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周《铁山刻经》全本/高清附释文

 新用户96181648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图片

《铁山刻经》亦称小铁山摩崖刻经铁山摩崖刻经匡结刻经。位于城区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  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佛光下镌字,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

《大集经》部分:南北长33.55米,东西宽12米。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属《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排列整齐,  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颂文》部分:上篆刻“石颂”2个大字,各近1米见方。今“石”字仍较完整,“颂”字仅有“公”旁可辨,“页”已残缺不清。颂文2行,614字,已残毁177字,存437字。每字径22厘米左右。有对铁山摩崖的位置、地理环境的记述;有对铁山刻经经主西汉丞相匡/kuāng/衡的后代匡结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请大沙门僧安道壹写《大集经·穿菩提品》的记述;有对经文周围刻画的祥瑞图象的记述:“六龙上绕,口茔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还有对刻经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之语:“青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意指其可与“书圣”王羲之、韦诞、张伯英、钟繇媲/pì/美。以颂文中“寻师宝翰”、“敢辑遗训”之词句分析,颂文的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

《题名》部分:在经文下部,原应10行68字,现存6行44字,其余4行24字于1960年因采石毁掉。《邹县续志·金石志》及清代拓片,题名为|任城郡|功曹南平阳县|功曹大都维那|赵郡李巨敖|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县令|东岭僧安道壹署经|齐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任城邵主薄大都维那|闽长嵩|以其中“东岭僧安道壹署经”一句,当系安道壹为刻经的题名。《山左金石志》、《山东通志》载,《题名》附近还有“安上”、“鄣/zhāng/难”、“佛善”、“实性善男子菩萨”4种刻字,今无存,又因无拓片考证,难以考究其原委。

安道一(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认为“缣/jiān/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说:“擘窠/bò kē/大字,此为极则”。因其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颇大。{擘窠: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一

佛;善男子,云何名为:穿菩提心?{缺:菩萨既发菩提}心已,终不生于相似我慢。不著菩提心;不贪菩提心;不爱菩提心;不观菩提心。如是,则能令心寂静。观深法界,观诸佛法。深法界。者,谓:十二因缘。远离二边,一切诸法,性,自无我。观于我性;一切法性:空,无有主。住空三昧;无相;无愿,知诸行法,无有造作。观色,如沫。受,如水泡。息,如热炎。行,如行,如芭焦。

::菩提(pú tí ) 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zhù ) 明白、清楚。

::如是(rú shì ) 1.如此,这样。事物的本来面目。2.佛家认为是用来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实相)的用语。

::(sān mèi ) 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佛;善男子,云何

图片

【2】名为:穿菩提心?

图片

【3】{缺:菩萨既发菩提}心已,终不生于

图片

【4】相似我慢。不著

图片

【5】菩提心;不贪菩

图片

【6】提心;不爱菩提

图片

【7】心;不观菩提心。

图片

【8】如是,则能令心

图片

【9】寂静。观深法

图片

【10】界,观诸佛法。深

图片

【11】法界。者,谓:十二

图片

【12】因缘。远离二边,一

图片

【13】切诸法,性,自无

图片

【14】我。观于我性;一切法

图片

【15】性:空,无有主。住空

图片

【16】三昧;无相;无愿,

图片

【17】知诸行法,无有

图片

【18】造作。观色,如沫。

图片

【19】受,如水泡。息,如

图片

【20】热炎。行,如芭焦。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二

识,如幻。观,无作。无有动摇。如:聋;盲。心,无暂住,憍之结。都无生处。诸法无二,无有分别。一味;一乘;一道;一原。观一切声;无有声相。一切音声;次第不合。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了知苦相,集,无我所。于灭,不增。知道,毕竟。无障碍故,观身念处。知去;来。受;念;心,出灭。知于法界,观界,非界故,修正勤。欲得自在故,修如意。

