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南漫记】第二章 村落地名简介(歙淳古道)(连载)

 新用户2420aRkV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原创 江根伙 歙县论坛 2024-05-06 11:54  5人听过

第二章  村落地名简介

 太平源的来历

徽州歙南的太平源,古称九都源,又叫九都九。往东北翻越百脚尖(百桂尖)与青山尖(静山尖)之间的豪岭、花牛岭(合源岭)是浙江淳安的大小五都、六都地域。往西北翻越尼姑岭、压榨岭(鸭脚岭)是武阳、岔口地区的虎豹源。

九都源(九都九)与虎豹源古时是歙南较野蛮的两条源。这二条源都处在歙淳边界的深山别坞之间,是徽州府与严州府来往客商歙淳古道的主要通道。豪岭、尼姑岭、虎豹源的程家屋基是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因此,劫财与命案时有发生。

九都源概况

九都源,即现今的太平源,源口是新安江。进源八九华里的财岭之外叫外源,财岭东方百脚尖下的那条源长五华里左右,叫东坑源。财岭之上往东北进源三华里左右到双溪口分左右两条源。左方进源八华里左右就到了源头---海拔1064米高的青山尖脚下,此源现又叫仰坦牛岭后源。往右方进源五华里左右是橫柏源,到了横柏源的铜锣形又分两小源,往右方进源二华里左右到何家,此小源又叫何家源。从何家翻越豪岭到达浙淳大五都源。往左方进源三华里左右到达庙坞,庙坞下方继续进源二华里左右上山可到飞塘尖(佛堂尖)。从飞塘尖右方下山是淳安的大、小五都源,往左方下山是淳安的六都叶家源。从铜锣形左方进源到飞塘尖脚下有五、六华里,此源叫庙坞源。

(备考:笔者查阅了六百多年以前的歙县都图资料,六百多年以前太平源只有三个古村落,即太平源、倒坑、西源。可见那时太平源是深山别坞,西源当时属歙县管辖。)

起马坮的来历

朱元璋在横柏源红庙中住过一晚以后,第二天出源来到了双溪口,往右方上山到上半山,见有两大平坮,那儿山势开阔,已有几户周姓人住下,此处叫程茆坮,他就住下屯兵养马,招募兵士。

程茆坮位于双溪口背后五华里左右的坮上,那儿上下有两山坮,山势开阔,有大片坡度不大的山地,其上方还有百余亩坡度不大的荒山坡地。因此,是朱元璋屯兵养马的理想之地。

朱元璋屯兵养马队伍壮大后,就率部队下山出源去打天下。经几年的南征北战,最后得了天下。他是从程茆坮起马下山出源打天下而得了天下,因此,程茆坮后来叫起马坮。

(备考:程茆坮,周姓初居时又叫寻茅坮,周氏谱牒上称程茆坮,程川的叫法是解放后改的。)

朱元璋从起马坮下山出源后再度招募兵士,屯兵养马,壮大队伍,练就铁军,最后顺利打下天下,他把这条起马坮之源改名为太平源。

太平源的太平村,文革中曾改为革命大队,后又恢复太平村。

                                                            江根伙整理撰写于2021年10月

太平源在古代是一荒源野坞。进源两侧是高山峻岭,有几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如百脚尖、青山尖,还有海拔八百米以上的磨盘尖、飞塘(佛堂)尖等,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山区。朱元璋在元末起义时,曾在里半源的程茆坮屯兵养马;解放前是新四军、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区域,皖浙支队的程秘书(程灿司令)曾多次来此指导革命工作。

古时里半源人烟稀少。多年以来,笔者根据先辈、长辈人的叙说,结合最近二、三十年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重点是姓氏谱牒),并多处走访调研,了解到江南许多宗族自北方南迁是从唐末始,尤以金人入侵中原,北宋灭亡时,百家姓氏随宋室大量南迁皖浙地区,有宋人如蚁的说法。开尽荒山地、饿死世间人。如今在深山老林中,高山顶峰上遗留的许多残缺石磅,是当年人口众多,开山种地的遗迹。

元末明初,百家姓氏宗族又有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明朝曾有计划地在山西洪洞策划,八次百家姓氏族人的迁徙,南迁的人数不亚于北宋末期。

徽州地区的婺源、䇸墩,是皖南、浙西百家姓氏迁徙的最大中转站。

现仅表一下里半源古村落的相关情况。现分述如下。

潘仁坮与潘仁美的传说

潘仁坮座落于财岭之上,进源一华里左右,即现今平安水库右上方上山五百米左右的高山下。此处有百余亩较平缓的优质山坡地。

北宋时期,残害杨家将的丞相潘仁美,东窗事发后曾逃往此山坮避难而得名。为躲避京城追捕,潘仁美下山后往现今叫白沙湾的右山垅逃去,企图上山垅后往松树凹到尼姑岭下山,出虎豹源逃往老家大阜。但他没有到山顶就被追捕的京兵抓住,因拒捕反抗而被杀。把他沿山垅拖下山,鲜血染红了山垅。从此,山垅的泥土呈红色,这是红泥垅的来历。

