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建国史十二:詹姆斯·麦迪逊总统与1812美英战争

 笃艺堂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伟大的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在完成两个任期后,1809年3月4号詹姆斯·麦迪逊在华盛顿特区宣誓就任,成为美国第四任总统。他的两届任期都跟美英关系息息相关,第一届应付日趋紧张的美英关系,第二届更是因为美英战争而如履薄冰。

麦迪逊总统上任时,美国人民对他的领导能力并不确定。当时的法国驻美大使对麦迪逊评价很低,他说:“麦迪逊是聪明人,但是很软弱,他从来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不会采取行动。”

跟前三任美国总统一样,麦迪逊的内阁成员很少,只有一个国务卿和一个财政部长。国务卿是能力一般的关系户罗伯特·.史密斯,理财能手阿尔伯特·加勒廷继续留任财政部长。

美英关系

早在前总统杰斐逊任职期间,美英关系因英法战争变得很棘手,美国不想得罪英国也不想得罪法国,故而出台中立政策,美国商船则以中立国身份私下与两边进行贸易往来,大发战争横财。

英法两国也不傻,都拒绝承认美国的中立,想方设法阻止美国跟对方贸易。英国更是直接插手美国航运,英国海军抓走美国水手,强迫其为英军服务。杰斐逊总统不得不下达贸易禁令,禁止美国商船同欧洲的一切贸易,但英国的敌对行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美国第4任总统 詹姆斯·麦迪逊

麦迪逊当选总统时,英国和法国拿破仑政府还在交战。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取代贸易禁运,这项法案名叫《非交往法案》,继续禁止跟英国和法国的贸易,但是授权麦迪逊总统,一旦哪个国家停止干涉美国船运,就可以重开贸易。

麦迪逊总统希望这一法案可以迫使英法两国承认美国的中立,因为他既不想卷入战争,也不愿意放弃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自主权。

麦迪逊就职一个月后,英国驻华盛顿大使戴维·厄斯金接到了英国政府的命令,授权让他全权处理英美之间的分歧。

厄斯金说,如果美国放弃《非交往法案》,英国就停止扣押美国的船只,但是他没有说明英国政府的附加条件:一是美国要继续对法国执行《非交往法案》;二是英国有权扣押违反规定跟法国做生意的美国船只。厄斯金忽悠麦迪逊总统,说这些附加条件只是“建议”,并没有强迫美国接受。

1809年4月19号,麦迪逊总统宣布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将恢复跟英国的贸易往来。协议的达成让美国人民欢欣鼓舞,人们认为麦迪逊就职不到两个月,就解除了战争威胁,业务能力很突出。按照美英协议,美国1809年6月10号恢复了跟英国的贸易往来,数百艘商船驶离美国港口,前往英国贸易。麦迪逊总统如释重负,决定夏天返回弗吉尼亚州老家的山间别墅避暑。

但他刚到家,就收到噩耗:英国政府拒绝接受厄斯金跟美国达成的协议。英国报纸说,这份协议不符合英国政府的要求,厄斯金违背了自己的使命,被召回伦敦,由弗朗西斯·詹姆斯·杰克逊接替他的职务。

麦迪逊总统秋天返回华盛顿时,英国驻美新任大使已经上任一个月了,当他得知美国国务卿史密斯跟杰克逊大使的会谈毫无进展,因此决定亲自出马。他非常恼火,想知道英国到底为什么不肯接受协议。

麦迪逊下令双方停止谈判,一切联系都采取书信方式。英国驻美大使弗朗西斯·詹姆斯·.杰克逊在信中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他旁敲侧击地指责美国在谈判时耍滑头。麦迪逊最后决定停止一切联系,杰克逊大使随即离开华盛顿,返回英国。

1810年初,国会开始讨论一项新法,经过几个星期的辩论,国会参众两院达成了妥协。新立法取消了针对英法两国的《非交往法案》,允许美国跟任何国家通商,但同时授权总统,可以随时宣布禁止跟英法两国的商业往来。

美英关系1810年间并没有出现改善,麦迪逊总统再次决定,从1811年3月开始,停止跟英国的一切贸易往来。英国则针锋相对的帮助印第安原著民,跟美国政府做对。

彼时,随着美国向西部和北部的推进,政府跟各印第安部落达成协议,划分哪些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哪些是白人可以开垦定居的地方,但白人定居者经常违反协议的规定,定居者与原住民矛盾重重。

