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选科、合理规划是校学部期中家长会解读的重点。
由于物化捆绑是24年高考的重点变化,所以学校重点强调了选科策略。
与以往相比,物化组合是重点,同时建议部分同学依托学校师资,关注政史地组合。
那么我个人觉得,
虽然大文组合有一定的专业选择弊端,
但毕竟分数是王道,看谁最后闪耀。
面对无数与数理化绝缘的艺术类考生,
站在分母之上方才体现田忌赛马的精髓。
而且,以上马对下马,
用赋分大潮推动加分前置,
不失为凤尾的有力选择。
在重点中学的家长会上,
不光可以了解到大家熟知的政策和数据,
而且可以看到连续三年以上的选科和成绩变化数据。
这对于我这个技术流的规划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一手数据。
而且,学校也给出了数学强则物理强的本校数据关联支持,
也从侧面建议了数学不强的孩子考虑文科选择。。。(因为数据敏感,就不公开了,有机会和家长们当面聊)
从其他渠道掌握的数据来看,
拿今年物化捆绑首年来说,
理科生(现在来看,物化捆绑基本约等于理科生了)高考时选择文科专业的,
估计会超过两成,
因为只有成绩好的理科生选择文科专业才能报上好志愿,
减少了高分考生的压力,
这对于中等理科生是一个利好。
另外,决策平衡单是进行选课决断的一个好工具。
做为一个技术流的学业规划师来说,
我平时也喜欢用数据加权重这个方法来评估一些不确定的事项。
级部主任讲完以后,
班主任则用更加细化的难度、信度、区分度、优秀率、及格率、均值、排名等指标分析班级整体成绩和优秀同学的成绩。
由于班主任徐洋老师就教物理,
因此班里的物理成绩非常好,
甚至超过了一个创新班。
但更让人惊奇的是班里的地理成绩整体排到了年级各班的前列。
不过很少同学选科的时候选地理,
仅有几个选地理的,
其中就包括了一直在班里考第一的同学,
也是让我很惊奇。
因为我一直的观点就是,
几门副科当中,
物理让我们理解客观世界,
化学让我们明白物质反应,
生物使我们清楚生物构造,
这些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得游刃有余。
而地理,一旦涉及到人文地理层面,
就和政治、历史一样,
更多的掺入了主观判断,
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不太科学的样纸。
当然,对于保持第一的学霸来说,
选什么都不会阻挡人家下学期依然保持级部前列的优势。
让我们这个刚进入创新班的懵懂家长初识
“庭院深深深几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名次变化。
知道名次提升时刚有点的沾沾自喜,
却原来是因为同学们整体表现不佳。
但饶是如此,
依然掩盖不了班级英语平均130多分,
我们却在120多徘徊垫底的窘迫。。。
由于教室就在滕蔓围绕的长廊旁边,
有点蚊子是正常的,
有时去学校听高校宣讲结束得早,
就在旁边看孩子们下晚自习。
我以为的下课气氛活跃,
却原来是自习时稍显混乱的下课显性表征。
因为原来的班主任身体抱恙,
语文老师在担任班主任21年稍微歇了大半年之后,
又临危受命,扶小树苗之将倾。
通过调整座次,常规细化落实和弱势学科反思等种种举措,
就能看出来老师的管理经验很是丰富。
下面重点来了:
月考时班里第一第二就是级部前两名,
结果期中班级第一和年级第一差了15.5分,但名次却只隔了2名。
具体学科上看,
班里其他科目前十名差距在五六分左右,
但是数学,一举差了22分,
班一也因为9分的差距独占鳌头。
看到月考和期中整体名次分布,
让俺们这没见识过重点高中重点班级的家长,
真的感受到了群英荟萃的壮观。
上次月考班里大半站在了200之前,(这个通过内部位次换算公式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省排名的大概位次)
虽然这次变成了小一半,
成了老班在家长会强调的退步重点,
但依然让我们这种上学期只见过几个同学靠前的家长咋舌。
而且两个创新班就能在期中考当中,
占到级部各种位次排名的小三成。
嗯嗯,优秀如斯,我们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