潘仁美被拖到山脚后,被剥皮挖肉点灯。此处后来就叫剥皮坦,即现今平安水库方里两百米处。

备考:笔者曾在1970年去潘仁坮考查,那儿有两栋土房山舍,有古村落的遗迹。红泥垅的确有点怪,此处山垅较多,唯独此山垅的泥呈红色。

犁尖坑(泥浆坑)简况

犁尖坑这个小村落,在双溪口进横柏源一华里后,往右方过小溪上山的半山腰上。此村落只两百来年的历史。先由浙淳王姓人居住,后由双溪口周姓人搬来居住。解放后已败落或外迁,现已成了风水地---风水堂。

白沙湾与双溪口

红泥垅中下段有一小村庄叫白沙或叫白沙湾,是从程茆坮迁来的,只有两百来年。双溪口是在橫柏源与仰坦牛岭后源结合部的口子上,也是从程茆坮迁来的,比白沙湾早些,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双溪口曾兴旺发达两百来年,起初是程茆坮周姓来此建造水碓,加工粮食、磨粉,兼油坊,因此又叫三家口。1970年以前,浙江淳安五都源橫双以里的许多村落都翻越豪岭来双溪口加工粮食(磨粉)、榨油。

倒坑牛岭后

牛岭后先叫牛栏后,又叫幽溪育林厚,最近一百多年以来又叫育林厚,在解放初期改为育林。但习惯上外地人总把倒坑牛岭后连起来称呼,因为牛岭后是从倒坑迁来的,两个村好像是父子关系。现在牛岭后这个村落有两百来户,比起倒坑历史要晚四百多年。有关情况分述如下。

(育林村李德生临时指挥所)

根据江氏谱牒记载,正宗江姓出正阳,天下江姓数济阳。因此济阳的江姓最有名气。从婺源谢坑迁往歙南的始祖江转,生于宋朝宋庚戊(1070年),在1100年左右迁来。先迁浙江淳安五都源橫塘村脚坞内,即江山头(古为越国地域),生子高德、成德,迁歙南倒坑另立江山派,迁居倒坑是在1140年左右,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因此,倒坑是太平源里半源最古老的自然古村落之一。

江转是江革三十世孙江憺的三子(道、仁、转)。

江憺,宋仁宗庆历甲申年生(1044年),世居婺源谢坑东门坵,英宗治平乙已(1065年)进士,初任翰林院中书,神宗熙宁庚戊年(1070年)任吏部侍郎再拜尚书。江憺,是江革二十八世孙江尚质(歙州护国兵马镇南将军)长子江洪之子江德的四世孙。

歙南江山派江成德第十三世(江革第四十九世)孙江显富迁居牛岭后另立家庙。江显富生于嘉靖戊子(1528年),因此可知江显富迁居牛岭后是在1560年左右,牛岭后的历史已有450年左右。

江显富迁居牛岭生有五子,最发脉发迹的是三子,元寿之孙江百达,生有八子,均成家立业,几十年后牛岭后很快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

江显富迁居牛岭后不久,原在他家落脚的一姓汪的织布师傅也从他家乡带来家眷迁居牛岭后居下。不久,发展成一个百来户的村落。

歙南江山派发祥地倒坑,外迁者发脉很快。而本倒坑发展缓慢,这与地理环境有关,即地盘狭小,人多了只能外迁。八百年以来,外迁发迹后有二十多分支,以下简述一二支分支概况。

江山派七世,即江革四十二世孙共有八户,大部分外迁。如江成祖迁大小梅口,另立梅派,后来发展为一大村落,号称千灶万丁。江圣祖迁浙西山后,其下后来发脉发迹外迁七、八分支。2019年笔者协助山后修续谱牒,此族家已有七千余人。

民谣与当年牛岭后盛况

民谣云:仰坦村,倒坑县。程茆坮,狗打猎。牛岭后,皇帝金銮殿。何家金喜驮竹匹,打庙坞的金妹痴。

民谣已传承二百多年。从民谣中可见,牛岭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太平源里半源五村六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可说明当年的村风村威。

牛岭后在1970年以前是皖浙主要通道之一,是浙江淳安五、六、七都客商与安徽歙南的客商来往徽州府与严州府的必经之路。村中有专供客商吃住的上店、下店(即现今的饭店旅社)。并有布店、杂货店多家,又经常开唱社戏,又是浙淳五、六、七都与歙南深渡以下赌棍、闲杂人员的聚集场所,集市贸易热闹非凡。      牛岭后是三十五华里歙淳古道中的一个重要村落,左右及后方是深山,崇山峻岭,人烟稀少。解放后的新四军、游击队、皖浙支队作为游击区,他们经常来此地进行革命活动。1949年4月26日,南下解放大军二野十二军李德生率部来到牛岭后,做了短暂休整。在前面坦江金榜、江火灶等几户的大民宅中设置临时指挥所(司令部)。在村中街道下段左方江精一家设有临时银行,购买了四头猪与村民珍藏的粮食,犒劳三军。李德生当晚住在村中央偏后一点的江森荣家楼下上厢房。次日早饭后,李德生率部从牛岭后左前方上花牛岭(浙江人叫合源岭)去解放浙江淳安。

   作者简介:江根伙 男,1942年11月出生,安徽歙县新溪口乡育林村人,小学退休教师,喜欢写作和书法,是远近闻名的蛇医,被授予“全国蛇伤防治及毒素研究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559-2621317,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编辑|胡 英
监制|仰时威
法律|黄毓佳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