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唐代宗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张怙

 诗婧画意 2024-05-17 发布于湖北

唐代的公主有着怎样不寻常的生活和体验,这也许可以从零散的史料中可以获知一二,但不是很完整的。幸运的是,一些墓志可以弥补传统史书记载中的缺陷和不足,由此可以了解到一些鲜为人所知的细节。唐代宗的女儿乐安公主不见于《新唐书》和《唐会要》,这背后的原因也许是比较复杂的,墓志还使用了很少出现的“息女”这个特殊称谓,大概类似于“嫡女”。本文就来谈谈墓志所记载的乐安公主的基本事迹和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性。

嫡女身份和墓志中的“息女”

乐安公主是唐代宗李豫的一个女儿,“公主即代宗皇帝之息女也”,也就是他的亲生女儿,但墓志为何要用“息女”,而不使用第几女呢? 根据《大唐故长乐长公主墓志》记载,“皇帝之第五女,东宫之姊也”,尽管文中没有使用“息女”,但提到了她是太子李治的姐姐,这也就说明了李丽质是嫡女身份。不过在北朝时期的墓志中也偶尔使用“息女”这个称呼,但进入唐代以后,即使是在上层贵族和皇室的墓志中,这个词语使用的次数也是非常稀少的。“息女”在字面上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但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个词语就有着“嫡女”的含义,例如“诏九品官息女可配太子者,有司采阅待进止,以太常少卿薛绦女为妃”,显然这里的“息女”就是嫡女,也就是夫妇所生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为太子李瑛未婚妻的选择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她一定是官宦家族出身,父亲还必须是九品的官职,此外,她还一定只能是嫡女出身。实际上,北宋后期有人统计过,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神宗为止的历代皇后中,只有一人是庶女出身(宋太宗的李皇后),其余全都是嫡女,可以看出这种选择倾向很可能源于唐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宋仁宗的张贵妃很有可能是嫡女身份,而她的一个妹妹仅仅只是才人。尽管,这位张才人为人低调谦逊,不希望升到较高的地位,这其中暗示着张贵妃的妹妹有可能是庶女身份。

  唐代宗李豫的影视形象

乐安公主的身份

乐安公主的丈夫张怙病逝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时年63岁,他应该出生于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根据那个时期的婚龄差可以判断,乐安公主的年龄很有可能与张怙同龄,或者相差一二岁。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宗李豫的正式妻子只有一位,她就是杨玉环的外甥女,后来被追赠为贵妃的崔氏。崔贵妃有过三个孩子,这在历史上都有着明确的记载。如果,乐安公主是崔贵妃的女儿,哪怕她很早夭折了,史书一定会留下一些零星的记载,但这个可能性几乎是零。对墓志后面的内容仔细的阅读,也许可以发现乐安公主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即使是在婚姻中,她只佩戴着非常普通的饰物,头发上也不使用油脂(膏沐),对仪容不加修饰。这种简朴的风格并不意味着乐安公主的生活捉襟见肘,实际上折射出一种不寻常的生活态度。乐安公主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是一位庶出的女儿,她的母亲很有可能就是沈妃(她是沈易直的女儿),她应该出生在“安史之乱”之后。联系到复杂的历史环境,这位公主很可能就在洛阳宫廷生活,至少持续到宝应元年为止(863年)。也许,沈氏没有被带出宫,很可能与她生育女儿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将临盆的沈妃不太有可能被带出宫廷,出于安全的想法,她可能会行走不便。不过,有些奇怪的是,乐安公主不见于《唐会要》,但可能会出现在《实录》和原始档案中。由于历史文献的缺载,几乎找不出沈妃失踪的直接线索,不过,墓志的一些细节记载也许能够提供一些信息足够参考。在很多公主墓志中都会记载一些她们早年的教育,但是乐安公主仅仅只是被墓志提到“柔明婉嫕”,意思就是她为人聪明柔顺,性格娴静。“遭俭德于国风,焕母仪于彤管“,透露出沈妃的事迹被记载于史书的事实,同时还叙述了乐安公主发扬她的美德和作风。以上可以看出,乐安公主至少接受了宫廷礼仪和仪容方面的教育,她和张怙结婚后,婚姻生活是比较幸福的,他们有了至少八个儿子。