当时印第安人的肖尼族酋长特库姆塞决定采取行动,以加拿大地区的英国势力为后台,团结印第安各部落,帮助他们抵御白人。这让美国非常恼怒,尤其是美国西部各州,他们主张跟英国开战,彻底消灭印第安部落的势力。

1811年,美国国会换届,新一届议员有很多来自西部各州,他们不愿与英国妥协,主张通过战争,来捍卫美国的利益,因此被称为“鹰派”。新国会很快通过了多项议案,为战争做准备,其中一项议案扩大了陆军规模,增设两万五千名正规军和五万名志愿兵。

詹姆斯·门罗后来成为美国第五任总统

与此同时,麦迪逊总统也因一直对国务卿罗伯特·史密斯的工作不满意,当国务卿换成了当时的弗吉尼亚州州长詹姆斯·门罗,门罗也是强硬派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在英国驻美大使杰克逊杰克逊返回伦敦后,美国驻英使节平克尼也离开英国回到了美国,双方再无官方联系,美英关系持续紧张,逐渐走向战争边缘。

对英宣战

1812年春天,美英两国之间战火一触即发。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九十天的禁运令,禁止美国船只出海,已经出海和停泊在外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也被勒令返航。

麦迪逊总统认为,战争一定会爆发。与此同时,国会继续积极备战,议员们投票决定扩大陆军规模,借钱以满足军费的增加。但联邦党人反对战争,禁运令生效一个月后,就遭到了他们的抵制。

众议员赫曼努斯·布利克向众议院递交了一份数百人的名单,都是他所在的纽约地区的选民。他说名单上的人都反对禁运,反对跟英国开战。他提出,“禁运令还有六十天后结束时,我们根本不可能开战,我们的陆军在哪里?海军又在哪里?我们有钱打仗吗?在准备如此欠缺的情况下,这么快就决定去打仗,简直就是叛国。”

美国财政部长阿尔伯特·加勒廷雕像

美国财政部长阿尔伯特·加勒廷在资金筹集的问题上一愁莫展。他从联邦党人的新英格兰银行几乎借不到一分钱,国会虽然批准可以贷款1100万美元,但是加勒廷发现,从银行里只能借到600万。

联邦党人指出,这恰恰说明大家不愿意打仗,特别是新英格兰的民众。如果西部的人和南方人愿意打仗的话,那就让他们出钱好了。

共和党人约翰·伦道夫也反对战争。他提出“政府如果连通过增税集资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打仗呢?我们难道要在没有军费、没有士兵、没有海军的情况下开战吗?人民无法相信。”

议员约翰·卡尔霍恩则回答说:“恰恰相反,我们绝不是毫无准备,我相信,开战四个星期内,我们就能占领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

麦迪逊总统坚信,英国不会改变对美国的敌对政策,他建议国会批准对英宣战。麦迪逊提出的宣战理由是:英国战舰在海上侵犯了美国国旗的尊严;英国海军扣押并强行带走受美国国旗保护的人;英国战舰还侵犯美国水域干涉美国船只进出海港;英国禁止美国跟法国及其盟国的商业往来。

麦迪逊说,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英国无权这样做。麦迪逊还提到了美国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反抗,话里话外指责加拿大的英国势力是印第安人的后台。

最终,美国国会就对英宣战投票表决,众议院79票赞成49票反对;参议院19票赞成,13票反对。麦迪逊总统6月18号签署法案,1812年美英战争拉开了战幕。

其实,在美国宣战的两天前英国已经结束了对美国中立贸易的禁令,禁令的取消原本会更早,但因为一系列突发事件被耽误了。

当时,英国商界大声疾呼,要求取消对美国的贸易禁令。他们指出,贸易禁令正在摧毁英国经济。英国首相斯潘瑟·帕西瓦尔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决定取消禁令,但是还没来得及宣布,就于5月11号遭到了暗杀。

新首相人选直到6月8号才敲定,由利物浦勋爵接任。利物浦勋爵走马上任后的第八天,英国政府宣布立即取消贸易禁令。

由于美英双方使节也各自撤离,没有了官方联系,而当时的通讯也完全依靠船只,所以英国政府的决定没有传到美国,两天后美国宣战了。

1812美英战争

美国虽然宣战,但是完全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当时,美国只有大约八千名士兵,大多数都在西部执行任务。海上作战能力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艘战舰,而英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最糟糕的是,美国人民对战争存在意见分歧,东北地区坚决反对战争,宣战的时候新英格兰教堂鸣钟降旗。马萨诸塞、罗德岛和康涅狄克州则拒绝让本州士兵听从联邦政府的指挥。

