提供武阳到潭头大田畈水稻的供水。六七十年代后,因新安江水库水位上涨,此设施被摧毁。其间还有一路亭,供行人歇息之用。因经常被水淹,后虽加固成水泥凉亭,但自2006年村村通公路后,沿河的石板大道与凉亭已很少有人问津。
二、虎豹岭脚至鸡公岭段
这段古道三华里左右。期间潭头村脚至北山湾段,大部分已浇成水泥路,只存少量的原石板古道。北山湾上方有一段古道已被村村通公路代替。从水枧坞到鸡公岭段的古道,已很少有石板铺设,大多是泥土路。
三、鸡公岭至虎豹源大石桥段
这段古道五华里左右。其间自鸡公岭横培路至虎豹源枫树坞下方的虎卡段,石板古道较完整,约三华里,特别是虎卡一华里左右石板古道更完整,受损很少。由于此段行人稀少,荒芜的柴禾向大道罩来,大部分已成了林荫道。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实观其真貌。
四、虎卡至大石桥段
这段古道一华里左右,到了虎卡段,古道的石板基本完好,这一段有下坡道一二百米,然后沿溪坑缓缓上坡到大石桥。总之,从鸡公岭进虎豹源至大石桥的五华里古道有三华里石板保存较完好,被建村村通公路时滑下的泥石覆盖,行进较困难。
五、石桥里到程家屋基段
这段古道有五六华里,石桥处于虎豹源中段偏外一华里左右。过了大石桥,古道就沿阴山溪坑向源里方伸进。总的来看,这段古道上的石板基本完好。过石桥向里行进百米以后,过一路亭遗址,再往里行进,要经过三座石桥。缓缓行进向右方拐一弯后来到了七老爷庙前,其庙左方有一大片茶园,是虎豹山村民集体化时开垦的产业,已荒芜二三十年。柴禾从古道两边伸过来,遮掩了古道。
到了七老爷庙右方,过小溪上坡一段古道有一华里左右。这段古道的石板大部残缺不齐,基本上是一段泥土路,上坡后再行一华里石板古道就来到了程家屋基,这段古道上的石板时缺时续。
六、程家屋基至凤坞口段
这段古道三华里左右。从程家屋基向里方行进一百米左右,又是一段上坡古道,直到里路亭的石桥头。这段古道上的石板基本完好。此石桥原有两条大石条铺就,现仅存一条长四米左右、宽一米左右的石条架在上面,两边加固几根木料,以防不测。
过了这座条石桥,是段较平缓的古道,行进三百米左右就到了凤坞口。这段古道现为泥土路,有一段是沼泽路,杂草丛生,很难行走。
七、凤坞口至凤坞、邵家塘段及至尼姑岭头段
先说凤坞口至凤坞邵家塘段,这段路两华里左右。凤坞口往左进凤坞、往右进邵家塘源头,也是虎豹源头。从凤坞口往右进山坞两华里左右的另一虎豹源头——大气湾。凤坞口是两山坞源头之外的结合部。此处有座石拱桥,桥边原有座古庙,现已成遗址。
进凤坞、邵家塘这段古道,村村通公路以后,古道基本上已不存在。但从邵家塘左前方上坡,可翻越压榨岭下山到倒坑源到龙屁股,与翻越尼姑岭下的歙淳古道主干道接轨。
再说凤坞口到尼姑岭头段的歙淳古道。这段古道先从凤坞口右方进山坞,三华里左右。口子上进去就缓缓上坡了,开始两三百米是泥土路,之后是石阶路。上坡行进四百米左右就到了虎豹源另一个源头的大气湾口。从大气湾口往右方石阶上坡二百米左右,是一条一百余米的石板古道,然后是五百米左右的泥土路直达尼姑岭头。岭头下三百米左右处原有一路亭,现仅存遗址。
八、尼姑岭头到龙屁股段
这段古道五华里左右。先说一下尼姑岭头往左垅脊上的几个风景点。在两华里左右的起伏山脊上,从西南到东北依序有石人、石马、石鼓、石牌四大景点。这四景观非常形象,最形象的石人竖在降脊上就有四五米高。笔者以前去观光过几次,并在石鼓、石牌上采过石耳。
从尼姑岭下岭两华里左右是泥土路,这段路目前已成林荫道。到了周家湾上下三百米左右是石板石阶道,石板石阶较完好。从周家湾下岭一直到龙屁股三华里左右是泥土与石板道间杂的古道。不过,从周家湾到龙屁股的古道很好走,因为此路段周边茶园、耕作地多,干活的人们经常来往,像武阳至鸡公岭段一样,古道很长时间不会颓废。
九、龙屁股至牛岭后(育林)段
这段古道三华里,村村通公路后已成了乡村公路,代替了原来的歙淳古道。
