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二,龙抬头,抬起一年好兆头!

 二马仔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风调雨顺好年头

二月二·龙抬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知识科普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有着辞旧迎新、扬眉吐气的吉祥寓意。

它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伏羲氏年年于此日亲耕,后来经尧舜禹效法,至周武王时期被当作重要国策,规定每年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下地劳作,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既然是与农事有关,那这一天为什么被叫做“龙抬头”?

图片

“龙”在哪里,又是怎样“抬头”的呢?

为什么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呢?

其实,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而在百姓心中,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古代民间将蛇又叫“小龙”,那么惊蛰过后的“二月二”自然就被认为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也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图片

“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

那么“龙抬头”里的“龙”指的仅仅是蛇吗?其实不然,这里的“龙”还与我国古代的星宿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时候,我国的天文学家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分别是象征皇宫的“紫微垣”,象征行政机构的“太微垣”和象征繁华街市的“天市垣”。

而“四象”则分布在“三垣”外围: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图片

*图源互联网

其中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这天的夜晚九时半左右,“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图片
图片

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图片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02

民间习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图片

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图片
图片

03

书籍推荐

《中国汉族民族节日》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其中就包括节日文化,其中尤以汉族传统节日为盛。本书作为一本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中元节等十数个汉族传统节日,对其相关的起源与风俗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全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对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很有帮助。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书通识五千年中华民俗

(图文典藏版)》

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让民俗文化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赶着这股国学潮流想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这本书以问题的形式,更直接地解答了读者心中的民俗疑惑;以诙谐有趣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更轻松地学习民俗知识。全书从节日民俗、礼仪民俗、信仰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工艺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语与称谓等几个方面着笔,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现象和民俗由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人应知道的民俗知识》

中华民俗凝聚着民族的精神与性格,是炎黄子孙相互认同的情感纽带,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本书包罗万象,有大众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风俗,亦有古今人们追求精神文化中留下的传统习俗等。包括交际礼仪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节日习俗、习俗禁忌……层面之多、内容之广,兼具着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应用书中提到的民俗常识对生活起到切实的帮助。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传统文化精义选释》

本书稿是对《三字经》《中庸》《易经》三部中国优秀传统经典的选释。书稿共分三章,分别呈现了《三字经》的底本之信,彰显了《中庸》的守正之道,凸显了《易经》万灵之源的地位。全书体例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对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深度认识中国文化:

理论与方法讨论集》

人类由口头、器物、文字三大骨干支柱构成的庞大文化载体群,是纵贯古今、遍布全球的思想、智慧、艺术的巨大宝藏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富矿。其中的神话,尤其创世神话,是人类先民观察思考宇宙自然和理解诠释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本书正是体现当前中国学界神话学研究新角度、新高度、新视野的新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