如果不是英法战争,美国面对英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根本没有希望,但当时英国全力以赴对付法国拿破仑政府,只能派遣很少的部队跟美国周旋。

美国虽然努力扩大军队规模,但参加过独立战争的人都已经年老体衰,年轻人又对战争一窍不通。麦迪逊总统不得不任命62岁的亨利·迪尔伯恩和63岁的托马斯·平克尼担任最高指挥官,其他将领的年龄也都跟他们不相上下。

战争初期的兵源也出现了问题,美国国会批准增加两万五千名士兵,但是只有五千人愿意参军。西部各州的国会议员曾经骄傲地说,西部居民会争先恐后地打击英军,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肯塔基州第一次征兵只有四百人报名。

美英战争

美国决定首先进攻加拿大,因为美加边境上只驻扎着两千五百名英军士兵。美军策划了首场战役,首战由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威廉·赫尔将军指挥。

赫尔率领两千人从俄亥俄州南部出发,行军三百公里,在美国宣战前抵达密西根州的底特律。美国宣战后,赫尔奉命入侵加拿大,在莫尔登对英军发起进攻,但英军早有防备,一举击退了赫尔。

赫尔狼狈的撤守底特律,后面还跟着英军和印第安人的追兵。虽然赫尔的兵力和供给都很充沛,但最终还是没能守住底特律,英军成功占据底特律。美军吃鸡不成反蚀米,首战便失利。

战争结束后,赫尔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麦迪逊总统看在赫尔参加过独立战争的份上,最终予以特赦。

美军在安大略湖沿岸的尼亚加拉堡进行了第二场战役,一小批美军士兵跨过尼亚加拉河对英军发起进攻,但纽约州的士兵拒绝参战,眼看着英军把进攻的美军全部打死。

第三场战役由亨利·迪尔伯恩将军领导,他率领纽约州的士兵从普拉茨堡出发,向加拿大边境开拔。他计划跨过边境进攻蒙特利尔,但是纽约州的士兵再次抗命不从,迪尔伯恩没办法,只好班师回朝。

与此同时,英国军队则节节进逼,占领了密西根州北部的一个美国军事堡垒。印第安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也占领了芝加哥的一个堡垒。美军不仅没能长驱直入占领加拿大,反而要誓死保卫本土,防止俄亥俄州失陷。

战争初期,美国海军虽然弱小,但战绩却要好过陆军。

战争打响两个月后,美国海军“宪法号”迫使一艘英国军舰投降,几个月后,“黄蜂号”又捕获了英国战舰“快乐号”,“美国号”又击败了英国最著名的战舰“马其顿号”并将其押送回美国。

美国海军屡战屡胜,战争进行到六个月的时候,美国海军已经捕获了六艘英国战舰,只损失了一艘美国战舰。美国商船也配备大炮奔赴战场,他们成功捕获了三百多艘英国商船。

1813美英战争

海上失利使英国不得不增派战舰,1813年战争进行到一年的时候,美国海岸已经被英国控制,美国船只无法进出新英格兰以南的任何港口。

威廉·亨利·哈里森后来成为美国第九任总统

印第安纳州长威廉·亨利·哈里森率领大批部队,试图把底特律从英国人手里夺回来。与此同时,奥利弗·佩里船长在伊利湖上建造了五艘战舰,再加上原来的四艘,一共九艘。

佩里船长率领着九艘战舰,摧毁了英国的一支海上部队。佩里向哈里森报告说,“我们遭遇了敌人,他们已经成了我们的手下败将。”

佩里的胜利和哈里森的大股部队让英军不得不从底特律和加拿大的莫尔登撤退。哈里森率军乘胜追击,赢得了泰晤士河战役的胜利。帮助英国军队打仗的著名的印第安人肖尼族酋长特库姆塞也在战役中丧生。

美军再次试图收复安大略湖,跨过尼亚加拉河入侵加拿大,但没有成功。1813年年底,英军过河占领了尼亚加拉堡,并放火烧毁了布法罗。

1814美英战争(白宫失陷)