十、牛岭后至何家段
这段古道五华里。牛岭后起岭到牛岭头一华里左右,近几年已浇成宽敞水泥路。岭头下来十米左右是石阶路。翻过牛岭头下岭的古道,即牛岭头原佛庙(现已改成水泥凉亭)下去的古道,直到岭脚,大部分保持原样,石板石阶路较完整。岭脚至何家两华里,乡村通公路后代替了古道。
十一、何家村头至豪岭亭下的荷花凸段
此段古道五华里,是歙淳古道的起点段。全程石板石阶古道,除歙县方向上豪岭亭的二百二十八级石阶有四分之一左右损坏外,基本完好。
下面简叙一下龙屁股从倒坑方向上压榨岭、下岭再到邵家湾的古道。
邵家塘是几条古道的结合部。邵家塘过压榨岭到倒坑的后山坦,向左方下石岭,经倒坑出倒坑源可达龙屁股,在后山坦右方下岭到屋里(地名)可与尼姑岭脚的歙淳古道接轨。邵家塘出源三华里左右到凤坞口,又可与歙淳古道接轨。再者从邵家塘右方上四百凹经五里横培从鸡公汰(又叫高山),或从大垅头下山脚可与文(文山)昌(昌溪)古道接轨。
在此,又要延伸说一下从压榨岭经邵家塘右方上四百凹经五里横培下山与文昌古道接轨这段的相关情况。这段古道与歙淳古道一样兴旺过两百多年,其主要原因如下。
牛岭后自古盛产石灰——柴火烧石灰石而成的石灰,又叫柴灰,不叫煤灰(用石煤烧石灰石而成的石灰),我们地区产的石灰刷墙、泥灶特别白净,深受农户欢迎。
每窑石灰要用四万余斤柴禾连续烧五天五夜才能烧成。开窑的广告一出,大洲源的大坑源十八村,乃至岔口、文山一带的农户抢着来购买。那时无公路,全靠肩挑,翻越六、七百米高的压榨岭,经邵家塘上四百凹经五里横培,从大垅头或从峰山(村名)下山到大坑源或岔口外源(武阳到岔口),来回挑石灰的时间要一整天,还要起早贪黑。
因此,此古道确切地说,不仅是当年我们与岔口地区行人客商来往之道,更是双方人们来往买卖石灰的必经之道,是条烧灰买卖灰的“径”,与凤坞的三日两日出武阳的“卖柴卖炭径”可相提并论。
我们牛岭后烧石灰(即柴灰)最后一次是在解放后的1956年。因开窑后出了一条人命案,从此终止。但以后用石煤烧的煤灰坚持到1964年才终止。如今已买不到用柴火烧的石灰了。

在此要补充说明的是,这条当年采购石灰、挑灰、卖灰的古道,曾是国民党残匪溃逃之道,是南下解放大军追剿国民党残匪、解放淳安的古道之一。
笔者自2017年10月开始,陆续对歙淳古道的起点,即淳安横双里首陆家村豪岭脚的荷花凸至豪岭亭观光考查后,又陆续对歙淳古道必经之村何家,牛岭后(育林)至尼姑岭脚进行了观光考查。再于2018年6月上旬专程去观光考察调研歙淳古道的尼姑岭、虎豹源,直至武阳有关人员处调查访问,并征求了武阳乡有关领导的意见,然后徒步进虎豹源观光考查。又沿途在几个小村中找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最后在源头的凤坞、外汰、邵家塘相关人员中拜访了解,基本上完成了三十五华里之多的歙淳古道的考查调研任务。
经几个月陆续地考查调研,简介如下。
正式的歙淳古道有35华里,东南自豪岭脚荷花凸始,西南到武阳上。开通最早在何年月无考,初步暂定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募捐化缘从杭州徽州会馆捐助的银洋来铺设石板大道已有170年左右的历史。浙江淳安段即歙淳界山界亭豪岭及上下岭工程的捐资与建设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民国17年起)。歙淳古道歙县段有三十余华里,其捐资批银投工铺设石板道等工程,大大超过淳安段,时间也超过一百多年。但时过境迁,具体投资情况,特别是详情无从考察。
从整条歙淳古道的观光考查调研中可知,歙淳古道的建设,分四部分进行。
第一,从淳安陆家村(即豪岭脚)至歙县何家村头,仅五华里左右。此段石板道、阶梯道,豪岭亭的建设资金,由淳安五、六、七、八都几十个村,歙县溪口地区、岔口地区的几十个村,乃至江西的有关村民捐资捐洋建设的,是一项伟大的慈善工程。豪岭亭中的三块碑石记载中的情况可见当年捐资状况,也是此工程的铁证。
