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成长陪伴师”切中了家庭教育的软肋

 zhb学习阅览室 2024-05-17 发布于上海

作者:马青

近日,“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新兴职业在社交媒体上火了,据说“月薪4万元,上不封顶,一天仅需工作4小时左右,不用坐班打卡,也没有KPI,包吃包住,豪车相伴,偶尔还可以出国旅游,出入高档场所”,工作内容主打“陪伴”——陪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在陪伴中观察孩子的习惯并引导调整。

真有这样的“神仙工作”吗?媒体记者去应聘,接触到了中介公司和一部分从业者,发现真实情况远没有社交笔记展现出来的那么轻松惬意。月薪过万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招聘要求往往比较高:本科以上学历,英语流利是基础,还要会开车、能辅导功课;月薪更高的,则会对求职者的学历、教学经验、英语等级或其他专业技能有更明确要求;月薪3万以上的,则会增加海外名校硕士学历或马术、编程、高尔夫等专业技能门槛。

高薪对应高要求并不奇怪,关键是这个职业太“新”了,还没有清晰的定义。在孩子太小的家庭,陪伴师像育儿嫂,在孩子大一些的家庭,陪伴师又像家庭教师。有的从业者感觉自己像佣人,有的家庭则反映陪伴师“不专业”。可什么才叫“专业”呢?如果只负责孩子起居、接送,那么住家保姆也可以做;如果还要辅导功课,那就需要人员具有教师资格证或相应的专业资质。更麻烦的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此类学科辅导有可能踩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划定的违规开展校外学科类培训的红线。

当一些机构和从业者打着“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幌子,变相开展学科类教培服务以规避监管的同时,另一些机构则是把目标盯在求职者身上,用高薪为诱饵,以赚取服务费为目标,割的是求职者的“韭菜”。有些所谓“谨防上当”的笔记,正是让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入我彀中”的引流贴,无法缴纳社保、被随意解雇、劳动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被刻意回避。

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成长陪伴师”的背后,隐藏着家庭教育的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或分身乏术没有足够的精力,或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以至于孩子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前阵子,一位退休教师在自媒体上发起“家访教育”,她强迫孩子亲手毁掉手办、扔掉玩具的做法非常恶劣、绝不可取,但透过这些荒唐的“教育手段”,是不是也应该看到那些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父母呢?

可以说,“儿童成长陪伴师”切中了当前家庭教育的软肋,即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有质量的陪伴与引导。本来这个责任应由父母承担,但问题是,如何做个称职的父母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向谁请教?从何处获得高效、便捷且专业的指导?如果父母们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该怎么办?从这个角度去看,“儿童成长陪伴师”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以专业的教育水准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辅助,也为有教师资质、教育经验的从业者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

在当下社会就业形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儿童成长陪伴师”在内的诸多新兴职业往往属于非典型就业形态,因此,应理性看待这股热潮,剔除其中的泡沫和乱象,推动行业朝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比如,明确职业定位,将“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工作职责锁定为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情绪管理及价值观引导,而非单纯的学科教学或家务劳动;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和准入标准;为从业者提供基本劳动保障,规范中介工作流程,维护雇佣双方权益。

当然,即使“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职业成熟起来,对于父母们来说也只能是补充和辅助,而不能成为父母职责的“代餐”。儿童成长陪伴,是不能完全外包的,因为称职的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陪伴者”。(马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