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行云流水vmmxd6 2024-05-17 发布于辽宁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

41岁的陶渊明,只留下这样一句话,便甩一甩袖子,告别了他这三进三出的职场生涯。

辞职的理由很放荡不羁:

今日朝廷来通知,说过几天朝廷要派几名督察来巡检。

上司来就来吧,怎还至于不做官了?难道是陶渊明在官场有什么猫腻怕被发现,撂挑子跑了?

然而,不是的。

只因陶渊明讨厌这个行为:套上整整齐齐的官服,恭恭敬敬迎接领导视察。

在我们看来,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

上班就应该穿上得体的衣服,进退有礼有节,这有什么难度?

可是陶渊明就是不干:这繁文缛节,弄得本老爷脑壳疼。

算了,索性辞官吧。

要我说,这一定是因为陶渊明还有后路,否则断不会放弃吃饭的家伙。

更不会有之后那悠闲自在的隐居时光。

然而,一翻开历史书,我惊呆了:

原来,辞官后的陶渊明还真是惨:不仅晚年穷困潦倒,为了生存不得不乞讨,个个儿子也不成器。

生活不止有傲骨

还有数不清的雨雪风霜

其实,陶渊明的惨在自己的诗句中早有体现,只不过年少时,我们误将这种心酸当成了潇洒。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在南山下种了一片豆子,可是啊,草长得比豆苗还要茂盛,我的豆苗几乎看不见。

我每天一大早醒来就去下田种地,一直等到晚上月亮出来了,我才扛着锄头回家。

我这么勤奋,可为什么还是填不饱肚子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的种地水平不太行?

陶渊明当时肯定没有这样想过。

所以,这也导致了陶渊明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窘迫。

夏天,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白天没有食物可以果腹,晚上没有被被子御寒,天快快亮吧,我快冻死了。

冬天,他“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料峭寒风劲往袖子里钻,粗茶淡饭都吃不上。屋子里萧条又寒冷,真是没有一件事情让人开心!

当然,这还不是最惨的。

有一次,家里突遭火灾,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本来就没有什么家当,这次连家都没了。

陶渊明只好带着一家老小,蜷缩在门外的小船上,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

终于有了落脚之地了,但是吃什么呢?

陶渊明去采莲子。

据说当时,有一个老农都看不下去了:

你是个读书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非要来挨饿受穷,何必呢?

对面的陶渊明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一样:

不不不,我才不去做官呢,我就喜欢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农也很无奈,只能苦笑着摇摇头。

这样贫困交加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陶渊明晚年。

从50岁起,陶渊明身体就渐渐出现了问题。

那时,他说:我每天都只能抱病躺在残破的茅屋里,每天每日没有一件让我开心的事情。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而此时,他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好一些

54岁时,他说:每天我都饱受饥饿和寒冷,听着屋外有凄厉的风声,看着已经淹没了我前院庭的草,这日子真难过啊。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经;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61岁时,他不仅贫病交加,还遭遇饥荒,没有办法,只能跑去人家家里蹭饭。

这时的他,再也没有了41岁辞官的傲骨了。

在别家蹭完饭回来,他说: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来到这个地方,笨拙地敲门,言语表达得不够流畅。

可是,主人理解了我的来意,赠予我食物。此外,我们愉快地交谈了一整天,直到夜晚。

我们还一起畅饮,今天真是太开心了。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但是,若是天天去讨饭,也不会有人愿意给吧。

最后陶渊明就在贫病交加中,活活饿死了。

当然,临死前,陶渊明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都怪我当年不好好上班,害得我的子孙们也跟着受苦受穷,我对不起他们啊。

说完,他就含恨而终。

一切都怪隐居?

可是,这一切,真是只怪陶渊明辞了官职,选择隐居吗?

按理来说,那么多老百姓,在自己的田地上,踏踏实实耕作,养活一家人是没问题的。

更何况,自己老了,儿子也可以挑起家庭重任,再不济,也不至于让父亲活活饿死啊。

陶渊明,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地步?