1814年4月,拿破仑被迫退位,英法战争结束。英国得以调遣更多的士兵,赶赴美洲战场。英军兵分三路:一万四千人开往加拿大;另外一些人加强封锁美国海岸;第三路人马奔赴牙买加,准备进攻新奥尔良。

英国计划派遣一万一千人从加拿大南下,进军纽约,但是在此之前,沿海的英军要进攻切萨皮克湾,对华盛顿和巴尔地摩构成威胁。

大约四千英军在华盛顿特区东南面的切萨皮克湾登陆,迅速向美国首都进发。美军将领威廉·温德尔率领着一支两倍于英军的部队防守。尽管如此,温德尔的无能还是让美军一败涂地。

英美双方在距离华盛顿特区十英里的布莱登斯堡打响了战斗。英军发起进攻,美军一开始还能有效防守,但最终被英军冲破防线,溃败后撤。

温德尔将军下令撤回华盛顿,但是一小批海军官兵拒绝后退。在乔舒亚·巴尼的率领下,大约四百名水兵誓死抵抗,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四千英军。短短半小时后,英军就绕道了他们的背后缴了他们的械。乔舒亚·.巴尼身受重伤,英军十分佩服他的勇气,把他抬到英国的战地医院治疗。

英军火烧白宫

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后英军直捣华盛顿,他们在距离国会大厦大约一英里地处过夜。英军统帅罗伯特·.罗斯将军和乔治·科伯恩上将率领一批人,先后前往国会和白宫,放火焚烧。

在白宫放火前,科伯恩拿走了麦迪逊总统的一顶帽子和麦迪逊夫人座椅上的一个坐垫。科伯恩发现,麦迪逊总统的晚餐刚准备完毕。他开玩笑的举杯,说“祝杰米总统健康长寿”。

麦迪逊总统逃离白宫,穿过波托马克河,前往弗吉尼亚老家的方向,第二天跟夫人会合后,决定在距离华盛顿二十五英里的地方静观事态发展。

英军放火焚烧了大部分政府大楼后,弃城而去,麦迪逊总统在逃离白宫三天后返回首都。

美国国歌的诞生

1814年夏天,英军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放火焚烧了国会、白宫和大部分的政府大楼。英军统帅罗伯特·.罗斯将军和海军上将乔治·科伯恩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是巴尔的摩。

巴尔的摩五十万居民积极备战,在城市四周构筑了防御工事,巴尔地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堡布置有大量的火炮,处在抵御英军舰队的最前端。

英军首先对巴尔的摩发动地面攻击,英军统帅罗斯和科伯恩率领一支大约四千人的部队,在距离巴尔的摩大约22英里的地方登陆,大约早上七点开始向巴尔的摩进发。

行军一小时后,罗斯和科伯恩下令休息,他们率领部下骑马到附近的一个农场上,要求农场主为他们提供早餐。饭后,农场主问罗斯将军要到哪里去,罗斯回答说:“巴尔的摩”。

农场主警告罗斯说,巴尔地摩防守严密,固若金汤。罗斯回答说,“今天的晚饭不是在巴尔的摩吃,就是在地狱。”

罗斯和科伯恩快马加鞭,把大部队远远落在了后面,突然中途遭遇了一股几百人的美军部队,罗斯被美军击中,不久就命丧黄泉,真的去地狱吃晚饭了。

这场遭遇战有效延缓了英军的进程,直到第二天晚上,英军部队才在巴尔的摩附近跟美军主力碰面。

美军依托麦克亨利堡的火炮对着英军部队狂轰乱炸,英军指挥官下令部队后撤安营扎寨,并向英国战舰传递消息,要求他们炮轰麦克亨利堡。

英国战舰的火炮比美国射程远,能从美国火炮打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英军的炮弹象雨点一样飞向麦克亨利堡。

麦克亨利堡中心的一个旗杆上,飘扬着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守城官兵和攻城的英军都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正在麦克亨利堡中注视着这面旗帜。

克伊是律师、诗人和作家,以前还曾想去当牧师,他反对战争,但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并参军卫国。

英军从华盛顿撤走时,带走了他的好友-美国医生威廉·比恩斯,克伊因此请麦迪逊总统出面,要求英军统帅释放比恩斯,克伊带着麦迪逊的亲笔信去见科伯恩将军。

克伊随身还带去了英军伤员的书信,其中一个伤员在信中说,他在美军医院里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照顾。科伯恩得知这种情况后,同意释放美国医生比恩斯,但是一定要等进攻结束后才行。

