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晨两点,上海网红书院里坐满了人

 外滩TheBund 2024-05-17 发布于上海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在公园图书馆坐一天
你会看到上海的另一面
深夜十点,沿街商户都暗了下来,和平公园夜跑的人群渐渐散尽,一栋尖顶的两层楼图书馆里,还亮着温暖的灯光。

22岁的小玉背着双肩包,踏着公园的夜色走进图书馆的后门。

她找了个背对窗的座位坐下,水壶、笔记本电脑、鼠标、充电宝、手机在桌上铺开。

和她一样在这里的,还有三十多个人,几乎坐满了图书馆一楼能插电源的所有位置。

在这个城市大多数人即将入睡的时候,他们今晚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这是和平公园门口新开的和平书院,因为主打“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在上海各大图书馆自习位置都一座难求的当下,很快成了网红。

走进这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真的很适合工作一会——安静、设施便利、桌椅舒适,周围空气中弥漫着“认真”的气氛,很能集中精神。

同时,它的窗外就是大片大片的公园绿地,走几步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松弛感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我们好奇,又是哪些人会在深夜甚至凌晨在这里忙碌。

01

开在公园里的图书馆

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公园5号门附近,它并不是单独的一栋小建筑,而是一个有着相当规模的建筑群,包括四栋主题馆、一个艺术馆和一个中心阅读绿地。

这四栋主题馆中,除了更早前开放的刊茶社之外,此次新开放的就是5号门这两栋综合馆与少儿馆,另外还有一座上海碳秘馆正在建造中。

综合馆远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尖顶帐篷,巨大的木制屋檐宛如一张张打开的书页,一楼的方盒子构造承托起全透明的二楼,整体造型非常现代化。

走进图书馆,人工服务台和自助借还书机就在门口,花100块押金办张借书卡,就能在数万册图书的书海中畅游。

一楼中心位置,是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

周围排布着书架与座位,还有一些可供阅读或工作的咖啡桌。

玻璃隔墙背后,还有更大的一片餐厅区域。

这里既是书院内部的餐吧,饭点之外也会摆满电脑、平板或笔记簿。

拾阶而上来到二楼,除了密集的书架外,几排长桌让学习氛围顿时更“卷”了。

这里是设施最有利的工作场域,台灯、电源一应俱全,除了打字声和翻书声,几乎没有别的动静。

综合馆24小时开放,差不多有近百个可供“摆摊”工作学习的书桌位。晚上9点以后只开放一楼,座位也有50个以上。

02

清晨的白发读者

这栋24小时网红图书馆里,坐着什么样的人?这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回答的问题。

打个比方,它更像是这座城市的潮汐,把24小时划按照日出日落划分成几份,每一波人来人往都是不同景象。

早上,这里来得最多的其实是长者。

每天五点半到六点天蒙蒙亮,就有附近的退休居民来这里开启一天的退休阅读生活。

这样的情形一般会持续到下午,等到了两三点要去接孙辈放学、回家买汏烧了,白发读者们才陆续散去。

外滩君在门口遇到了72岁的王伯伯,他从浦东曹路转了三趟车特意来到这里,借了一本《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

“他是中国人的老朋友,100岁还来中国访问,我想看看美国人是怎么评价他的。”

王伯伯当过兵,现在是个退休干部,他把退伍证挂在胸口,“退役军人坐车免费的。我本来住在杨浦,后来拆迁,搬到了浦东。”

他说,自己对和平公园情有独钟,五几年就经常来,那时候公园还要门票,里面的狮子老虎是自己的童年六一回忆。

“上一次来是两年前,和平公园拆了围墙,变成上海第一个开放式公园。现在退休了,我就是爱好看看书,也是继续学习。这个地方特别好,能代表上海的文化底蕴。”