第二,从何家村头豪岭脚石桥外至牛岭上下岭五华里左右的歙淳古道,由何家、庙坞、牛岭后的村民捐资捐功建造,但无历史记载。
第三,从牛岭后至尼姑岭上下岭的歙淳古道,还有虎豹源十八道水的疏通架桥工程,由牛岭后村民投资投工建设。此段古道有十余华里。另外,从龙屁股经倒坑上石岭翻越压榨岭至邵家塘的古道,由牛岭后、倒坑、邵家塘村民共同投资投工建设,此段古道八华里左右。
第四,从邵家塘、凤坞、外汰出虎豹源,下虎豹山,一直到武阳的歙淳古道,有十五、六华里。
期间大石桥里段八华里左右的基础工程,主体由牛岭后人承担,由凤坞、邵家塘、外汰村民协助。石桥外的工程由虎豹山及部分武阳村民承当建设。但古道上石板道的铺设工程,由凤坞的村民吴野闵前去杭州化缘。并在杭州徽州会馆的支持下,挑来一挑银洋,发动凤坞、外汰、邵家塘村民投工建设。届时,邵家塘的几位在杭州的客商也投洋参与此工程的建设。
总之,整条歙淳古道三十五华里之多,捐资、投工古道建设的有三部分人。其一,豪岭上下及豪岭亭的建设,有淳安几十个村庄的慈善人士捐洋为主,溪口太平源地区慈善人士捐洋为次,由淳安人为主建设的。其二,由凤坞、邵家塘的慈善人士化缘批银投工虎豹源十五华里石板道铺设工程。其三,牛嶺后人的投资投工更为艰巨。牛岭后的村民除投资捐洋建造豪岭亭的亭中碑石上有记录外,从牛岭后至尼姑岭上下岭的古道及虎豹源暨通十八水架桥的工程的投资投工是巨大的,但至今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历史根据。仅从这次考查中,在吴长水处了解到以上情况。
牛岭后人为歙淳古道的建设付出了很多很多,这种奉献精神值得赞颂。牛岭后这个游击区的人们,为革命也付出了很多。曾多次遭国民党反动派、县保安团、浙西土匪徐振东部的侵袭抢掠,曾有许多群众被抓去受尽折磨,有三位战士为革命献身。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奉献精神,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部分:关于歙淳古道的修复与开发现状。
二十多年前,歙淳古道的淳安段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整修。五年前从豪岭脚(村名)往豪岭上来的较为陡峭的岔道浇了水泥梯道。2020年下半年从豪岭脚往荷花凸往豪岭亭及下坡梯道进行了大修理,此段修复的歙淳古道已焕然一新。
虎豹源段的歙淳古道,前些年也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维护整理。2017年下半年已将遮盖古道的大部分柴禾砍去,目前行人通行不大困难。牛岭后方向的尼姑岭段,上半岭几年来已成柴禾林荫道。主要原因是我们地区的人与凤坞、邵家塘的人很少来往了,村村通公路后,都乘车绕道走了,宁可乘车绕道几十里,也不愿翻越五、六华里的荒山野岭了。
目前歙淳古道的淳安段已修复一新,虎豹源段已有虎豹山的方继海带头调研整理相关资料,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已去县里开过几次会议。这篇修复歙淳古道的文章开始研墨动笔。尼古岭段的石人、石马、石鼓、石牌,小川地区程家汰村的吕佛财正在着手开发旅游景点,我们新溪口乡副书记江傽来接任后,也着手开发提升程川、倒中大片高山优质茶。与相邻的石人石马景点相呼应。
以上两处正在开发的事宜都有大老板的支撑,如程家汰的老板吕佛财,江傽副书记引来的广东老板明年来开发提升程川、倒中大片高山优质茶产业,这给歙淳古道的整体开发带来福音。
