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34) 三十年代西安

 闹市孤猴 2024-05-17 发布于湖南

三十年代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它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西安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起点。可以说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而厚重。从周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立都城。尤其是大唐王朝,更是闻名于世。而到了民国时期,古城西安又有怎样独特的风采呢?下面这组珍贵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很值得你收藏。

这是30年代西安城墙的正西门——安定门。这座城门巍峨壮观,非常气派。在隋唐时期,是长安皇城西面的中门,当时叫“顺义门”。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扩建西安府城时又改名为“安定门”,寓意安泰康定。

安定门以里,就是西大街;安定门外,则是西关正街。城门前的道路十分宽阔,有警察在门口执勤;几名黄包车师傅坐在车上,悠闲地等待载客。在路旁的树荫下,还有一个小吃摊。如今的安定门门洞,已不再承担城市交通作用。

这是30年代末,西安临潼城内一条热闹繁华的小街,街道上人来人往。街道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一楼商铺都在开门营业,每家店铺门口都撑起了遮阳棚,可见当时此处的商业氛围很浓。

道路两侧,还建有专门的排水沟。小街的尽头,是巍巍耸立的骊山。骊山因景色秀丽,它还有一个别称叫"绣岭"。临潼,是西安的东大门、京畿之地,自古以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是位于王曲镇的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由城隍庙改造成的校本部。照片中,几名军官正从教室里走出来,房檐下挂着条幅。

抗战争时期,该校是为培训营以下军官而组建的一所军校。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通信、辎重、军械、军需等专业,从这里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30年代,西安南大街上的景象,来过西安的人,都对它不陌生,非常的热闹和繁华。

那时候的南大街,道路笔直宽阔,两旁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街上人来人往,有拉车的,有步行的,还有骑自行车的。

最远处,就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钟楼。这里当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现在也是。

这是30年代的大雁塔,从底部向上阶梯状收缩,整座塔高耸入云,看上去非常古朴。大雁塔,位于慈恩寺的后院。当时,寺庙前有大片的农田和村庄分布。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刚开始是一座5层砖塔,里面填的是实心的土。后来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一直保存到现在。大雁塔,是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重要纪念建筑物,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唐朝诗人岑参曾有诗赞大雁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这是西安临潼县警局总部,门口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写着“商界福星”四个大字。

门口台阶上站立的是警察局长,面容威仪。两名警察全副武装,正在警局门口执勤站岗。

在临潼的灞水之上,有一座著名的桥叫“灞桥”。灞桥的两端,各建有一座三门木质牌楼。这里是灞河两岸百姓过河的必经之路。该桥自古就已名声在外,为历代墨客骚人向往之地。

灞桥始建于春秋时期,后世历经数次废毁、重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再次修复。修复后的灞桥,桥长380米,宽7米,桥下有72孔。桥边栽有柳树,并设有驿站。图中为清道光年间重修。

唐朝诗人李白曾为灞桥留下千古名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30年代,西安经常会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房倒屋塌,百姓无家可归。西安当地一些民众,自发组织起了救护队,他们主动帮助和救治那些被炸伤的民众。

照片中这几名女子,就是当地救护队的成员。她们在救护站门口摆放一张桌子,桌布上写着“救护处”三个大字。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接受救助。虽然都是平凡女子,但她们都称得上是巾帼英雄!

这座高大壮观的建筑,就是西安著名的鼓楼。鼓楼南面最上层的屋檐下,悬挂着一块长8米、宽3米的巨型牌匾,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文武盛地”;鼓楼北面也有一块牌匾,写的是“声闻于天”。两块牌匾字迹工整,文字精炼,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绝笔。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照片中,鼓楼前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两旁有很多店铺,门前停着一些等待载客的黄包车。

30年代,西安临潼一对新人正在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新郎年轻帅气,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新郎貌美如花,身着碎花长裙。伴郎和伴娘分别站在左右。

