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树沧桑|颍州三合镇孙庄老粮站前的“橡树”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颍州区三合镇三星村孙庄老粮站旧址,有一株树龄150余年的麻栎树,树高18米,胸围182厘米,其树干茁壮,树姿美观。麻栎为壳斗科栎属,落叶大乔木,农村俗称“橡树”(橡子树)。麻栎树用途颇为广泛,可作庭荫树、行道树,其木材坚硬,耐磨而腐蚀,全木锯解成段木可种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

  麻栎在我国古代是一种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其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含量达56.4%。晚唐诗人、文学家皮日休在《橡媪叹》诗中写道:

  秋深橡子熟,

  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

  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

  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

  用作三冬粮……

  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末期橡子是在稻麦之外用以充饥的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市百年以上麻栎树有21株,主要分布在颍州、阜南、颍上等地,其中颍州区数目最多。

  孙庄老粮站门前生长着可作为粮食用途的橡子树,可谓天作之合,成为孙庄粮站的一个显著标志。据附近村民介绍,孙庄粮站始建于50年代初期,粮站的东西北三面环水,大门向南,门口一侧则长着这株麻栎树,院内建有民俗粮库。在当年,基层粮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辖区内的粮食购销业务,既是国家统购统销粮食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粮食部门与农民联系的重要窗口,粮站的工作直接面向千家万户的农民。在计划经济时代,粮站的主要工作是收储农民的余粮,每当夏秋两季是粮站最忙的时期,农民肩挑车拉来粮站交售公粮。粮站职工也很辛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粮站储备的粮食,按照国家调拨计划,雇用附近村民用架子车运往颍河闸东的火车站,支援外地,也运往位于颍上路的阜阳面粉厂加工成面粉,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孙庄粮站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冷清了下来,有关部门对粮站职工作了妥善安排后,利用粮站原址建立了孙庄小学,但由于房屋破旧,拆迁后在与老粮站南面一路之隔的地方重建了学校,而老粮站原址则在复垦后成了田地。

  眼下,老粮站的痕迹荡然无存,要不是热心的村民实地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是与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国计民生并异常红火的孙庄老粮站。

  民以食为天。孙庄老粮站遗址上的这株老麻栎树和树下的一个磨盘,见证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踊跃交售公粮的热火朝天景象;也见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以致后来放开粮食市场,我国农村粮食生产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此树2010年12月被列入颍州区政府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