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忠心 || 海轮,我一生的伴侣

 广东诗人 2024-05-17 发布于广东
  关注 广东诗人 ,寻找惬意诗生活!

本专辑刊头书法为陈宜浩老师所题



李忠心,退休海员,高级政工师,广州市作协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会员,中国远洋海运作协会员。在《黄金时代》、《水运管理》、《转业军官》(现为《中国退役军人》)、《中国海员》、《秋光》、华南诗刊等杂志。《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App、《广州文摘报》、《中国远洋海运报》、《广州海运报》等报刊以及多个网站文学平台发表作品。著有书稿短篇小说集《海员往事》和诗歌散文集《多彩梦的放歌》。曾获地质矿产部科研成果三等奖(课题组),中国海运集团“中海杯”劳动竞赛通讯一等奖,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企业类通讯三等奖,全国水运系统“我的海洋强国梦”艺术摄影篇优秀奖




海轮,我一生的伴侣

一九五六年正值学龄
我家随父亲工作的“港监1”号船
从广州搬到湛江支援港口建设
一夜的航行我懵懂睡去
第二天爬上甲板
船已在长桥码头外抛下锚
在湛江港第一作业区
我多少次跑上
父亲工作的拖轮、供水船玩耍
一九七一退伍那年
我走上海轮的甲板
当上无线电导航仪操作员
对着庞大的苏式仪器我心潮澎湃
这艘租用的百十载重吨小货轮
装备着其他简陋的物探仪器
从北海海军码头
开赴北部湾进行海洋油气勘探
揭开了我国向海洋进军时代
转眼一年过去了
我在一艘五十载重吨小货轮上
观看技术员在涠洲岛外浅海
用取样器发掘海底物质
这时电报员过来递给我一张通知
要我回湛江面试上大学
就这年四月里的一天
奔赴东北进入长春地质学院
学科是地球物理勘探
三年九个月毕业后又回到湛江
这时海洋地质调查
逐渐转向珠江口外广阔的海洋
在组建的设备引进小组里
我接触大量外文资料
一九八零年我被派往
中美联合调查南海项目
赴菲律宾马尼拉
登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调查船“维玛”号
在南海工作二十余天
之后调上了新造的
一千吨的“奋斗五号”调查船
接收从美国进口的数字地震仪
验收、试验、施工
转眼两年过去了
一九八二年
国家的东海油气大会战开始了
广州上海的调查船悉数出动
我被派往“海洋二号”轮北上东海
执行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九八七年十月至一九八八年五月
执行联合国85/044项目
在美国曾上过一艘海洋工程调查船
“拉平特”号,在墨西哥湾上
和美国同行一起工作生活过
数年后我工作调动上了货轮
登上五千载重吨杂货船“红旗173”轮
航行在祖国南北航线上
走遍湛江、广州、福州、上海、青岛
天津、秦皇岛、大连和丹东
后在机关工作几年又重回货轮
这是一艘小万吨散货船“红旗110”轮
装载海南八所铁矿去北方港
一九九八年上六万多载重吨散货船
“玉龙山”轮开启远洋航程
航线从青岛出发南下菲律宾
远赴加拿大装货转中国广西防城港
之后横跨太平洋过巴拿马运河到美国
又回到中国湛江港
在东半球航行了近一年后于香港交班
公休数月后
又上四万多载重吨的“银樱”轮
接着之后的几年里
上“天榆峰、万寿山、天桐峰”号远洋船
走过苏伊士运河、法国、西班牙、荷兰
意大利到过埃及、南非、巴西
阿根廷和乌拉圭
在环球二十多个国家港口航行
几次过亚丁湾防海盗
也接受过中国海军特种队员上船护航
其中也上过
“宁安2”“宁安1”“安平3”“广骅”轮
数艘沿海船走南北航线
直至退休
可以说我的一生与海轮有着不解之缘
退休之后因眷恋大海和航船
我旅游登上十五万吨豪华邮轮
“云顶梦”号
从广州出发经珠江口南海北上
到日本宫古岛转了一圈
再次感受那海风、海浪
那海轮的气息、那航行的感觉
如今这一切在现实中远去了,消失了
然而,从数十吨娇小的舟船
到十数万吨庞大的巨轮
在我眼里心中都是钢铁艺术品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站在它的甲板上
驰骋在波涛万里的大海
迎来朝阳、送走晚霞
多么惬意、多么自豪-
这一切刻在骨子里
注在灵魂中
永不消失

本专辑摄影:谢海衡
专 题

抗疫作品集


我为春天写首诗


诗家风采



征   稿

广东诗人(gdsrj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