笔者期望:我们地区的有关领导,应尽量沟通上级领导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广大村民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前人的精神,发扬前人行善积德的光荣传统,作为修复、开发歙淳古道的一员,投工、投力、无私奉献。我们地区的有钱人,特别是大老板,应带头投资立项、招标,为我们地区的古道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补充  文昌古道简述
2021年3月7日是星期天。本由岔口镇的镇干部吴铁汉(镇人大主席)带我去观光文昌古道,由于县里有几位领导要来文昌古道,因此吴铁汉要忙于对他们的接待。临时,他要其丈母娘吴丽娟(我表姐的女儿)带我去观光文昌古道。
根据丽娟的相关介绍,特别是晚上由丽娟请来当地的导游兼农家乐业主的吴叶林给我做了详细介绍后,使我对文昌古道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简要叙述如下。
一、文山的来历。古时叫横山,因背后有一横山而得名。一百多年以前修好古道后,来往的客商众多,贸易也兴旺起来,有了许多店铺,从此又叫横山店。最近些年,特别是发迹成旅游景点后,改为文山。
二、吴六金修古道简况
吴六金是横山人。他心灵手巧,勤劳勇敢善良,深受人们好评,后来成为岔口茶商吴荣寿的得意门生。荣寿在六金的协助下,生意红火后去屯溪开业了。几年后大发迹了,就分了一个分号由六金自己独自去经营,几年后六金也红火发迹起来。
有一年,六金从屯溪返家探望母亲。起大早步行120华里后来到横山岭头时已伸手不见五指,无法再行进。六金就在岭头大喊母亲前来接他。母亲知道后,立马打着火把去岭头接儿子回家。他回家后对母亲说:“从昌溪过来再上岭的路太不好走,以后我如果发财了,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
六金回屯溪后,他的茶叶生意真的更加红火起来。这一年他算算账,已净赚800多大洋。因此,他决心回家筹划修理从昌溪到横山的古道。前后共修十来年才修成功。
从湖田到横山的古道也是由吴六金捐洋修的。此古道上有块大石板上有民国伍年(1916年)字样,说明此古道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吴六金修好昌溪到横山的古道后,再继续修理湖田到横山的古道期间,有人去问吴荣寿:“你徒弟吴六金已修好昌溪至横山的古道,又在修湖田到横山的古道。你这位师傅为什么不把岔口到横山的古道修一修?”
吴继寿感到很惭愧,就捐洋着手修好了岔口到横山的古道。
文昌、文湖沿途的旅游业近些年很红火。旺季主要在三、四月份油菜花盛开季节。游客不仅来自黄山地区,还有外省外县乃至于北京、南京、东北、上海等地游客。
3月7日是星期天,也是游客旺兴之时,旅游大巴车有十几辆,还有些私家车。
有大量的游客,必然带火了农家乐、宾馆的餐饮住宿业。一个小小的湖田就有两家农家乐提供游客吃住。洽河、岔口有多家接待餐馆、宾馆。连峰山(上头坦),高演(大夫山)都有接待处与住处。此两处的主要景点是,峰山的村口一百零八株古柏,高演村口的古木林等。
我观光文(文山)湖(湖田)古道的时间也只用了半天,并没有如意。加上快中午时天又下起了雨,只抢拍了一些照片,有待以后正式去探秘文昌古道。
这次出行,共花费五天时间。路途中来回两天,实际上只有三天时间。观光的地方不仅是上述古道,还观光了洽河二十七烈士陵园、洽河、峰山、高演,还观光了当年皖浙支队程灿司令员的烈士墓,并拜访了有关人员。了解到许多岔口地区的故事,回家后于三月中旬整理一份图文并茂的资料——《走访文昌古道与程灿烈士墓等》。本资料共56页,其中照片67幅,作以后参考。
                       江根伙于2021.3.18

  在此,提一下合源岭头往左方——淳安叶家源西源山足的几处景点。