这还要从他29岁说起。

那年,他的大儿子出生,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为了养孩子,他只得出仕。

也就是说,他原本就没有打算入朝为官。

就这样,他勉强做了个打工人。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每次做官,他都因种种问题辞职了。

虽说在这个期间他官做得不开心,但是孩子生的多啊。

陶渊明一共娶了三次妻,其中原配因生孩子时难产去世,未留下子嗣。

第二任和第三任妻子分别为他生下4个、2个孩子。

6个孩子,也就是多了6张嘴,更何况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养。

这就加重了陶渊明身上的担子。

幸好,当时陶渊明的母亲孟夫人还健在,可以分担养育重任。

可就在陶渊明37岁那年,母亲去世,这一下子就让陶渊明力不从心了。

当然,如果说只是因为孩子众多造成了陶渊明的凄惨晚年,那肯定不对。

这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陶渊明身上。

按说家里这么困难,陶渊明就该好好上班赚钱,这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

可是偏偏他就要辞职。

没有了收入,那可不就只能辛苦劳作吗!

但是陶渊明又偏偏不好好种地,总是爱喝个小酒,赏个菊花......

最开始辞官那几年,因着之前的积蓄,陶渊明还能喝个酒。

于是,几乎每天都要喝酒,而且只要是喝上了,那就不醉不罢休。

他种地要带上酒壶,回家更要拿上酒壶,喝着喝着就忘记了时间。

到后来,没钱买酒了,那就拿个花来赏菊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喂,快醒醒,快去锄地。

不是说你不能诗情画意,但你也要先满足眼前的苟且吧。

就算你可以只吃精神食粮,孩子们也可以这样吗?

躺平一时爽一时

一直躺平一直爽?

很快,陶渊明就发现了孩子的不对劲儿。

他的6个孩子,没有一个愿意读书的,平时生活也十分懒散,经常是得过且过。

当然,这也是因为,陶渊明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读书,更没有想过让孩子通过读书去实现什么。

在他彻底躺平以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躺平了。

大儿子刚出生时,陶渊明就为他写了一首诗: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我希望你以后能做个人才,但是你以后如果当不了人才,那也没关系,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

当然,这句话在内卷严重的当今社会,那是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毕竟现在社会压力太大了。

况且,能说出这种话的父母都不会真的让孩子躺平,只是会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

但是陶渊明给孩子立下这个心愿后,真的直接躺平了。

当然,没过多久,这种躺平教育的弊端也出来了。

6个孩子中,除了最小的是女儿外,其他5个孩子都是不学无术,将来只能做农夫。

这时候,陶渊明看不下去了,又出来谴责儿子们:

“白发被两髻,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我如今老了,头发花白两鬓风霜,皮肤也不紧实了。老就老吧也没事,关键是我这5个儿子没有一个喜欢读书的。

大儿子阿舒,今年已经16岁了,但是论起懒惰,真是无人可以与他匹敌。

二儿子阿宣,今年15岁,一点也不爱读书写文章,没有我当年的风范。

阿雍、阿端俩孩子都13岁了,但是他们竟然连6和7都不认识。

小儿子阿通,今年9岁,啥也不懂,每天就知道吃吃吃,肯定是不能指望他像孔融一样让梨了。

唉算了吧,这就是我的命,不说了不说了,还是喝杯酒消消气吧。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怨气冲天。

儿子都这样了,也难怪陶渊明老无可依。

可是,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呢?

真的都怪儿子吗?难道和陶渊明的懒散和躺平没有任何关系吗?

我们总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你想要孩子怎么样,先要自己做成什么样。

陶渊明5个儿子的懒散与不求上进,完全就是陶渊的翻版。

人可以穷,可以隐居,可以躺平,但不能懒散,不能一直躺下去。

除非你有了足够的资本。

光有勇气,还远远不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