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伯良 古小彬:宋代古氏进士考述

 嘉绒遗民 2024-05-17 发布于四川

宋代古氏进士考述

文/古伯良  图/古小彬

宋代大兴科举取士,两宋319年间,共举行了118次科举考试。在这118次科考之中,古氏先贤,先后有12人金榜题名。

这12名古氏进士中,北宋9名,南宋3名;今广东籍6名,四川籍5名,江西籍1名。除1名特赐第、1名特奏名外,其余10人均为进士科及第。其中,有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兄弟进士、一门四代五进士。在他们身上,彰显了古氏先贤读书正业、志存高远的优良品格,凸显出古氏先贤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良好家风,更体现了古氏先贤勇于担当、勤政爱民、善作善成的为官之道。

本文考述两宋间古氏登科进士的主要事迹,旨在追缅古氏先贤,弘扬宗族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历史学家、古氏文化专题研究第一人古小彬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一、古成之

古成之,字亚奭。《嘉应州志》、《惠州府志》载,本惠州河源(今河源市)人,五季末避地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端拱元年(988)登进士第。下图是成之公像。

       实际上,这是古成之第二次参加礼部科考。第一次是在雍熙二年(985),当时,他是广南东路唯一被举荐参加会试的。古成之不负众望,在该科礼部所录179名进士中,名列第二。不幸的是遭奸人所害,饮下哑药。第二天,宋太宗殿试,揭晓唱名,由于服了哑药,成之无法回应,皇帝以为他桀骜不恭,命令将其扶出殿外。

对此,古成之也不屑辩白,回家后继续发奋苦读,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端拱戊子科(988)考试。这次科考竞争更加激烈,进士科仅取进士28名,成之名列十九,成为宋代广东第一位进士,被誉为“岭南首第”。

       登第之后,成之出任真定府(治今石家庄市正定县元氏县(今属石家庄市)县尉,由于工作能力出众,不久升任青州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县令。在益都,他“为政以惠爱为本,不事刑扑而众务集”。宋淳化三年(992),因他学识渊博,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校书郎。时任枢密直学士的张詠认为他才华出众,对他非常器重。

淳化五年(994),皇帝派张詠出知益州,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张詠便举荐成之担任绵州魏城县(今属绵阳市游仙区)县令。成之到魏城时,满城“民多溺死,骸骨如垒”,十室九空,满目疮痍。看到这一副惨景,成之没有退却,立即组织运来米粮赈济饥民,发放药品治疗疾疫。由于筹划得当,救援及时,数千饥民病人在他的赈济下得以活了下来。随后,他又兴建学校,劝课农桑,使得因战乱导致的破败景象和被败坏的社会风俗为之一变。

王李起义平定后,成之回到朝廷,继续担任校书郎。咸平五年(1002),四川再生动荡,张詠第二次受命出镇四川。因深知成之治乱理政之能,他再次举荐成之出任汉州(治今四川德阳广汉市)绵竹县(今德阳市下属绵竹市)县令。到了绵竹后,成之“惠政不衰”,如他主政魏城时一般,很快整肃了地方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成之两次临危受命,出宰四川两县,政绩卓著。他长期在四川为官,都没有携妻带子,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他曾感叹说:“吾窃禄欲荣亲,今亲殁,何以仕为?”并写下了有名的思乡诗——《忆罗浮》。

忆昔罗浮最上峰,当年曾得寄仙踪。

凭阑月色出沧海,欹枕秋声入古松。

采药静寻幽涧洗,寄书闲仗白云封。

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钟。

不久,勤政爱民、活民无数的古成之,病逝在绵竹任上。感恩他的百姓不相信他的逝去,便说他是飞升成仙了。在他的家乡增城,百姓们更是尊称他为“紫虚先生”(即天上的仙人),并把他的绘像供奉起来。宋代末年,他的画像还被供奉在广州学宫。他所著的《删易注疏》被士人广泛传习,他的诗集也刊行于世。

二、古宗悦

古宗悦,字裔臣,古成之子。皇祐五年(1053)登诸科。因古成之籍贯为河源县,则古宗悦籍贯也当作河源县。

虽然《惠州府志》和《粤大记》“选举志”未录古宗悦,但《嘉应州志·人物》、《惠州府志·人物》均载:“成之子宗悦,皇祐五年(1053)三礼出身。”

