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458 平阴之战,战争艺术的开始(公元前555年)

 新用户7842qWV8 2024-05-17 发布于江苏

春秋时代,周王室变成摆设,霸主纷纷登场。齐桓公的霸业只维持到他去世,晋国则是从晋文公开始,与楚国争霸百年,胜多负少。

齐国自然不满,历代国君总想回复往日的荣光,一边与邻居的鲁国、卫国抢夺西进中原的济南通道,一边在晋、楚之间寻找机会。

公元前582年,齐灵公(吕环)接位,他是齐桓公的曾孙,表面上奉晋国为霸主,心中很是不服。

公元前573年,晋国内乱,栾书杀了晋厉公,迎立晋悼公;齐灵公很是不屑,开始伺机扩张。

【向东灭莱】

晋国称霸,秦国被阻挡,被迫向西扩张,称霸西戎;齐国也一样,既然无法西进,只好尽力东扩,打击东莱。

莱国在齐国的东面,属东夷族群,商代的时候受封;进入西周,先被封为侯爵国,后升级为公爵。其活动中心主要在山东潍坊的昌乐、临朐一带,势力范围向东可达烟台沿海、胶东半岛。

由于与临淄的国相邻,两国一直缠斗不休齐桓公称霸,攻占平度以西的莱国地盘;莱国被迫东迁黄县,史称“东莱”。

公元前571年,齐灵公派寺人(太监)夙沙卫伐莱,这也是有记载的太监第一次领军。莱人用一百匹牛、马贿赂夙沙卫,使其退兵,莱国逃过一劫。

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召见莱国国君被拒。灵公大怒,趁晋悼公南下攻陈国,派晏弱(晏婴老爸)、叔夷灭了莱国,占了棠邑(山东平度)。东莱被灭,是齐国的大事件。齐国不但少了后顾之忧,领土还增加了一倍,成为真正的临海国家。

在此前后,骄傲的齐灵公就不屑亲自出席晋国组织的各种盟会了,而是派世子吕光、大夫崔杼应付了事!

晋国正忙着和楚国争夺郑国、宋国,没工夫跟齐国计较,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好。

【天子赐命】

齐灵公则野心膨胀,学起了曾祖齐桓公“尊王”,主动与周灵王(姬泄心)沟通感情。

公元前561年,周灵王专门给齐灵公下达了“赐命”:希望你能跟你老祖姜太公、太爷齐桓公一样,辅佐王室!咱们姬姜两家,一直都是甥舅关系。王室能够维持到今天,全靠大舅了!

既然有了天子赐命,争夺霸主就是名正言顺的下一步了!齐灵公顿感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小胸脯也挺高了不少!

又赶上晋国的范匄曾借过礼仪用的羽毛,没能及时归还,齐灵公对晋国就更来气了!

【齐国伐鲁】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死了,晋平公上位;齐灵公仗着有周灵王的尚方宝剑(“赐命”),开始以霸主自居,公然与楚国通好,联合莒国、邾国,三年之内,五次伐鲁。

莒国是子爵国,也是东夷族,原来是嬴姓,后为己姓所有;春秋时期,迁都莒邑(山东莒县),是山东地区除齐鲁之外的第三“大国”,曾收留过公子吕小白(齐桓公)。

晋国称霸,举行过24次大会盟,莒国全参加了。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国竟然也开始以大国自居,对外用兵。公元前567年,与邾国联手灭了鄫国(山东兰陵),得罪了鲁国。鲁国虽然是晋国的小弟,却是鄫国的大哥。

邾国又称邹国(山东邹县),是周武王封的曹姓子爵国,一直混在各国之间,随波逐流。

公元前556年,齐灵公联合莒国、邾国,围攻鲁国的郕邑(山东宁阳)。

齐桓公时代,齐国要打鲁国,只能从泰山、鲁山之间的山道南下;这么多年下来,齐国已经打通了济南通道,经过卫国伐鲁,更容易了。

郕邑其实是郕国,是周文王的弟弟郕叔武的封国。此时已经名存实亡,郕国国君徒有虚名,要靠在鲁国当大夫养家糊口。郕邑也成了“三桓”之一孟孙氏的采邑,郕君得看孟孙氏的眼色。

