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寒疝——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

 铁毛l 2024-05-1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寒疝三章

寒疝一: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 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口父)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腹痛,脉弦而紧者,肝脉弦,肾脉紧,寒水风木之邪,合而克土,是以腹痛。弦则木郁阳陷,阴乘阳位,外束卫气,故卫气不行。阳郁不达,是以恶寒,紧则寒水侮土,胃气上逆,故不欲食。清阳下陷,上与阴邪相争,不能透围而出,木气郁沦,永坠寒水之中,即为寒疝。疝瘕同类,皆肾肝阴邪所凝结也。寒疝之病,水木合邪,以侵土位,常苦绕脐疼痛。若发则木气疏泄,肾精不藏,溲出白液。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水寒而木郁也。宜大乌头煎,蜂蜜缓急迫而润风木,乌头泻湿淫而温寒水也。(白津出,《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疝,出白。白津,即白淫之类也。)

1 腹痛,腹中寒也。脉弦而紧,肝脉为弦,木下陷也,肾脉为紧,水寒阴盛也。水寒而木陷,岀寒水风木之邪,合而贼土,是以腹痛。

     弦则木郁而阳陷,是木气不升,则清阳下陷,清阳不出,则阴乘阳位(表为经阳,是为阳位),外束卫气,故卫气不行,即见恶寒。其理细论,就是弦则木气下陷,营血不升,则卫气不出,阳不外达,故见恶寒。恶寒者,即为阴乘阳位,即为外束卫气,卫气不行,不能温煦同身,所以恶寒。卫气出于下焦,靠木气之升发,木气升则营血随,营卫互根,营行于脉内,卫行于脉外,卫气外达,行于周身,故不恶寒,血中之温,即是卫气之根,脉弦则木气下陷,清阳不升,则营血不升,则卫气不出,故见恶寒(此即是阴寒(邪)外束之义)(腹满二也有解)。

紧则为寒,寒水侮土,胃气上逆,故不欲食。

阳明五十一: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也。少阴脉紧,阳明中寒,故不欲食。

卷十二,黄疸二:紧则为寒,寒则伤脾,脾伤不能磨化,胃气上逆,故不欲食。

(清)阳虚下陷,与弦紧之阴寒相争,不能透重围而出,木气沦陷,永坠寒水之中,即为寒疝。寒疝与阴瘕同类,皆肾肝阴邪所凝结也。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此白津者,是(瘕泄)大便下白胨(义:胨,果冻样的冻),二是乳糜尿之义。肠中寒而精液凝结,故腹痛下白胨样便。肾寒精不藏,肝风疏泄,小便溲出白液。

手足厥冷者,肝肾阴寒,阴盛发厥也,脾胃也寒,阴阳不能交济也。脉沉紧者,沉为在里,则紧为内寒,也是弦紧内寒之义,大乌头煎主之。乌头温通之力,善开结寒。

2   弦紧之脉,是肝肾之阴盛也,弦紧者,粗细之别,紧为肾寒,弦为木郁,也就是粗为肾寒,细为木陷。而粗细者,皆紧也。所以是肝肾之阴盛。

疝瘕同类,皆肾肝阴邪所凝结也。也就是寒疝与寒瘕。寒瘕,如大瘕泄,下白胨样大便。

阳明五十二:凡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坚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剂,阳回泄止,寒消块化,续从大便而出,滑白粘联,状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五十难所谓大瘕泄者,即此。

若发则木气疏泄,肾精不藏,溲出白液。此是乳糜尿之义,属虚寒类型。见白津出,肾寒失藏也。

少阴十七:小便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也,下焦虚寒,木气陷泄,水不能藏,肾精外泄,故令色白。

3 乌头,即是附子之母根也。方中有言,川乌者,四川之乌头也。乌头毒性甚大,故人更畏之。《中国附子》书中注明,乌头,即附子的母根,《现代药典》附子的母根,即是乌头。新种为附子,附子生长成株,附母根而新生子者,是为附子,收获时植株之母根,即为乌头。故最后得出结论,乌头不是小附子,也不是生草乌。乌头依法炮制,依仲景法辨证使用,无毒无害,若不依法,误用杀人,此不为药过,乃为人祸。有泡酒者,不知其力甚大,大意而稍稍多饮,则中毒身亡,都是屡次发生。酒与乌头是有比例的,饮量也是要严格控制的,过量必中毒,此毒性即药性,就是用它的毒性当作药力来治病的,若不依法,误用则中毒身亡,误用其药,反为毒害。用之得法,是为最善。

寒疝二: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三枚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桂枝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乌头一味,以水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合煎,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寒疝,腹中痛,手足逆冷不仁者,肾肝之邪,合而贼土,土败而四肢失养也。或身上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是脏病而经亦郁,病根在里,故但以灸刺诸药治其表,不能愈也。抵当乌头桂枝汤,乌头驱寒而逐湿,桂枝疏木而通经也。

1 寒疝,腹中痛,手足逆冷不仁者,乌头汤主之。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加桂枝汤,以通经阳也。此是木气下陷,营血不行,卫气不出,不能温煦周,而见恶寒者。阴寒外束,则见恶寒,经阳失养,故周身疼痛,桂枝汤,通经解肌也。所以内寒脏病,病根在里,卫气不出,阴寒外束,经阳也病,故用桂枝汤,外解经阳也。

2   灸则温阳,刺则通经,诸药不能治,乌头桂枝汤,乌头遂沉寒痼冷,桂枝汤,温经通经,就是温阳通阳,敷布阳气。(李可老中医,有用乌头治腰腿疼痛甚效,遂经络之沉寒)

其知者,如醉状,就是眩冒之义。得吐者,此为结寒开通,木气升达而奔冲之象。本条冲者则为吐,吐者则为此中病。李可老中医的案例,有用大剂附子的案例中,有得呕吐后而病愈,即是冲逆之意(有的人误以为中毒)。可以加桂枝疏木止冲。

附:《千金》《外台》中的乌头桂枝汤皆与黄师本不同,在此加注研究一下。

1 《金匮悬解》本,乌头一味,言水二升,煎减半,去滓。此处言用水二升或为不对,当是用蜜二升。852页,《长沙药解》乌头解:蜜二升,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此用蜜者,与《千金》《外台》还有众家《金匮》注解本相同。

2 《金匮悬解》言三枚,《千金》中言五枚,《外台》中言十枚。可根据乌头大小,可以适当多加。初服二合,不知者三合,又不知者服五合。得吐者,当是如结寒开通,木气升达而奔冲也。类如奔豚之理。(此或同大乌头煎,明日更服)

3 《悬解》乌头三枚,蜜二斤,约530克,

《千金》乌头五枚,蜜一斤,约265克,

《外台》乌头十枚,蜜二斤,微火煎减半。

《徐灵胎》乌头五枚,蜜二斤,微火煎减半。

注:久熬得265克,蜜炼如胶,用桂枝汤五合(100克)解之,显然解不开,至少需要一升或者更多方能解开。多用桂枝汤又不符合熬法。从桂枝汤五合解之,余觉用《千金》的剂量更适合。《外台》方以水二升半煮桂枝汤,提取一升和蜜合煎一升许,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