“三礼”,属于科举考试常科中的“诸科”,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大概相当于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按制,北宋诸科登科之人,未见分等,但有赐本科及第与赐本科出身的区别。即是说,古宗悦应试诸科中的“三礼”登第后,应该被赐“本科出身”,也应视作晋身进士。下图是宗悦公像。

       登科后,古宗悦被授予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司户参军,掌一州之户政、赋税和粮仓。后迁新兴(今罗浮山市下属新兴县)令,因为捕盗有功,改为奉礼郎,签幕宾州(治今广西宾阳县)。之后,又经过五次升迁,官至殿中丞。后以礼部侍郎、勋骑都尉致仕。卒于嘉祐七年(1062)。

三、古成之

古成之,四川金堂县人。其登科事见载于吕陶《净德集》。

《净德集》卷二十六,有一篇《医博古府君墓志铭》,这是吕陶为医学博士古太素写的墓志铭。

《铭》曰:“予谪官怀安(治今成都市金堂县),得古太素与之游。太素,知道者,寓于医以自晦。始即之,如不能言,谓其鲁人也。徐而叩之,或及于治病,谓其良医也……太素讳世淳,曾祖讳某,祖讳某,皆占籍金水。大素好恤孤赒(zhōu)急,人多赖其力……元丰七年(1084),太素年七十,忽感疾……后二日而卒。”

从《铭》中可知,古太素,名叫古世淳,祖籍山东。从他曾祖开始,迁居四川,世居金水县(今属成都市金堂县)。他大约生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既是一位修道者,也是一名良医,急公好义,抚恤孤弱,助人急难。

《铭》文又说,“(古太素)子三人,公辅、公述,先卒,成之,举进士。女四人,悉嫁良族。八年(1085)九月某日,乃葬于柏庙乡罗曲里西山之阳。”

熙宁七年(1074),李杞等人为行新法,改革四川茶法。熙宁十年 (1077),吕陶多次上书朝廷,猛烈抨击李杞等人对蜀茶法的改革,后遭弹劾败坏新法,被谪监怀安军商税。吕陶就是在这时认识古太素的,也就是铭文中所言“谪官怀安”。两人相识后,逐渐相互了解,所以,铭文中所言古太素第三子古成之举进士一事,当是可靠的。其登科时间,当在吕陶写这篇墓志之前,即元丰八年(1085)前。

前述河源古成之是在端拱元年(988)登进士第,故,此古成之当是与河源古成之同名之人。遗憾的是此古成之生平事迹不详。

四、古革

古革(1074—1154),字仲通,一字逢时。程乡县(今梅州市梅江区)人,成之四世孙。

古革登科时间,《嘉应州志》作绍圣元年(1094),《惠州府志》作“绍圣丁丑”,即绍圣四年(1097),《粤大记》亦作绍圣四年。但《粤大记》将古革误作“成之之孙”。今从《惠州府志》、《粤大记》、《宋代登科总录》,古革科年为绍圣四年丁丑科(1097)。

古革登第后,授琼州州学教授。在琼州,古革不畏条件艰苦,勇于担当,大兴文教。他训迪有方,改变了当地原住民“素不尚学”的陋俗,于是,“峒蛮多遣子弟受学”。他训士不倦,纷纷而来的黎族学子,基础素质参差不齐,他统筹协调,用心施教,深得黎民信任。由于文教政绩斐然,朝廷提拔他为新昌县(即新兴县)令。

政和七年(1117),古革又擢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军州事。在他的治理下,肇庆府“政平讼简,岁丰民乐”。下图是肇庆七星岩古革题写的摩岩石刻。

       不久又迁知潮州,授中宪大夫。到潮州后,他“革敝除奸,治政有方”,赢得百姓普遍赞誉,尊称他为“潮州公”。

在潮州担任两届知州后,古革辞官归隐,期间,他还主持编纂了广东第一部《古氏家谱》。

五、古堇、古巩

古堇,古宗悦孙,古革弟,程乡县(今梅州市梅江区)人。

古巩,字仲逊,号丹泉,古革、古堇弟。原籍程乡县(今梅州市梅江区)人,后落籍长乐县(今五华县)黄砂乡。

兄弟二人俱绍圣(1094—1098)中登进士第。

有资料显示,古宗悦长子古凤仪,娶妻杨氏,生子三,古革、古堇、古巩。杨氏贤淑聪慧,知书达礼,对三子管教甚严。三子自幼聪颖,才思敏捷,在母亲教育下用功学习,博览群书。兄弟三人一起参加绍圣四年丁丑科(1097)考试,全都金榜题名。宋哲宗对三兄弟联袂登科大加赞赏,盛赞是“一门三贵,旷世盛闻!”下图是古革、古堇、古巩兄弟同科进士像。