睿真皇后沈氏的影视形象

选尚之难和特殊的礼仪

乐安公主幼年的时候有可能与母亲生活过一段时间,目睹过她平常的生活场景,尽管她们的处境似乎是比较艰难的。沈妃离奇的失踪,公主回到了长安宫廷,直到唐德宗贞元初年她才被正式册封为“乐安公主”,希望她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幸福安宁,从中可以看出李适对和平的希冀和期待。按照当时的制度,册封仪式举行后,就要为公主选择合适的未婚夫,这基本上是通常的模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乐安公主未婚夫的人选没有选择出来,很可能这个标准有些高,不过也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思考。皇帝为公主们选择的未婚夫绝大多数都是驸马和公主的嫡子,很少是其他的贵族阶层。李适对郯国公主和驸马张清的嫡子张怙的印象是非常不错的,“植性温和,执性贞固”,他的性情温和,坚贞不移,相貌端庄严肃,有着宁静淡薄的内心。这就是李适想要寻找的驸马人选,不论是家族出身,还是性格人品方面,他可以说是最佳的人选。婚礼应该是在贞元二年(786年)前期举行,因为在这年的三月李适的一个妹妹长林公主举行了册封仪式。据说,册封公主的仪式有着新的规定,“皇帝并不御正殿,亦不设乐悬”。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可以推断,乐安公主出嫁的时候应该乘坐的是金根车,原本这个车子是皇帝专门使用的,后来嘉城公主出嫁的时候,碰巧银跟车坏了。此后,公主出嫁都使用金跟车(使用黄金装饰的)。可以看出,嘉城公主是第一个乘坐金根车出嫁的皇室女子,由此提升了皇室公主的身份和地位。从年龄上看,乐安公主应该与长林公主差不多大,婚礼可能是在十月之前举行的。婚后,驸马张怙被授予朝请大夫的职务,赐予紫色的金鱼袋(盛放金鱼符,是用黄金装饰的)。根据《唐故检校少府少监驸马都尉赠卫尉卿范阳张府君墓志》记载,张怙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功臣张良,他的后代出现了汉文帝时期的廷尉张释之,“廷尉礼贤,下王生而系袜”。张释之的后代出现了东汉书法家张芝,他的父亲张奂的籍贯是敦煌,很可能家族因为某种原因迁徙到北方。张芝的子孙几乎不见于史书的记载,但这方墓志提供了比较宝贵的历史信息,它提到了,“茂先著博物于晋朝”,指的就是西晋历史上的张华,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博物志》。史书仅仅提到了张华是张良的十六代孙,但墓志弥补了其中的缺失的人物关系,尤其是张芝。张怙的曾祖父是张守让(张守让就是张植的孙子,张崇的儿子),他被追赠为兵部尚书,祖父张去逸,做过太仆卿,被追赠为左仆射。根据《大唐故郯国大长公主墓志》记载,张清就是“玄宗的表侄,肃宗张后之爱弟”,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卿。张清和唐肃宗的女儿郯国公主结婚,婚后有了至少一个儿子。张怙原先的籍贯是在南阳地区,后来迁徙到范阳,这就是为何墓志说他们是范阳人的原因了。张皇后和张清的祖母是窦淑,她是唐玄宗母亲的长姐,后来阴谋事件败露后,张清被贬官为司马。张清病逝后,郯国公主内心伤感,但还是尽心抚养孩子和管理家族的事务。不幸的是,贞元二年(786年),郯国公主突然患上了瘟疫,随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在当年农历十月七日(10月31日)去世于宣阳里的府邸,时年57岁。婚后不久,郯国公主患上了疾病,李适亲自到府邸去看望姑母,还赐予药品。郯国公主病逝后,李适为她而废朝,这一天不处理政务了,他派遣使者去祭祀,赠送了丰厚的物品。在父亲张清病逝后,皇帝赐给他的儿子名字为“怙”,可能是有纪念父亲的意思,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终身。

张皇后家族的世袭表,其中包括杨忠的女儿万安公主的后代

写在最后

张怙病逝后,乐安公主深感悲恸,哭泣之声感动了路人,她护送丈夫的棺椁到他的家乡陕西咸阳的洪渎源(今天咸阳的北原)安葬,张清夫妇也被葬在那里。乐安公主是唐代宗女儿中唯一的没被载于史书的历史人物,连《唐会要》都没有她的任何信息。或许,乐安公主的事迹会记载在《实录》和宫廷档案中,不然墓志撰写者为何会知道她的一些事迹,这就说明了史书撰写者很可能有意识的忽略这个人物,其背后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李豫在位期间,乐安公主应该不会与张清夫妇的儿子张怙订婚,这个原因主要源于张皇后发起的宫廷政变,最后的覆灭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后来,张皇后家族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被贬官流放异地。实际上,墓志还提到了选择驸马的一个条件,那就是“谦默有闻”,也就是说不刻意追求官职和地位,这样的人不会随便参与到宫廷政治中,这个说法正好与史料起到对照的作用。李适提出这个人选,估计很有可能会有人反对的,但是时过境迁,当年的参与者早就不存在了。不管怎样,李适还是把乐安公主嫁给了张怙。对于这个婚事,相信不少大臣还是有些心有余悸,但事情过去好些年了,当年不愉快的记忆总能从岁月中淡去。本来张怙可以继承他父亲张清范阳郡公的爵位,但因为这场事件受到了牵连,连爵位都被剥夺了。这两方墓志都提到了张清,但没有记载他的爵位,墓志的措辞似乎说明了,这场宫廷政变中受到牵连的人永远不会恢复到以前的地位,从中也证实了史书关于这件大事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此外,《郯国公主》墓志的后面甚至还提到了“令胤荼蓼,亲懿摧伤”,可见,张清夫妇的儿子张怙经受了艰难的生活,这个打击是比较沉重的。乐安公主和张怙的婚姻还是比较幸福的,估计她是在唐宪宗后期,或者晚期去世的,他们的儿子有的从事县尉的职位,有的担任皇宫侍卫。

唐肃宗张皇后的影视形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