这对新人在众人见证下,向证婚人鞠躬致谢。在他们身后,亲友们都在为他们祝福,百年好合,场面相当感人。

西安钟楼前,有一条热闹繁华的小街。路两旁都是店铺,街道上方悬挂着琳琅满目的广告牌。有卖布匹的,还有饭店。

一名男子吸着烟从街上走过,街上还能看到有马车和黄包。最远处那栋建筑,就是西安的钟楼。

这是站在远处看西安的小雁塔。塔下有一座寺庙叫荐福寺,所以,小雁塔也叫"荐福寺塔"。寺门外有一条马路,一名男子赶着马车送路上走过。

小雁塔,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小雁塔原来有15层,现存13层,塔高43米。塔身秀丽挺拔,是西安唐文化建筑的瑰宝,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张照片拍摄于西安临潼。夜深人静,城门下有两名守夜的门卫士兵。一名卫兵用木杆挑着汽灯照明,另一名卫兵蹲在地上,将城门锁好。可见,当时的临潼安保方便做得还是很严格和到位的。

30年代,著名作家阎重楼与友人在渭南车站留影。阎重楼擅长诗歌创作,曾写了《血汗》、《盲人的悲哀》、《都市街头》、《异乡漂流曲》等大量诗作。

这是1933年的西安曲江池,看起来和现在的曲江池有很大的区别。要知道,昔日的曲江池可是著名的皇家园林。

西安曲江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年,秦始皇在这里修建了离宫——宜春宫。当时的曲江还只是一片池沼地,叫作隑洲。

到了唐朝时期,曲江成为了水域千亩的皇家园林、人气最旺的游赏胜地。曲江诗会上官庶云集,曲江游宴被列为国宴。然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曲江已经渐渐湮没,成了一座小池塘。

这是30年代的西安寒窑遗址,这里靠近曲江池东面。是后唐时期王宝钏和薛平贵爱情传说发生的地方。他们坚贞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当年,宰相王允的女儿王宝钏,冲破世俗,嫁给贫苦青年薛平贵。薛平贵常年在外征战,王宝钏无家可归,就在西安南郊的土窑里生活了18年,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她居住的地方,被后世称为寒窑。如今,这里已建成寒窑遗址公园,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到此参观游览。

30年代末,在西安临潼一所小学里,几名小学生正在做游戏。他们身上背着小书包,手拉着手,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微笑。

这几名小学做游戏的地方,是学校的操场。远处那几栋房子就是他们上课的教室,在教室门前还立有一根旗杆。小学生们定期也要举行升旗仪式。

30年代的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南城墙魁星楼下。碑林始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唐文宗在位期间,很推崇和重视孝道和儒家文化。

他命人将儒家经书刻成《开城石经》,雕刻在114块石碑上,供天下人抄录校准学习。又经后世不断增添,终于形成今天的碑林规模。现在,这里是西安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

这是当时临潼的一座地方小法庭,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两名法官正坐在审判席上,两名打官司的男子站在台下,一名法警守在旁边。

当时,这两名农民是因为有土地纠纷而打官司,两名法官正在审理两位的案件。

这是30年代西安临潼的华清宫一角,到处充满了皇家园林的气质。华清宫,是唐王朝的一座别宫。始建于唐初,因其位于骊山下,又称骊宫。华清宫是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之一。图中建筑为清朝初期重修。

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就是华清宫里的浴池遗址,为当年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华清宫里像这样的浴池不止一处。这个是用青砖垒砌而成,这里有优质的温泉。能在这里面舒舒服服泡个澡,绝对是一种享受。

1935年,人们在西安的未央宫遗址上,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写着“汉未央宫遗址”,落款是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当时,杨虎城等要员也都前来参观。

未央宫,也叫西宫。是西汉大朝正宫,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未央宫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皇宫,总面积比北京紫禁城大六倍,可见当时的规模有多大。

这里是鸿门遗址,位于西安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三十年代西安钟楼

三十年代西安钟楼

三十年代西安钟楼前街道

三十年代陕西省政府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