       古堇、古巩二人登科事,虽然不见于《惠州府志》、《嘉应州志》,但南宋学者胡寅在写给古革的《赠广潮太守归田赋》中有言:“太守古公,讳革,字仲通,古氏右族,梅州儒宗。兄弟早年力学,性理昭融,俱登绍圣进士。”北宋大臣、书法家、中书侍郎刘正夫为杨夫人撰写的《挽杨夫人诗序》也说:“(夫人)姿性清淑,妇道肃恭。相其夫而身显,荣教诸子俱登甲第。恩受九重,荣膺诰紫,皆夫人之德,有以成之也。”其中,“兄弟力学”、“俱登绍圣进士”、“教诸子俱登甲第”,证明古革确有兄弟,且也均为绍圣进士。

限于现有史料,古堇、古巩二人登科后宦绩不详,唯有资料言古堇后任象州(治今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知州。

据五华县政府网站“五华名人”载,古巩后授中顺大夫,官至广西宾州(治今南宁宾阳县)刺史。宾州,是他祖父宗悦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在这里德化黎民,功绩显著。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东京后,古巩辞官归里,负母杨太夫人骨骸迁居长乐县黄砂乡,在深山大嶂中结庐定居,广辟田畴,成为长乐县古氏始祖。

六、古洵直

古洵直,字梦符,怀安军(治今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金堂县人。崇宁二年癸未科(1103)登进士第,因上言直谏,八年后(1111)始赐进士出身。

古洵直登科事,见载于康熙《四川总志》、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嘉庆《金堂县志》载作“古询直”。

洵直刚直无私,慷慨敢言,尝上疏言事,指斥弊政。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后,恢复新法,史称“绍圣绍述”。元符(1098—1100)间,宋哲宗又下诏征求对朝政的意见,洵直赓即再次上书,直指“绍述”新法之弊。宋哲宗看完古洵直上书后,认为忤逆了他的圣意,大为恼怒,下令押出置罪。

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即位后,权臣蔡京、蔡卞以“绍述”为名,把不同政见和异己官员,全部打入“邪等”,予以罢官、编管或禁锢。崇宁二年(1103),古洵直经过礼部考试,列为正奏名进士。三月,宋徽宗殿试进士,本来已经通过传胪唱名了,这时,有人拿出“曾上书切直”被列入“邪等”的名单,发现古洵直名列其中,于是被皇帝下诏收监。随后又被流放淮阳,“二岁而归”。六年过后(1111),古洵直才获赐进士出身而得以入仕。

入仕后,因奸臣当道,洵直的仕途也是艰难坎坷。在官场沉浮的20多年间,他历知四川射洪县、华阳县(今属成都市双流区)。直到绍兴二年(1132),官级才被提升一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二年六月,“朝奉郎、知华阳县古洵直迁一官,以元符(1098—1100)上书押出故也。”

七、古亶

古亶,怀安军金堂县人。政和八年戊戌科(1118)登进士第。生平事迹不详。其登科事见载于康熙《四川总志》、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通志·氏族略》和《金堂县志》。

《通志·氏族略》四《古氏》:“宋端拱登科古成之,后……古亶,怀安军人。”

嘉庆《金堂县志》:“古亶,政和八年戊戌科(1118)进士,王昂榜。”

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亦载:“宋政和八年戊戌科王昂榜,古亶,金堂人。”

八、古挚

古挚(?—1154),字通老。世为济州巨野县(今属山东菏泽市)人,南渡寓居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市)。政和(1111—1118)初,以算学登进士第。

《宋代蜀文辑存》卷六三《古挚墓铭》载:“君讳挚,字通老……世为济州巨野人。朝奉郎、知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尧卿之子,朝请大夫致仕冕之孙……政和初,以算学登第。”