克伊眼睁睁地看着炮弹像雨点般飞向麦克亨利堡,他后来说,“我看到国旗在城市上空飘扬,象征着祖国的力量和骄傲。我看到敌人准备进攻,听到炮火声,冲突的嘈杂充斥了我的双耳,我知道,'自由的勇士’跟入侵者交火了。”

雨整整下了一天,英军的进攻也始终没有中断。比恩斯医生看不清城堡上空的旗帜,所以不断询问克伊,“星条旗”是否还在麦克亨利堡的上空飘扬。天黑前,克伊一直能看到飘舞的国旗,但是夜幕降临后,他们只能在黑暗中期盼了。

与此同时,英军派遣另外一股部队在麦克亨利堡附近登陆,但是美国人听到了船只的动静,开枪射击,英国部队无功而返。英军继续炮轰麦克亨利堡,有时也能断断续续地听到美军的炮火声。克伊因此知道,美国人并没有投降。

巴尔的摩以东的英军地面部队在雨中渡过了大半夜。英军指挥官无法决定是进攻还是撤退。最后,海军上将科伯恩下令,让他们“撤回战舰”,取消对巴尔的摩的地面进攻。

英军炮击麦克亨利堡

佛晓时分,英军炮弹继续在麦克亨利堡上空穿梭,炮击已经超过25小时,但是弹痕累累的星条旗,仍旧高高飘扬。

英军的炮击早上七点钟结束,克伊遥望着在麦克亨利堡上空飘扬的美国国旗,掏出口袋里的一份旧信,即兴写出了下面这首诗:

啊!在晨曦初现时,你可看见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骄傲?

在黎明的最后一道曙光中欢呼,

是谁的旗帜在激战中始终高扬!

烈火熊熊,炮声隆隆,

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

在黑暗过后依然耸立!

啊!你说那星条旗是否会静止,

在自由的土地上飘舞,

在勇者的家园上飞扬?

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歌曲,广泛流传。100多年里,美国人每次唱起这首歌,都会想到麦克亨利堡受到攻击的悲壮场面。1931年,美国国会宣布《星条旗》为美国国歌。

英军进攻巴尔的摩失败后,北方战线也传来了噩耗。英国将军乔治·普雷沃斯特率领一万一千人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南下,向纽约挺进,在尚普兰湖西岸的普拉茨堡遭遇了一支不到四千人的美军部队。

普雷沃斯特觉得,应该先拿下尚普兰湖的控制权,再去对付美国守兵,他要求四艘英国战舰和大约十艘炮艇支援。

结果一支规模相当的美国海军在尚普兰湖上跟英军展开激战,击沉了全部的英军战舰,普雷沃斯特率领的地面部队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撤回蒙特利尔。

美英和平协议

1814年战火纷飞的时候,美英双方同意和谈。夏天,英美两国谈判代表在比利时的根特举行和平谈判。

起初,英方谈判代表一味拖延时间,因为英还在继续策划后半年的战斗,战场上的胜利,无疑会成为英国谈判的筹码。英方谈判代表要求美国将西北部地区让给印第安人,还要求美国把缅因州的部分地区划给加拿大,并且重新划定美加边境。

约翰·昆西·亚当斯后来成为美国第六任总统

美方首席谈判代表是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他也提出了强硬的要求:包括要求英国赔偿美国的战争损失;要求英军停止强硬扣押和征用美国海员;将加拿大划归美国。

英方谈判代表说,在英军征用美国海员的问题上,丝毫没有谈判的余地。

约翰·昆西·亚当斯对谈判不抱任何希望,因为在领土问题上,美国绝对不会让步。他的父亲-美国前总统老亚当斯告诉麦迪逊总统说:“就是永远打下去,我们也不会出让美国的一寸土地。”

约翰·昆西·亚当斯不相信英国会降低要求,但是美方的另外一位谈判代表-国会众议院议长亨利·克莱并不这么看,结果证明克莱是对的。

英国代表得知巴尔的摩和普拉茨堡战役失败后,立即放缓了口气,不再要求美国把西北地区让给印第安人了。

不过,英国依旧希望在美国能打个胜仗。英国政府要求多次打败拿破仑的韦林顿公爵亲自出马,希望他能在美国再建奇功。

英国政府授权韦林顿公爵,可以全权决定是继续作战,还是握手言和。韦林顿公爵表态说,他可以奉命前往美国,但是他不保证能取得胜利。他认为英军需要的不是一位新统帅,而是对美加之间大湖区的控制权。