不过,郕邑离鲁都曲阜只有30公里。鲁襄公和孟孙氏自然很紧张。

包围郕邑的同时,齐军兵分两路,试图从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包抄曲阜:

1、西北方向:齐灵公亲自攻打桃邑(山东汶上);

2、东南方向:大夫高厚(高傒之后)从阳邑出兵,攻打防邑(山东费县)。

阳邑原本是阳国(东夷族),公元前660年被齐桓公灭掉(后代以阳为氏),阳邑就成了齐国在鲁国东南的一块飞地。高厚就是以此为根据地出兵的。

防邑,是大夫臧纥(臧文仲的孙子)的采邑,兵力不多。鲁国只得派军救援。但援军惧怕齐军,不敢靠近。

最终,还是“鲁国三虎”之一的叔梁纥(孔子老爸),带领三百甲士夜袭齐军,攻进防邑。叔梁纥先把臧纥送到援军的大营,自己回来坚守防邑。

高厚兵力虽多,但也惹不起叔梁纥,只得撤军。

齐灵公并不肯善罢甘休,竟然又策动西部邻居卫国攻打曹国。

眼见得好好的联盟,被齐国搅得四分五裂,晋国无可忍,决定胖揍齐国,将其扼杀在争霸的萌芽之中

公元前555年,晋平公以盟主身份,发动11国联军,12万人,开始清理门户、“救盟伐叛”。

联军由中行偃(中军将)统一指挥,先把“叛徒”卫国打服,再乘胜东进伐齐;过黄河时,中行偃还“投玉于河”,发誓击败齐国!

齐国则汇集全国军力,共四万余人,坚守边境城市平阴(山东平阴)。齐军提前在平阴西,挖了一条山、西到济水的壕沟,用止联军

(敲黑板:后来,齐国沿着这条壕沟,修了齐长城,把守济南通道;这一招和楚国一样,楚国修了“方城”,后扩展为楚长城,用于把守南阳盆地的“夏道”。由此可见,最初的“长城”只是春秋各国间的“隔离墙”;秦之后才主要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联军则兵分两路:

1、晋军主力从正面攻打平阴。

僵持中,中行偃命人扎了不少草人,冒充士兵;还安排战车拉着树枝乱跑,搞得烟尘四起;齐灵公远远望去,吓得够呛。估计后来的张飞、诸葛亮,很可能受到了中行偃的启发。

2、鲁、莒两国,从南面出奇兵,越过沂蒙山,绕道齐军后方,直扑临淄。

范匄(中军佐)故意把偷袭的事情泄露给好友、齐国大夫析归父;析归父又告诉了刚接任父亲(晏弱)上大夫职位的晏婴。

晏婴长叹:咱们的齐灵公本来胆子就小,这下完了!然,齐灵公得知老巢被抄,连夜从平阴撤军。

第二天一早,战场出奇地平静。晋国“大神们”开始研判:

师旷(盲人乐师):乌鸦在歌唱,齐军应该撤了!

叔向(羊舌肸):嗯,乌鸦都落城头了,确实撤了!

中行偃大喜:全军听令,给我追!

本来,齐军安排断后的是夙沙卫,就是打东莱收贿赂的那位宦官。齐国的勇士殖绰、郭最很不屑:让你殿后是我们齐国的耻辱,你先走吧!我们来殿后!

不料,夙沙卫怀恨在心,不但先逃了,还杀死战马,阻塞道路,导致两位勇士被晋国的州绰俘虏了,后来才找机会逃回。

晋军一边追杀齐军,一边抢占平阴周围险要,以防孤军深入被切后路,同时帮助卫国、鲁国建立起与齐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很快,晋军主力和迂回的鲁、莒军队在临淄城下会师,开始在四个城门纵火攻城。齐灵公吓得要东逃邮棠(山东即墨)。

晏子又长叹了一把:国君这胆子也忒小了啊!

世子吕光和大夫郭荣也劝:敌军之所以猛追不舍,无外乎是为了抓紧时间抢东西,很快就得撤。您不能逃啊,民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齐灵公非要逃,气得吕光拔剑,砍了老爸的马车缰绳。

事实正如吕光判断的那样,联军只顾四处劫掠,并无全力攻打临淄。

【楚国伐郑】

晋国攻齐,楚国则准备伐郑救齐,以维持齐楚友好。

郑国国内,一直分亲晋、亲楚两大派。亲楚派的郑嘉(子孔)是正卿,联络楚国令尹熊午,邀请楚军攻郑,自己会做内应。

不过,熊午并不愿意出兵;两年前的湛阪之败,还记忆犹新。

楚康王坚持打:我都上位五年了,总得做点什么!你也不用太害怕了!

