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佛医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名人百科网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记者/月亮】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压力所带来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也与日俱增。而由佛医学“菩萨心肠”理念研发的一系列科学治疗方案,对指导医生关注患者身心健康,积极为患者解除病痛,无疑是一副最佳良药。那么什么是佛医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佛医学在生活中对人类健康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和中医的区别在哪里?

在科学知识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佛医学,并把佛医的科学体系发扬光大为世人服务呢?带着一连串不解的疑问,近日,笔者特意联系了佛教艺术杂志社社长、河南德康国医馆连锁机构首席专家张校笙老师,通过张老师的耐心讲解,使笔者对佛医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和认知,下面就有笔者为大家解读一二。

佛医学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传入中国,也可称为佛教医学或佛医。是一种结合佛教教义、理论与传统医学的独特医疗体系。它以佛教“医方明”为基础,吸取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印度传统医学和临床特点,通过功疗、食疗、心灵、音乐、针灸和禅茶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中国佛教艺术杂志社社长张校笙(左一)

佛医和中医最大的差别在于理念上的不同。佛医注重预防医学,理念偏重于哲学。佛医强调一切疾病离不开心,它认为心是无明【烦恼】之母,是治疗一切未病的根源。因此,佛医经常采用特色治疗方法,直接对疾病部位进行治疗,以此来达到身心灵的完美结合和健康。这与中医的整体治疗观有所不同。


中医治病讲究个性化辨证论治,中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通过望、闻、问、切参获病人的证候和信息进行论治。中医坚持求衡性防治原则,天然化、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和用药取向,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佛医调心,中医调身,两者结合起来内外兼修,身心并治,创新潜力大,发展空间更广阔。

佛医学世代相传,功效卓著,历劫不灭,因此,佛陀素有“大医王”之美称。它涉及中国的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其文化宗旨是“甘于奉献,救死扶伤,敬佑生命,为人民健康和社会谋福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曾说过:“为了个人健康而努力是美德,为了他人健康努力是功德,为了健康事业发展努力是大德。”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个'崇佛’大医王,孙思邈是大唐道士,也是一位杰出医药学家。他把对佛家身体“四大【地水火风】”的基本物质和认知,引入他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备急前进药方》中,曾有'地水火风合成人’的多种记载。意思就是如果人的身体“四大”失调、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就像火上浇油,并且,'四大’也是导致疾病产生重大因素。唯有四者平衡,生生相扣,繁衍在人的身体内不生不灭,才能避免伤病缠身。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永信大和尚

佛教医学不仅仅是医学,它积极推动人类健康、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尤其在隋唐之前,佛教医学对中医有着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隋唐以来僧侣中名医辈出,例如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如唐代高僧义净沿着丝绸之路求法,在印度居住多年等等。僧侣常以行医作为弘法手段,在维持自我生活和传播宗教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佛教医学和中医学的紧密相连。

佛医文化的传承发扬,嵩山少林寺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少林药局从创办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在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带领下,一直以佛教“武医济世,广施善行为己任”的慈悲精神弘扬禅武医文化。少林始终践行“禅疗摄心、功疗健体、食疗调身”为实践体系,致力于探讨自然疗法、运动养生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作用。从2011年截止2019年,已成功举办过九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此外,少林药局多年来推广的丰富药理学和智慧因果论以及发展方向坚持“传承精华、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业界、医学界、及海内外拥有良好口碑和普遍赞誉。

张校笙老师和释永信大和尚

佛医文化与中医相互影响,互补发展,共同构成东方医学的魅力。目前,嵩山少林第十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让我们怀着期待敬畏的心情,共同祈愿少林寺第十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举办圆满成功,祈愿少林佛医文化发扬光大,再创佳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