::(jiāo ) 1.持矜。古同骄傲的“骄”。2.气宇高仰。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识,如幻。观色,无


图片

【2】作。无有动摇。如:

图片

【3】聋;盲。心,无暂住,

图片

【4】憍之结。都无生

图片

【5】处。诸法无二,无

图片

【6】有别。一味;乘;

图片

【7】一道;一原。观一

图片

【8】切声;无有声相。

图片

【9】{缺:一}切音声;次第不

图片

【10】合。一切诸法;

图片

【11】可宣说了知{缺:}相,

图片

【12】集,我所于灭,

图片

【13】不增知道,{缺:}竟。

图片

【14】障碍故,观身念

图片

【15】知去;来。受;念;心,

图片

【16】出灭。知于法界,

图片

【17】观界,非界故,

图片

【18】正勤。欲得自在

图片

【19】故,修如意。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三

诸烦恼,名为:信根。乐于寂静;名:精进根。非有念故;名为:念根。非思惟故;名为:定根,远离一切;名为:慧根。不随他故,名为:信力。无障碍故,名:精进力。不退转故,名为:念力。心得自在,名为:定力。不观善恶。名为慧力、不放逸故。名:念觉分。入诸法故,名:择法

::慧根(huì gēn ) 一指聪明的天资,二指佛教用语,为二十二根之一,五根之一,观达真理,称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多指能信入佛法的根机。

::自在(zì zài ) 指身心舒畅,心中好不自在 ,生活无拘束。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诸烦恼,名为:信

图片

【2】{缺:根}。乐于寂静;名:精

图片

【3】进根。非有念故;

图片

【4】名为:念根。非思

图片

【5】惟故;名为:定根,

图片

【6】远离一切;名为:

图片

【7】进根。{缺}有念{缺}

图片

【8】故,名为:信力。无

图片

【9】障导故,名:精进

图片

【10】力。{缺:不}退转故,名为:

图片

【11】念力。心得自在,

图片

【12】{缺:名为:定力。不观}善恶。为慧{缺:力、不}

图片

【13】放逸故。名:念觉

图片

【14】分。{缺:入诸法}故,名:择法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四

觉分。如法行故,名:进觉分。远离恶故,名:喜觉分。身心寂静,名:除觉分。知实三昧,名:定觉分。不观于二,名:舍觉分。远离诸见,名为:正见。离诸觉观,名:正思惟。知诸声性,名为:正语。于身;口;意,不生贪著,名……

::(wéi ) 思想;思考。

::贪著(tān zhuó ) 多求而无厌叫做贪,贪心很坚固叫贪著。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觉分。如法行故,{缺:名:}

图片

【2】进觉分。远离恶

图片

【3】故,名:喜觉分。

图片

【4】心寂静,名:除觉

图片

【5】{缺:分。}知实三昧,名:

图片

【6】觉{缺:分。}不观于二,名:

图片

【7】捨觉分。{缺:远离}诸见,名

图片

【8】为:正见。离诸觉

图片

【9】观,名:正思惟。

图片

【10】/诸声性,名

图片

【11】为:正语。于身;口;

图片

【12】意,不生贪著,名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五

业。离嫉妒心,名为:正命。不增;不减,名:正精进。于善;不善,不生贪著,是名:正念。观诸心界,是名:正定。实相之性,其性寂静。毕竟义者,名:无常;苦;无我。假名:清净大净,能调心者,名之为:施。身心清净,名之为:戒。诸法无常,名……

::嫉妒(jí dù ) 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心怀怨恨,忌妒。

清净(qīng jìng ) 佛教、道教指远离人世烦恼。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业。离嫉妒心,名

图片

【2】为:正命。不增;不减,

图片

【3】名:正{缺:精}进。于善;{缺:不}善,

图片

【4】不生贪{缺:著,是}名:正念。

图片

【5】观心界,是名:正

图片

【6】定。实相之性,惟

图片

【7】其性寂静。毕竟

图片

【8】者,名:无常;苦;无

图片

【9】我。假名:清净名

图片

【10】名大净,能调心

图片

【11】者,名之为:施。身

图片

【12】心清净,名之为:

图片

【13】戒。诸法无常,名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六

之为:忍。勤修是,名为:精进。内外清净,名为:三昧。观真实故,名为:智慧。知诸众生心性,本净。是名为:慈。观于一切,等如虚空。是名为:悲。断一切喜;名为喜心。远一切行;名为舍心。一切诸法,未来世,净。过去种种,现在无……

::精进(jīng jìn ) 佛教用语。为六度之一。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

(sān mèi )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之为:忍。勤修是

图片

【2】知,名为:精进。

图片

【3】外清净,名为:

图片

【4】昧。观真实故,名

图片

【5】为:智慧。知诸众

图片

【6】生心性,本净。

图片

【7】名为:{缺:}观一切,等

图片

【8】如虚{缺:}。是名为:悲。

图片

【9】{缺:}一切喜;名为喜

图片

【10】心。远一切行;

图片

【11】为舍心。一切诸

图片

【12】法,未来世,净。

图片

【13】去种种,现在无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七

……我。善男子,若能真实观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为:穿菩提心宝。菩萨观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罗尼。善男子,譬如:日;月。不作往来照明之心。以诸众生福德力故,自行往返,坏诸闇冥。善男子,菩萨摩……

::如是(rú shì ) 意为如此,这样。事物的本来面目。

陀罗尼(tuó luó ní ) 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

闇冥(àn míng ) 昏暗。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我。善男子,若能

图片

【2】真实观察了知

图片

【3】如是等法,是名

图片

【4】为:穿菩提{缺:}宝。

图片

【5】萨观察如是法

图片

【6】已,次第得一切

图片

【7】法自在陀罗尼。

图片

【8】善男子,譬如:日;

图片

【9】月。不{缺:}来照明

图片

【10】之心。己诸众生

图片

【11】福德力故,自行

图片

【12】往返,坏诸闇冥。

图片

【13】善男子,菩萨摩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八

……诃萨若能观了如是等法,亦复如是;不作是念:我当利益无量众生,而令众生,大得利益。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作是观;是名: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入定,乃能作如是观。如若乱心,则不能定。即是:禅波罗蜜。观者,即是:……

::(yì ) 1.也(表示同样);也是。

摩诃萨(mó hē sà ) 意译作乃有情、众生之义。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般若(bān ruò )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罗蜜(bō luó mì ) 全译“波罗蜜多”,意译“到彼岸”、“度彼岸”、“度无极”、“度”等。谓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诃萨若能观了

图片

【2】如{缺:是}等法,亦复如

图片

【3】是;{缺:不}作是念:我当

图片

【4】利益无量众生,

图片

【5】而令若众生,得

图片

【6】大利益。善男子,

图片

【7】若菩萨摩诃萨,

图片

【8】能作是观;是名:

图片

【9】禅波罗蜜;般若

图片

【10】波罗蜜。何以故?{缺:入}

图片

【11】定,{缺:乃能作如是}观。{缺:如若}乱心,不能

图片

【12】定者。即是:禅波

图片

【13】罗蜜。观者,即是: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九

……般若波罗蜜。如是,乃能观于真实。了了见于一切法相。云何名:见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名:无相。言无相。者,即是无作。即此无作,名之为:相。若能永断如是无相,即:无相相。又;无相。者,名:无主相。无……

::法相(fǎ xiàng ) 指各种佛法的诸相,包括体相(精)和意相(意)。

无相(wú xiàng ) 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般若波罗蜜。如

图片

【2】是,乃能观于真

图片

【3】实。了了见于一

图片

【4】切法相。云何名:

图片

【5】{缺:见}一切法相?一切

图片

【6】法相,名:无相。

图片

【7】无相。者,即是无

图片

【8】作。即此无作,名

图片

【9】之:无相。若能永

图片

【10】断如是无相,即:

图片

【11】无相相。又;无相。

图片

【12】者,名:无主相。无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十

……相。无生;无灭,名:无相无相相。若见无生;无灭;无作;无一;无二;无嗔;无诤;无有,如尔不动,不转,知于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实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真实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说是法时,十二那由他众生……

::无嗔(wú chēn ) 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三善根之一。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也。

无诤(wú zhèng ) 指的是三思而行的处理事物方法,在处理事物过程中,不冒昧地戳伤对方。这种避免争执处世方法称为无诤三昧。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相。无生;无灭,名:

图片

【2】无相无相相。若见无

图片

【3】生;无灭;无作;无

图片

【4】一;无二;无嗔;无

图片

【5】诤;无有,如尔不

图片

【6】动,不{缺:转},知于法性。

图片

【7】是名:真性。是名:

图片

【8】法性。是名:实性。

图片

【9】善男子,菩萨摩

图片

【10】{缺:诃}萨若真实知如

图片

【11】是等法,名:非住

图片

【12】住。说是法时,十

图片

【13】二那由他众生

【释文】
《大集经》部分/其十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万六千天得无生法忍。 

【释文】
《颂文》部分/其一

石颂;观下白泡囗水澹清波而囗守,赤囗囗囗震囗光而易灭。但以四毒而躬,囗疵萦骨,秽纳皆罗,孰有谁无?自非体括三乘,身苞十力,讵辩囗囗之章,自知囗护之品者哉!是以有信佛弟子匡喆及第显、囗、祖、珍,汉丞相衡之苗裔也。秀德自天,英姿独拔,知宏纲尚,缺囗地纽,方颀囗囗囗囗,还嗟囗囗言囗。囗弃乌涂而在,囗囗清囗而府。于是乃与同义人李桃、汤囗、囗奴等,可谓门抽杞梓,家……

::(nòu ) 1.一种用来锄草的农具。2.锄草。

(yíng gǔ ) 围绕;缠绕。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阿耨多罗三 

图片

【2】藐三菩提心,万

图片

【3】六千天得无

图片

【4】生法忍。

图片

【5】石颂;

图片

【6】观下白泡囗水澹清波而囗守,赤囗囗囗震囗

图片

【7】光而易灭。但以四毒而躬,囗疵萦骨,秽纳皆罗,

图片

【8】孰有谁无?自非体括三乘,身苞十力,讵辩囗囗

图片【9】之章,自知囗护之品者哉!是以有信佛弟子匡喆

图片

【10】及第显、囗、祖、珍,汉丞相衡之苗裔也。秀德自天,英姿

图片

【11】独拔,知宏纲尚,缺囗地纽,方颀囗囗囗囗,还嗟囗

图片

【12】囗言囗。囗弃乌涂而在,囗囗清囗而府。于是

图片

【13】乃与同义人李桃、汤囗、囗奴等,可谓门抽杞梓,家……

【释文】
《颂文》部分/其二

……握芳兰。飒囗龙腾,谷谷然凤举。乃率邑人,敢欲寄臬天沼,共汲无竭之津。囗财法肆,同囗永用之宝,仍割家赀,稳缢叶。在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月十七子日丙子,瑕丘东南,大岗山南岗之阳,前观邾峄峨峨,拂囗之囗,却瞻岱岩巍巍,囗排云之岳。兼复左顾昌岩,右临车驿,表里山川,林囗文囗。于是有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匪直仪相咸韬,书工尤最。乃请神豪,于四显之中,敬写《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四十字。道斯胜句,囗囗拔世。遂乃约石图……

::(sà ) 风声。

(niè ) 法度;标准。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握芳兰。飒囗龙腾,谷谷 然凤举。乃率邑人,敢欲寄