03

下午的松弛办公族

和平公园的位置在虹口核心地带,周围辐射同济、上外、财大、复旦、上体等上海东北角多所高校,旁边还有历史悠久的上海教育电视台,文化氛围历来浓厚。

下午,自由职业者和应考生们组成了和平书院工作区的主力人群。

叶小姐四点左右背着包走出图书馆大门,想去附近找点东西吃,“这是今天第二顿,早午饭吃得比较晚,待会继续回来干活。”

她是一位语言类自由职业者,做翻译也做一些网课相关工作。之前在某点评app上看到了这个地方,家过来就几站公交车距离。

“整个建筑造型很漂亮,里面设施很齐全,能看书能工作有WIFI,大家互不干扰。相比一个人在家工作,这里更能让我沉静下来,更专注。”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我上午十点多来得早,用上了插座,在我后面来的朋友就没插座用了,希望我待会回来还能找到电源。”

大三学生Emily正在这里为考研复习,她从小家就在虹口,骑车过来十几分钟。

“其他图书馆关门比较早,这里很符合我需求,因为我早上会起得比较晚,到了中午下午才开始学习,一直到天黑。”

她非常中意这里的公园环境,累了就会去公园里走一圈,鲜花、草地和公园里的人群,能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一个人在家的话,就没有这种大家一起学习的氛围,东摸摸西看看,这里大家都在埋头苦干,可能会带动自己没那么懒散。”

到了黄昏时,陆陆续续有家长带着刚放学的孩子来到图书馆,点上一些蛋糕甜点和饮品,坐着陪孩子安安静静读会课外书,在回家前把功课做完。

04

深夜的备考年轻人

到了晚上,图书馆的气氛就肉眼可见的“卷”了起来。

相比白天看看书逛逛公园的松弛人群,你能从深夜党敲击键盘和奋笔疾书的细碎声响里,感受到他们的紧迫。

晚上十点半左右是个有趣的时间节点——有一拨人开始收拾东西离开,赶在末班车结束前回家休息;

另外一拨人则在此时出现在公园夜色中,走进图书馆找座位摆开阵仗,这些是通宵的猛士。

琳琳是附近学校的大学生,这个时间点刚刚进门,正准备通宵复习备考。

她前一阵刚从深圳回来,在当地看到一家24小时的百姓书房,回上海后想搜搜这里有没有类似的场所,就找到了和平书院。

“学校里的图书馆是早8到晚10开放,考试周会开到晚上11点,通宵自习室也是只有考试周会开放,所以这里更能满足我昼夜颠倒的需要。”

晚上大家集中在餐吧的座位,依然需要“拼桌”,电源也是紧俏资源。

有经验的自习党并不怕来得晚,一位男生没找到空闲电源,干脆从包里掏出一块多口的接线板,顺利和其他年轻人拼成一桌,斜对面一臂之隔,互相都只专注着自己的事。

到了半夜零点,图书馆餐吧里还剩着一半的人在挑灯夜战。

图书馆工作人员说,这样的情形一直会持续到凌晨,“从上个月刚开门时就是这样了,人多的时候差不多有十来个人会到天亮,坐早班车回家。”

与此同时,退休的叔叔阿姨们坐早班车到来,和疲惫的年轻人擦肩而过。

清晨的阳光洒进二楼透明落地窗,这家24小时图书馆又开始新一天的循环,窗外公园里是三三两两晨练的人群,安静而热络。

上海此前有过不少24小时书店、图书馆的尝试。对于这样的深夜书房来说,人员、电力等成本会是不小的负担。

例如福州路上的大众书局,从2013年开始24小时营业,后来因租约到期于2017年关门,当时引起无数书迷唏嘘。

去年4月,黄浦区图书馆也单辟了一个24小时城市书房,常规营业时间结束后,想继续读书的人们会转移到这个房间里,因为地方不大,每天都满座。

你会来这样的24小时图书馆看看吗?欢迎留言一起聊聊。

文、图/Cardi C
受访者皆为化名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