熊午解释:我倒不是害怕,是为国家考虑。现在的晋国确实很强悍。这样吧,我先打,顺利的话您跟上;不行,咱马上撤回来。

康王同意了!楚军兵分三路:

1、熊午(令尹)带领主力,进军鱼陵(河南宝丰)坐镇;

2、熊戎(右尹)突前,渡过颖水,在上棘(河南禹州)筑城,作为大军中转站。然后北上阻挡晋国援军;

3、蒍子冯(大司马)等人北上雍梁(河南禹州),袭扰郑国防线。

一切准备妥当,熊午挥师北上,包围了新郑。

此时,郑国的郑虿、良霄(郑辄之子)等几位公孙,都跟着郑简公参加联军攻齐去了。

幸亏留守国内的郑舍之(子展)、郑夏(子西)等人,对郑嘉的企图早就有所察觉。几个人一边组织防守,一边派人通知前线的郑简公。

熊午虽然包围了新郑,但无奈郑军早有准备,坚守不出。时值严冬,雨雪交加,南方来的楚军极不适应,加上听说联军正在回援,只好铩羽而归。

另一边,在齐国境内劫掠得差不多了,听说楚军伐郑,正好借救郑之名回师,齐国才得以保全。

不过,未等双方交锋,楚军先撤走了;中行偃也突然染病身亡,联军也只好撤军。双方暂时再回和平。

【南风不竞】

据说,楚军撤走,是被音乐大师师旷“吓走”的。

师旷,山西洪洞人(还有说山东新泰、河北邢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盲人音乐大师,也是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他的盲,有说是天,有说是了锻炼耳力,专心练琴,故意刺瞎的。

师旷博学多才,尤精音律,琴弹得好,能使凤凰来仪。著名的古琴曲《阳春》&《白雪》据说就是他创作的。

师旷的耳朵也特别灵,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是传说中“顺风耳”的原型,可以听到天庭之音。

还有传说师旷是伏羲的后人,受“祖传”易经八卦启发,发明了“师氏太极”!

民间有很多关于师旷的神异故事,曾在河南开封的禹王台演奏古曲;陕西扶风、山西洪洞也都有师旷墓。

师旷在晋悼公时期,进入宫廷担任乐师,后来逐步升迁,成为重要大臣(太宰)。

传说此次楚军撤走,就是因为双方比拼音乐,师旷大显神通,楚军不敌。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却留下了“南风不竞”的成语。

(敲黑板:“南风不竞”,南风指南方楚国的音乐;不竞,指无法竞争;后比喻对手力量不强)

【战法演化】

此次平阴之战,晋国战胜齐国。战役过程标志着春秋后期战法的演变。

以往的对阵双方,一般是提前约战,在两国边界找个开阔地开始战车“对冲”,所以战场也叫做“疆场”,在边疆开战。

战斗过程中还要遵守周公制定的五礼之一----“军礼”,如:不二次伤害受伤者(不重伤)、不俘虏老年战俘(不擒二毛)、不利用险要打埋伏(不以阻隘)、冲锋之前要击鼓提醒对方(不鼓不成列)等。

对于胜负也是点到为止,胜的一方不会穷追不舍,输的一方只要答应进贡就可以和谈。即使灭了国家,也要让对方保留香火祭祀。

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凭实力;己方国小、战车少,求和投降并不丢人。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一起分封的“亲戚”越来越疏远,打仗越来越不讲究。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假途灭虢,对虞国突袭;公元前628年,晋襄公崤之战,伏击秦军。这都是不宣而战,但还只是偶尔为之。

平阴之战,则是公开宣战。战役过程中,不再只是战车对冲的“君子之战”,而是采用迂回包抄、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等各种计谋,兵法、谋略、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战争也越来越成为艺术!

平阴之战后十年,军事艺术大师孙武(孙子)出生了!势造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在推动时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