由此可知,古挚祖父名古冕,以朝请大夫致仕;父亲是古尧卿,曾任朝奉郎、夷陵县县令。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立算学于国子监,古挚当是以品官子弟的身份就读国子监的。按制,算学毕业后,经考试或考察,可以授官补缺。其中,上舍学生优者可释褐为官,其次特赐进士及第或享受免解试、免省试等优待。古挚以算学登第,说明他算学成绩优异,当为国子监太学上舍学生,毕业后特赐进士及第。在科举中,特赐第属于恩科。

《古挚墓铭》载,古挚登第后,“授承信郎,调龙州清水县令。”清水县,即今天水市清水县,但此时的清水县属于秦州,故“龙州”当误。

之后,古挚迁成都府兵马都监,成为成都府军事主官之一,掌管成都府屯驻、兵甲、训练、差役之事,承担着御边卫国之重任。后来,朝廷擢升他任威州知州,遗憾的是尚未赴任,就因受到诏狱牵连而被除名。

绍兴二十四年(1154)九月,古挚不幸去世,朝廷根据他的功劳,追封他为秉义郎。“十二月丙子,葬于遂宁府小溪县(今遂宁市船山区)城政乡慈观山东岗。”

九、古邦宁

古邦宁,四川省遂宁县(今属遂宁市)人,南宋进士。

古邦宁乃古挚之子,祖籍山东省济州府巨野县(今属菏泽市),后随父徙居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市),后来高中进士。其登科事,见载于《永乐大典》、《宋朝蜀文辑存》,生平、宦绩不详。

十、古良弼

古良弼,字舜肱,广南东路程乡(今梅州市梅江区)人。绍熙四年癸丑科(1193)特奏名进士。

其登科事,见载于《潮州府志》、《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选举·特科·宋》载:“古良弼,绍熙四年。”光绪《潮州府志·选举表》载:“古良弼,绍熙四年癸丑科。”

据《潮州府志》言,旧《程乡县志》记载说,古良弼,“字舜肱,绍兴中(1113—1162)辟茂才,任循之长乐簿尉。”意即古良弼在绍兴年间被举荐为秀才,曾出任循州(时治今广东龙川县佗城)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的主簿、县尉。下图是《潮州府志·选举表》。

       《广东通志》、《潮州府志》均将古良弼列为进士,并言“特科”、“特奏”,这说明古良弼后来参加科举,被列为特奏名进士。

特奏名,首先表明古良弼以秀才身份通过乡试成为了举人,并被推送到礼部参加省试(会试)。其次,古良弼应曾多次参加省试,可惜运气不佳,屡次名落孙山。后来,按朝廷相关规定,以特奏名登科。虽是特奏名,其待遇一般仍然是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可任职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学、诸州助教。因此,古良弼后来应该不只是一直在长乐县担任主簿或县尉等低级职务。

《潮州府志》载,古良弼后来“秩满归,年九十卒”,即是他任期届满后,归家养老,高寿九十而终。

十一、古善之

古善之,字安吉,江西省宁都县人。南宋进士。

据《古氏族谱》载,古善之,谱名志乾。系唐朝南迁始祖古云应派下第十七世。清乾隆六年(1741)《宁都县志》卷五“选举·举人”载:“宋绍定四年辛卯科(1231),古应召、古善之。”

古善之在绍定四年(1231)考取举人后,又经苦读,后来考中进士,科年不详。据《古氏族谱》载,进士及第后,古善之进入宦海,最后官至安抚使。下图是广东省五华县古氏宗祠进士广场。

       综上所述,两宋间,共有12名古氏先贤高中进士。但在宋代,应该还有更多的古氏先贤蟾宫折桂,只是他们的名字,被淹没在史海之中。相信随着更多的史料问世,会在历史的科举金榜上,发现更多的古氏先贤。

附:宋代古氏进士名录

  参考文献

1、古小彬:耕读传家遵祖训 勤政爱民好家风——梅州古氏四代五进士事略

2、明郭裴《粤大记》

3、清光绪《惠州府志》

4、清光绪《潮州府志》

5、清光绪《嘉应州志》

6、清康熙《肇庆府志》

7、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

8、傅璇琮主编,龚延明、祖慧撰《宋登科记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9、龚延明、祖慧编著《宋代登科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康熙《四川总志》、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

11、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

12、清嘉庆《金堂县志》

1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4、宋吕陶《净德集》

15、中华古氏网

16、梅州市纪委监委官网:勤政爱民的古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