图片

【2】臬天沼,共汲无竭之津。囗财法肆,同囗永用之宝,仍

图片

【3】割家赀,稳缢叶。在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

图片

【4】献八月庚申朔月十七子日丙子,瑕丘东南,大岗山

图片

【5】南岗之阳,前观邾峄峨峨,拂囗之囗,却瞻岱

图片

【6】岩巍巍,囗排云之岳。兼复左顾昌岩,右临车驿,

图片

【7】表里山川,林囗文囗。于是有大沙门安法师

图片

【8】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匪直仪相咸韬,书工尤

图片

【9】最。乃请神豪,于四显之中,敬写《大集经穿菩提

图片

【10】品》九百四十字。道斯胜句,囗囗拔世。遂乃约石图

【释文】
《颂文》部分/其

……炅炳常质,六龙上绕,囗萦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纵使昆仑玉谍,囗观金简,周穆记功,秦皇勒绩,今囗胜囗,辟彼蔑如也。释迦本演之世,工囗十二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一万六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况此群英,联珪共琲,同发善心,采斑倕之巧,成斯福业者乎?从今镌构,逢劫火而莫烧,神囗囗囗,对囗囗而常住。尔其丹青囗唯,所以图其盛法,金石长存。囗囗雕之不朽,此岩不琢,后叶何观?璋才同返,鹜藻谢归,犹览此徵,诚何堪跃。聊措寡豪,以申短韵,乃……

::(bǐng ) 光明;显著。

(pán ) 屈曲;环绕。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炅炳常质,六龙上绕,囗萦五彩之云,双龟下

图片

【2】蟠,甲负三阶之路。纵使昆仑玉谍,囗观金简,周

图片

【3】穆记功,秦皇勒绩,今囗胜囗,辟彼蔑如也。释

图片

【4】迦本演之世,工囗十二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

图片

【5】一万六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况此群英,联珪共琲,同

图片

【6】发善心,采斑倕之巧,成斯福业者乎?从今镌构,

图片

【7】逢劫火而莫烧,神囗囗囗,对囗囗而常住。尔其

图片

【8】丹青囗唯,所以图其盛法,金石长存。囗囗雕之

图片

【9】不朽,此岩不琢,后叶何观?璋才同返,鹜藻谢归,

图片

【10】犹览此徵,诚何堪跃。聊措寡豪,以申短韵,乃

【释文】
《颂文》部分/其四

……作颂粤:囗囗大道,囗若囗囗,空来寂住,能卷能舒。想囗囗崖,远离陷途。称肌代鸟,放鸽残躯。六度常满,三空不缺。敢辑遗训,式彰余烈。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寻师宝翰,区囗囗高。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蹯雾,似凤腾霄。圣囗幽轨,神囗秘法,从兹宝囗,树标永劫。

《题文》部分

任城郡|功曹南平阳县|功曹大都维那|赵郡李巨敖|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县令|东岭僧安道壹署经|齐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任城邵主薄大都维那|闽长嵩

::(jiān ) 细密的绢。

六度( ) 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三空(sān kōng ) 指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铁山刻经》
北周/隶书

图片

【1】作颂粤:囗囗大道,囗若囗囗,空来寂住,能卷能

图片

【2】舒。想囗囗崖,远离陷途。称肌代鸟,放鸽残躯。六

图片

【3】度常满,三空不缺。敢辑遗训,式彰余烈。缣竹易销,

图片

【4】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寻师宝翰,区囗

图片

【5】囗高。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蹯雾,似凤腾霄。

图片

【6】圣囗幽轨,神囗秘法,从兹宝囗,树标永劫。 

图片

【7】{《题名》}任城郡|功曹南平阳县|功曹大都维那|赵郡李巨敖|

图片

【8】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县令|

图片

【9】东岭僧安道壹署经|齐搜扬好人平越

图片

【10】将军周|任城邵主薄大都维那|闽长嵩。

【终】

图片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

图片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造像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图片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 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图片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