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时弟子不开窍高僧如璧心烦,见一啄木鸟后大彻大悟,写首禅诗《剥》流传800年

 qiangk4kzk8us4 2024-05-17 发布于云南

从小就听老人们讲了不少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为了让小和尚开悟,老和尚是没少费心思。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孙悟空一样,在他头上敲三下就能明白师父的意思,所以故事里的老和尚总是万般无奈。本期要和大家说的也是这样的一段趣事。

事情的主人公是宋代(北宋末南宋初)高僧如璧,这是一位半路出家的禅师。如璧本是个文人,曾在丞相曾布(北宋丞相)门下任幕僚,后来与其不合便出家为僧,号倚松老人。得道后如璧门下有不少弟子,但这些弟子们却个个开不了悟,让他很是忧心。

一日如璧敲着木鱼跟众弟子念经,弟子们又个个不开窍,让他心烦得很。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啄木鸟的叫声,便朝窗外看。原来是一只小啄木鸟正在啄食树中的虫子,发出阵阵声响,那声音就像敲木鱼的声音一样,“剥剥剥“一声声敲在了老禅师心里,让他突然觉得释然了。于是便随口念出了一首打油诗。全诗通俗易懂,有趣更有禅意,充满了哲理,流传了800多年。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剥》

两宋·如璧

剥剥剥,里面有虫外面啄。

多少茫茫瞌睡人,顶后一锥犹未觉。

若不觉,更听山僧剥剥剥

这首禅诗本是没有名字的,是一则偈语,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目前被收录在《五灯会元》一书中。从诗的结构上来看,它更像是一首不受章法限制的打油诗。

全诗以拟声词开篇,一连3个“剥“字令人眼前一亮,一开篇就充满着节奏感。第二句写啄木鸟捉虫,它有一个硬硬的长嘴,能通过敲击树干发出的声音判断有没有虫子,一旦确定有虫子它便开始锲而不舍地啄虫。显然这两句是一语双关,啄木鸟指的就是度人开悟的得道高僧,而有虫的树干则是指那些心中有仍有种种迷惑的未开悟者。

诗的三、四两句承接上一句,由树写到人。那些迷茫的人们就像沉睡了一般,哪怕在脑后打上一锥也并不会醒悟。啄木鸟啄木是循序渐进却坚持不懈的行为,所以最终它总能灭尽虫子。但“顶后一锥“的育人方法则完全相反,虽然这样做看上去更有力,但却没有持续性,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最后两句诗人由啄木鸟的“剥剥剥“,写到自己敲木鱼时的”剥剥剥“声,啄木鸟的毅力和方法让诗人悟出了教育弟子的方法。这样的落笔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纵观这首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却有趣更有禅意,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它讲的是禅,但诗中的哲理却能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成事者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一旦方向对了,就要像啄木鸟一样坚定地执行下去,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如璧禅师还有不少有趣的诗作,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