且不说西源的田(半山腰大片的田园置西源村后似大墨砚),山足的地(有大片的好土地),中涓的屋(有众多大小古民居)。以这三个村——三坦村的环境来看,根据西川(西源)最近几年以江林奎(原土地局长)、江涌贵(原县党史办主任)为主修续的西川江氏宗谱,于2020年正月初三送来与笔者交流研讨后,对谱中记载的五马奔槽地形阳基情况有感,现简录如下。
红鬃马,是关云长的赤兔马。他勇猛无比,善于战斗;善于奔跑一日千里。他最先来到槽水,形成了金竹园——高柔园——外石头的健壮红鬃马,威武雄壮的守卫着东方村口。
黄鬃马,由来岭山——贝坞岭到金字面,与红鬃马对称而立。这里是黄土与黄水组成。黄水洞整年流黄水,因此称为黄马。它背宽腿壮,头大雄伟,是王子的坐骑,他在五马中有最高的威望与地位。
蓝鬃马,由后山湾——茶地垅往下与村头组成。他骨骼部由石灰岩(蓝色)组成,筋骨硬朗,好斗。宜于武夫坐骑,保卫黄马上的王子,因此,与黄鬃马并排而立。
白鬃马,有白马王子之称,他文武双全,人见人爱,不可多得。从湾里——茅坪里——樟树前直至驮石头,这是五马中最有智慧的名马。白石弯的石头,泥土都是白色的。而且山色秀丽,和缓延伸,马头直插槽中(村中)。白鬃马彬彬有礼,适宜宰相、太师、状元等文人坐骑,是智马的代表。
黑鬃马,由凤落尖——凤堂弯——松毛坦直至里边桥,因它走在队伍最后,饮着得天独厚的出洞水,吃着没有污染的五谷杂粮,长的后腿粗而长,前腿粗而壮,甚是雄伟。只有那些粗暴的勇将,才能驯服他。他们总是担当断后的任务。敌人追来,他掉转头来,大喝一声。大轰一阵,舞刀弄枪,狂奔过去,可把敌军吓退300余里。
备考:笔者简录的上文,是西川江氏四十五世孙江明月拜撰。他把五马奔槽的五马全写活了。只隔一山——两三里地的太平源头的庙坞,地形是五马吃草,可谁能来把这五匹马写活呢?可见我们地区文化底蕴还欠缺。
上文的结尾有如下叙述。
有关五马奔槽的西源阳基,上辈曾有简述,作者根据简述加以细化,更形象、更生动。外方人都称西源的阳基好,静山尖的粗壮龙脉,秀水肥山,朝朝代代都有能人。外方的赘头,是我们的自豪。我们这一代人是西源江氏最兴旺的,现在这代人都将消逝了。
备考:江明月在修谱前期已故。他文中最后的这几句话,多么富于启示与鞭策力,我们为什么不去深思?是的,江明月这一代人是西源江氏最兴旺的。如县党史办主任江涌贵牵头在西源创立了南下解放大军二野十二军解放淳安第一村的李德生革命历史纪念馆,并竖了几座纪牌坊及纪念碑。期间,他又与江林奎(原县土地局长)、江建红(记者兼编辑)、泰法、灵强、锦为等十三人主持修续了西川(西源)江氏谱牒。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列祖列宗、子孙后代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然而,这批人大部分已步入暮年,这几年又走了几个,除江明月外,又走了江会琴(泰昌)、江泰仁、江春年等几个文化名人。
西源这次主持修谱者有远见卓识,已定好了下次修谱人选,届时以他们为主续修,以防紊乱。
我们地区至今只有塔坑的余姓之谱。塔坑的几位名流和本县工作的几位人士共同努力,于2001年修好余氏谱牒。牛岭后的歙南江山派江氏之谱,笔者孤军奋战,历时十年才修续完毕。有了一定的经验后,才被邀请去浙江淳安金峰乡协助修好了江山后的江氏谱牒。
言归正传,话归正题,以下继续谈祠堂、庙宇及有关相应景点。
西源江氏祠堂内建成南下解放大军(解放淳安第一村)二野十二军李德生部革命历史纪念馆兼博物馆,红色旅游红火起来了。
我们再回到合源岭头。沿起伏不大的山脊或山腰横培山路往东方行进半华里左右来到了一处名叫猪肉坪的平汰上,此处有百亩左右的平缓坡地,面向正南,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早年就有人在此垦荒种玉米,除自食外,大部分用来养猪。每年多次将猪肉挑到外地出售。因此地养的猪肉质香嫩可口,此平汰就叫猪肉坪。