韦林顿公爵说:“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赢得水上控制权,如果不能,我去了也无济于事,我觉得还不如干脆现在就跟美国签署和平协议。我认为英国没有权利要求美国割让领土,英军在战斗中失败,我们没有提出这种要求的资格。”

英国政府接受了韦林顿公爵的意见,下令比利时的谈判代表放弃对美国的领土要求,美方代表随即同意放弃对加拿大的领土要求。英国最终也同意不再强征美国海员充军。

国会参议院迅速批准了和平协议,1815年2月17号,麦迪逊总统正式宣布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先后持续了两年八个月,美军伤亡和被俘人数多达三万,但是这场战争也团结了美国人民。

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加勒廷参加了在比利时的和谈,加勒比廷解释说:“这场战争重新燃起了独立战争中形成的,后来日渐消失的爱国情感。如今,人民的骄傲和政见有了更实在的寄托。他们变得更美国化了,感情和行动都更象一个国家。”

1815年7月4号,美国举国欢庆独立建国39周年,《星条旗》一曲的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发表了讲话。

他说:“同胞们,我们要看管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自由的火焰。如果自由之火熄灭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黑暗会给其他国家笼罩上一层阴影,如果自由之火持续燃烧,整个地球都会感受到光明和喜悦。”

最后一战

1814年圣诞节前夜,美英两国谈判代表签署了一份非常简单的和平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同意停战,并决定通过后续谈判解决剩下的纠纷,但停战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前,双方还有最后一场仗要打。

早在1814年秋天,驻扎在牙买加的英军士兵开始为进攻密西西比河口处的新奥尔良做准备,11月下旬,一支大约七千五百人的队伍从牙买加出发,驶向新奥尔良。英军统帅爱德华·帕克南没有率兵直接赶往密西西比河口,而是坐船穿过了新奥尔良以东的一个湖。

12月23号下午,新奥尔良的美军指挥官安德鲁·杰克逊接到消息,英军部队正在逼近。

杰克逊将军英勇善战,运筹帷幄,他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后来搬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杰克逊还曾担任为国会参众两院议员。1812年战争爆发后,田纳西州的志愿部队推举他担任统帅。

安德鲁·杰克逊后来成为美国第七任总统

杰克逊是条硬汉,部下对他既害怕又敬重,称他为“老山核桃”,因为他跟核桃木一样硬。

杰克逊负责保卫墨西哥湾,1814年年初,他曾经对佛罗里达州东部的彭萨科拉发动进攻,赶跑了几百名英军海军。

杰克逊原以为,英国人会先攻打莫比尔,再攻打新奥尔良,所以把一部分兵力留在莫比尔,其余人驻守在密西西比河口。

抵达新奥尔良的时候,杰克逊正在生病,所见所闻更让他火冒三丈,因为英国人大军逼近,但是新奥尔良却丝毫没有准备。杰克逊立即宣布戒严,争分夺秒地构筑新奥尔良的防御工事。

杰克逊得到消息说,英军部队距离新奥尔良只有几公里的时候,新奥尔良的防御安排才大致完成。

杰克逊告诉手下的指挥官说,“先生们,英国人来了,我们今天晚上就要行动。”英军士兵本来已经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发起进攻,结果被杰克逊率领的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美军随后撤退到新奥尔良以南大约八英里的地方,这是杰克逊精心挑选的地方,右边是密西西比河,左边是一片沼泽地,面前是开阔的平原。

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英军一直按兵不动。他们不断试探美军的防御,没有发现任何薄弱环节。杰克逊白天带人加固防御,晚上派小股部队突袭英军。

1815年1月8号,英军大举进攻,他们本以为美军会掉头逃窜,但是没想到美军坚守阵地。杰克逊先是炮轰英军,等他们前进到大约150米远的地方时才下令开枪。

炮弹和子弹象雨点般飞来,英军统帅帕克南两次受伤,最后被一枚炸弹炸死,最后只有一名英军士兵冲破了美军的防线。英军最终决定撤退,在这场战役中英军有两千多人伤亡,还有五百人被俘,美军只有13个人被打死。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大胜仗,但同时也是一次没有必要的冲突,因为早在两个星期前英美双方已经签署和约,宣布战争结束了。

