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楫:楫怎么读,读ji还是yi,楫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hovy5i 2024-05-17

本篇学习笔记,关于“楫”字。

长久以来,我一直不能十分肯定它的读音到底是ji还是yi。每次想读ji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作揖之揖,而莫名其妙的又想将“楫”读作yi音。而当我想将其读作“yi”音的时候,我又莫名其妙联想到通缉之缉,同样的声符,于是我又想将“楫”字读作ji。

汉字基础不扎实的表现,就是上边这个样子!还好,只要你有一颗学习的心,在如今强大网络科技的加持下,总是能在短短时间内,获取到目标的大量内容和知识点,学习远远没有从前那么难。

今天,我就来翻书搞清楚“楫”字到底该怎么读,它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跟我有同样的困惑,那就往下翻一下我的学习笔记。

图片

楫字的读音为jí,《唐韵》对其注音为“卽叶切”,《集韵》、《韵会》、《正韵》对其注音为“卽涉切,音接”。

楫为木部,木的甲骨文字形写作图片,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是一颗根茎俱全的树,许书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如今,木即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偏旁构字,是说文的部首,现今字书当中仍设木部,凡从木取义的字,含义均与树木等义有关。

许慎《说文解字》说:楫,舟棹也。从木咠声。子叶切。书影如下:

图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进一步做了较长篇幅的解释,如下:

楫,所㠯擢舟也。各本作舟棹也。许无棹字。手部曰。擢、引也。楫、所以引舟而行。故亦谓之擢。而汉书刘屈牦传、外戚传、百官表皆用辑濯为楫擢。假借也。毛卫风传曰。楫所以擢舟也。此许所本。今据以正。今毛诗擢讹棹。浅人所改也。邓通传。以濯船为黄头郎。司马相如传。濯鷁牛首。皆擢舟之义也。诗尔雅音义引说文舟棹也。则其误久矣。棹又棹之俗。从木。咠声。子叶切。七部。方言曰。楫谓之桡。或谓之棹。棹亦擢之讹也。擢棹正俗字。

段注这段内容还不是太容易理解,一起来看下他说了些什么。

①“楫:所㠯擢舟也。” 这句话是说“楫”是用来擢舟(即划船)的工具。此处“所㠯”同义于“所以”,表示用途或功能。

②“各本作舟棹也。许无棹字。” 这句话指的是不同的文献中将“楫”写作“舟棹”,而许书中没有“棹”字。说明在古代文献中“楫”和“舟棹”有时可以互换使用。

③“手部曰。擢、引也。楫、所以引舟而行。故亦谓之擢。” 这里引用《说文解字》中手部的解释,指出“擢”有牵引的意思,而“楫”是用来引导船只前进的,因此也被称为“擢”。因牵引力之不同,雇用扌、木来为二字做区分。

④“而汉书刘屈牦传、外戚传、百官表皆用辑濯为楫擢。假借也。” 这句话提到《汉书》中的刘屈牦传、外戚传、百官表等篇章,用“辑濯”来代替“楫擢”,这是一种假借用法,即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假借”即情急之下没有字,而找同音字来表新意,故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⑤“毛卫风传曰。楫所以擢舟也。此许所本。” 这句话引用《毛诗》《卫风》的注解,说道“楫是用来擢舟的”,这正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的依据。

⑥“今据以正。今毛诗擢讹棹。浅人所改也。” 这里指出现在《毛诗》中的“擢”字被误改作“棹”,是由一些浅陋的人修改的。

⑦“邓通传。以濯船为黄头郎。司马相如传。濯鷁牛首。皆擢舟之义也。” 这段话提到《史记》中邓通传和司马相如传中的“濯船”实际上是指擢舟,即划船的意思。

⑧“诗尔雅音义引说文舟棹也。则其误久矣。” 《诗经》《尔雅》的音义引用的《说文解字》中将“楫”解释为“舟棹”,说明这种误解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⑨“棹又棹之俗。从木。咠声。子叶切。七部。方言曰。楫谓之桡。或谓之棹。棹亦擢之讹也。” 这里解释了“棹”字是从木部,咠声,子叶切(音韵学上的解释),并且在《方言》中说“楫”有时被称为“桡”或“棹”,而“棹”也是“擢”的误写。

⑩“擢棹正俗字。” 最后这句话是说“擢”和“棹”是正俗字的关系,即规范的字形和通俗的字形。

这样,我们把段注的内容全部看懂的话,对“楫”字的用法也就很明确了。

楫字本义为划船用的桨,而且是短的那种,长的叫做棹,详见段注内容,《韵会》里说“棹,短曰楫,长曰棹”。此外,楫还可做动词,表示“划船”这个动作,明· 费信《星槎胜览》里有“一手附舟傍,一手楫水而至岸也。”的说法。


g

!!

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 



!!

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春天来了家园欢迎您! 

动态图片 - 暴风雪 - caijisong1948aa 的博客

春天来了祝福您幸福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