从猪肉坪中段的横培路向东稍上坡行进一华里左右,过了山腰,来到一山凹。就是从西源东方上来的凤凰岭头。凤凰岭头有两株数百年的松柏,常年翠绿,景色宜人。
从凤凰岭头再往东方行进二华里左右,途中有几座高山古坟,建造较为精致。坟墓面向正南,再行进几百米就来到了几百亩较平缓的坡地。坡地中段、横路之上一百多米处的山顶上原有一寺院,现今残缺地基尚存。寺院下方靠南方的坡地弯中有一口塘。因此,此处的叫法有两种:安徽人叫飞塘尖——飞来之塘置于山尖之意,浙淳人叫佛堂尖——因古代山尖上有寺院。总的来看,以佛堂尖命名较为合适。笔者以为,两种叫法与两地的方言音同字不同有关。
此寺院在宋代曾兴旺过一段时期。它处于歙淳交界的高山顶,且周边有几百亩肥沃的坡地,又有水源,足够出家人行善生活。
堂尖的寺院总体情况不详。从地基的结构来分析,此寺庙建造是很讲究的。历经数百年,地基残缺之处不多,可见其牢固程度。
笔者在1970年以前,因事去浙淳塘村,曾几次途经佛堂尖。从佛堂尖的寺院往东北方下岭就是安坑(安川)源,出源到叶家外首一点翻越松茂岭进七都塘村只五华里左右。经佛堂尖到塘村是一条捷径。每当从塘村返回,上岭后在此寺院地基上都要休息一下再回家。
最近几年,据西源山足的吴年木告诉我,佛堂尖寺院地基下有宝藏,埋的是银元,在十年前被人掘盗了。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告诉我,最近几年才被侦破,大部分被掘盗银元已追缴回国库。
写到这里,想到了牛岭后村外两三百米左右大路后的宋家田。听老一辈人说,此处是姓宋人家的田,也有说,此处在大宋时期就有田。笔者十年前修续牛岭后江氏谱牒考查古籍时,才了解到此处叫宋佛誌。曾是宋代一寺院的地址。寺院败落消失后,此处已成为江氏先祖的坟地。经逐步考查统计,此处葬有两百多江氏先祖。葬地为宋佛誌,其含义是宋朝寺院的标志,但至今没有听说此寺院遗留有什么宝藏。
佛堂尖的那几百亩土地,解放后归浙淳五都横双人与六都叶家源的西源山足人耕作。最近几年,已从五都琴坑村开盘山公路上山,开发特色农业——无污染的粮食与果蔬。
从佛堂尖下的耕地中段大横路,再往东南方行进两三百米,缓缓下坡再往左方一拐下坡。下坡处的悬崖峭壁众多,半山腰有一个石崖奇洞——观音洞。洞深有四、五米,宽三、四米。传说开始太上老君来呆过,后来观世音菩萨光临,至今此洞叫观音洞。而淳安小五都源头人叫黑洞。观音洞曾兴旺过好些年,如今仍有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求福。
写到这里,又使笔者想起三个石溶洞。
一是横柏源的红庙外一华里左右阴山小溪边的溶洞。洞口只有一米多见方,进去后有好几进。第二进的进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进去。第三进很大,能容十几个人。第四进大而深,从此洞往下方斜进去,能听见有水流的声音,黑洞洞的不知深浅。到目前为止,我们本地没有人正式去考查过第四进的情况。
1956年曾有几个杭州人进洞去探过险,他们弄出几个菩萨模样的石头,还带出一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据他们说,里面有一大进洞中,有桌椅样的石头。后来,当地胆大者也进去过,第三进的上方有一个仅能容纳未成年人勉强通过的洞口,进去后豁然开朗,第四进是一个大约30平米左右的大厅,大厅高度约莫有5米左右。大厅里面阴暗潮湿,周边有许多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珊瑚礁,有的像仙人球,手电筒照在上面五彩斑斓,整个洞窟宛如仙境。大厅周边有大小不一的孔洞,人无法进入,隐隐约约能听见流水声。大厅的正前方有一个像床榻一样的台子,紧挨着岩壁,台子长约5米,宽约2米,高约2米左右。床塌的右上方3米左右有一个斜向上方的通道,笔者的儿子和其同学(当年身高大约在1.3左右),由于个头较矮、床榻湿滑,无法爬到床榻上去,更不用说进入床榻右上方第五进去探险了。由于第三进通往第四进的洞口仅容一个小孩通过且呈L型,梯子无法带进去。