联邦党的消亡

美英两国1814年12月同意停战,谈判双方于圣诞节前夜在比利时的根特签署了和平协议。和平的喜讯几个星期后才传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在这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发生了两件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

其中之一就是新奥尔良战役。和平协议签字的时候,英国军队正在发起进攻。美军指挥官安德鲁·杰克逊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他打个了完全没有必要的大胜仗,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

另外一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联邦党人在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召开了一次反战大会,会议从12月中旬一直持续到次年的1月初。与会代表主要来自马萨诸塞、罗德岛和康涅狄克州,还有几个来自新罕布什尔和佛蒙特。

参加这次大会的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反对跟英国开战,联邦党人控制下的州政府拒绝让本州士兵服从联邦政府的调遣,联邦党人的银行也拒绝向联邦政府贷款。

战争初期,新英格兰各州的很多商人继续跟英国做生意,新英格兰各州的这些做法引起了美国其他地方的强烈不满,联邦党里的极端份子因此提出,新英格兰各州应该脱离联邦。

有人担心,在哈特福德大会上会有人提议,让新英格兰地区自立门户,在战争期间提出分裂,无疑会对美国的前途构成严峻挑战。

在哈特福德开会的联邦党人不光是反战,还要筹备一次修宪大会。他们希望修改宪法,保护新英格兰各州的利益,这些州因为西部新州的出现而感到了威胁。

以蒂莫西·皮克林为首的联邦党极端份子相信,英国肯定会攻下新奥尔良。这样一来,英国就会控制密西西比河,阻断美国西部各州把商品运往市场的水路。

皮克林曾经写道:“如果英国成功占领新奥尔良,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失败的理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联邦就已经一分为二了,在下届国会里,不会有任何来自西部地区的国会代表。”

并非所有人都象皮克林那么极端,参加大会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温和派,他们不希望分裂国家,只想捍卫新英格兰各州的利益。这些联邦党里的温和派控制了秘密会议的局面,防止了极端提议的出现。

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也要感谢新英格兰地区共和党人的势力。这些州的政府确实掌握在联邦党人手中,但是他们只占很小的优势。如果联邦党人试图分裂的话,肯定会发生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党人

联邦党领袖1月5号在哈特福德发表公开声明,对战争和麦迪逊总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他们同时表示,没有理由退出联邦政府,因为新英格兰的问题完全是由战争和共和党政府造成的。

联邦党人提出了一系列修宪内容:他们要求减少南部奴隶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要求新州加入联邦,需要至少三分之二国会议员的批准;还希望减少联邦政府干预贸易的权力。

除此之外,联邦党人提出将总统任期限制在四年以内,只有在美国本土出生的男性才能担任公职。与会代表推举三位联邦党人,把上述要求送到首都华盛顿去交给麦迪逊总统,但他们抵达华盛顿的时候,停战的消息传来了。这三个人见到麦迪逊总统后,只聊了一些不关痛痒的琐事,根本没有谈到新英格兰地区联邦党人的要求。

美英签署的和平协议让联邦党人很没面子,联邦党领袖一直谴责这场战争,认为英国人不可能被打败,很多联邦党人跟英国人通商,甚至有些人帮助英国,还威胁说要分裂联邦。战争没有结束前联邦党人有不少支持者,但是战争结束后这些支持者一下子都不见了。

1812年美英战争打响的那一年,麦迪逊当选连任,四年后的1816年是大选年,麦迪逊决定秉承前总统华盛顿和杰斐逊开创的最多只干八年的传统而不在参选,国会共和党参众两院议员3月15号开会,推选共和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参加总统竞选的三个共和党人是:当时的国务卿詹姆斯·门罗、前参议员和战争部长威廉·克劳福德、纽约州长丹尼尔·汤普金斯。结果门罗得到了65张支持票,克劳福德54张,共和党人最后推举门罗和汤普金斯为共和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联邦党人没有开会推选候选人,他们已经没脸面对美国人民,虽然新英格兰地区三个州的选举人保证,会把票投给纽约的联邦党人鲁弗斯·金,但联邦党显然已经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不可能再登美国总统的宝座了。

不久之后,联邦党自行消亡,成为美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历史名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