据说此溶洞通咸坪(30多华里)。古代有人进去到了第四进,听见流水声后不敢下去冒险,就用带去的扁担伸进去试探水深,不小心扁担掉下去被水冲走了。过了几天,此扁担在咸坪的河中出现。因此,认为此洞通咸坪。
二是倒坑里坞的龙门洞。龙门洞的龙门高六、七米,龙门后方凹进去一米左右,水流后方成了水帘洞。水流多时,此处的幕布颇为壮观。龙门右方有巨大的石崖洞,洞内可容纳几百人,躲长毛(太平天国后期残兵败将)时被发现,杀死许多人。此洞右下方有一斜坡通往下方的另一溶洞,洞中左右有两排鬼斧神工的石塔洞(溶洞),大小深浅不一,冬天有些大小野兽在此洞内冬眠或躲藏,这两排大小不一的洞有一出口,出口处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平缓的石塔走廊,大部分野兽都从此处进出。所以,有些猎户要来此洞狩猎野兽。
1935年左右,笔者的父亲江忠义冬天在此洞焐豪猪。焐了半个小时以后,突然从溶洞中钻出一兽,他迅速骑了上去。由于他力气大而猛,此兽在他胯下四足摊倒,动弹不得。骑上去后举拳就打,突然听见虎啸,原来胯下是一只虎!他吓出一身冷汗。他这时真的骑虎难下啦。他不是武松,怎么办?正在为难之际,巧好倒坑的另一猛夫,江森贵来里坞挑柴禾。忠义大声喊叫要他来帮忙。他俩想出了办法:忠义死死按住老虎不放松,森贵用挑柴火的扁担从虎口中捅进去,活活把老虎捅死。
他俩把这只老虎抬回村后,肉大家分吃了,皮出卖了,虎骨也大家分了,当然打虎的两人要分的多一些。至今我家还保存着当年的一小块虎骨,已成为传家宝了。
三是再说一下蛇洞降的情况。蛇洞降座落在牛岭后后山垄反首尖南方的山降上。此山降长有四五十米,降头有一突起一米多的石塔,石塔下有一半米见方的石塔洞,往里往山下方伸进。因经常有蛇出没,曾有人见过巨大的蛇进出,因此洞在山降上,故名蛇洞降。
蛇洞降的洞是通往山下(里坞方向)小溪边的两个大石塔崖洞的。因为此洞常年有气流上下,夏天洞口有凉风,冬天洞口有热气。
蛇洞降下还有一奇特的现象——佛光。
关于佛光一词,许多人不大理解。其实,佛光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彩虹似的光环。佛光意味着光明、宏福与平安。笔者仅在四十多年以前领略过两次蛇洞降佛光。
此处上方二十米左右处有三条道路下山。左一条即东方那条悬崖山道,从观音洞方向下山,这条路较难走。到达山脚就是浙淳小五都源头村的源头,出去一华里左右就可到达源头村。中间一条道从东南方沿山腰行进一华里左右上陇脊下山到五里横培源头村西方上坡的路亭,路亭东方下坡两华里左右到达源头村,路亭西方下坡到达大五都的陆家、徐家坞、琴坑各村。第三条道即从右方下去有一山坞,向南方下山坞是安徽歙南太平源里即横柏源的岔源——何家源。如果不下山坞,往左方沿山腰转去,可通往豪岭亭,从豪岭亭西方下岭就到达何家了。 

部分图片来源:轻舞飞扬的凤凰   

     作者简介:江根伙 男,1942年11月出生,安徽歙县新溪口乡育林村人,小学退休教师,喜欢写作和书法,是远近闻名的蛇医,被授予“全国蛇伤防治及毒素研究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559-2621317,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编辑|胡 英
监制|仰时威
法律|黄毓佳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