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化学高频易错知识点梳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17 发布于甘肃

考化学书籍推荐,欢迎购买,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您!

一、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知识点的知识】

一、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内容: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在一个共价分子中,中心原子周围电子对排布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数目。

所谓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的σ电子对和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各自占据的位置倾向于彼此分离得尽可能地远些,这样电子对彼此之间的排斥力最小,整个分子最为稳定。这样也就决定了分子的空间结构。也正因此,我们才可以用价层电子对很方便地判断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排斥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

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电子对之间的夹角和电子对的成键情况。

一般规律:

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小,排斥力越大;

成键电子对受两个原子核的吸引,电子云比较紧缩;孤对电子对只受中心云子的吸引,电子云较“肥大”,对邻近电子对的斥力越大。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的顺序: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三键、双键比单键包含的电子数目多,所以其斥力大小顺序为:三键>双键>单键。

例如:甲烷分子(CH4),中心原子为碳原子,碳有4个价电子,4个氢原子各有一个电子,这样在中心原子周围有8个电子,4个电子对,所以这4个电子对互相排斥,为了使排斥力最小,分子最稳定,它们只能按正四面体的方式排布。这样就决定了CH4的正四面体结构。

二、利用理论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1)确定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数目。以AXm为例,A﹣﹣中心原子,X﹣﹣配位原子

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数与配位体X提供共用的电子数之和的一半,就是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的数目。例如BF3分子,B原子有3个价电子,三个F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共6个电子,所以B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3

价层电子对数目计算公式:价层电子对数目=(中心原子价电子数目+配体X提供的价电子数目×m±微粒所带电荷数)

计算时注意:

氧族元素(A族)原子作为配位原子时,可认为不提供电子(如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作为配位原子时,可认为它从中心原子接受一对电子达到8电子结构),但作为中心原子时,认为它提供所有的6个价电子。

如果讨论的是离子,则应加上或减去与离子电荷相应的电子数。如PO43离子中P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应加上3,而NH4+离子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则应减去1

如果价层电子数出现奇数电子,可把这个单电子当作电子对看待。如NO2分子中N原子有5个价电子,O原子不提供电子。因此中心原子N价层电子总数为5,当作3对电子看待。

2)确定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

由于价层电子对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它们趋向于尽可能的相互远离。于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与价层电子对数目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价层电子对数目

2

3

4

5

6

价层电子对构型

直线

三角形

正四面体

三角双锥

八面体

3)分子空间构型的确定。

价层电子对数目=成键电子对数目+孤电子对数目。

中心原子周围配位原子(或原子团)数,就是成键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的总数减去成键电子对数,得孤电子对数。根据成键对数和孤对电子对数,可以确定相应的较稳定的分子几何构型,如下表所示:

电子对数  

电子对的空间构型

成键电子对数

孤电子

分子的

空间构型

 

2

线

2

0

线

BeCl2

CO2

3

三角形

3

0

三角形

BF3

SO3

2

1

V﹣形

SnBr2

PbCl2

4

四面体

4

0

四面体

CH4

CCl4

3

1

三角锥

NH3

PCl3

2

2

V﹣形

H2O

5

三角

双锥

5

0

三角双锥

PCl5

4

1

变形

四面体

SF4

3

2

T﹣形

BrF3

2

3

直线形

XeF2

6

0

八面体

SF6

6

八面体

5

1

四角锥

IF5

4

2

正方形

XeF4

【命题方法】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判断,需要重点掌握。

题型:运用价层电子对模型预测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

典例: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H2SBF3的立体结构,两个结论都正确的是(  )

A.直线形;三角锥形 BV形;三角锥形    C.直线形;平面三角形    DV形;平面三角形

分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价层电子对就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σ 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σ 键电子对数和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之和就是价层电子对数,由于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就可得到含有孤电子对的VSEPR模型,略去孤电子对就是该分子的空间构型。

解答:H2S分子的中心原子是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1/26+2×1)=4S的配位原子数为2,因此成键电子对数为2,孤电子对数=422,所以硫化氢分子的VSEPR模型是四面体型,略去孤电子对后,实际上其空间构型是V型;

BF3分子的中心原子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1/23+3×1)=3B原子的配位原子数为3,因此成键电子对数为3,孤对电子数=330,所以BF3分子的VSEPR模型是平面三角型,中心原子上没有孤对电子,所以其空间构型就是平面三角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空间构型的判断,难度不大,易错点是确定中心原子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解题思路点拨】判断空间构型的两种方法:

1)第一种:

计算价层电子对数目;

判断成键电子对数目;

计算孤对电子对数目;

判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2)第二种:

判断成键电子对数目;

计算孤对电子对数目:孤对电子对数目=1/2(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配位原子数×m);价层电子对数目=成键电子对数目+孤电子对数目。

判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二、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知识点的知识】

1、相关概念:

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不同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用,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相对地显负电性,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地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非极性键: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因此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均匀的,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2、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空间不对称)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空间对称)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命题方向】

题型: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典例:下列各组中的分子,全部是以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H2N2Cl2 BCH4NH3H2O       CCO2CS2CCl4 DHClNOBr2

分析:同种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元素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

解答:AH2N2Cl2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全部是以非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故A错误;

BCH4是正四面体结构,结构对称,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NH3是三角锥型,结构不对称,是极性分子,H2O是角形,结构不对称,为极性分子,故B错误;

CCO2CS2二者是直线型结构,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CCl4是正四面体结构,结构对称,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故C正确;

DHClNO是不同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为极性分子,Br2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是以非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极性的判断,注意分子立体构型的判断,本题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点拨】

1)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例如:HBrH2ONH3SiO2等.

2)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例如Cl2I2N2P4、金刚石等.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例如H2O2C2H2等.

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例如:NaClNa2SK2O等.

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例如Na2O2CaC2等.

6)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物质.例如NaOHK2SO4NaNO3等.

7)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例如NH4Cl等.

8)只含有共价键而无范德华力的物质.例如:金刚石、晶体硅、SiO2SiC等原子晶体.

9)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例如:HF

10)没有化学键的物质.例如:稀有气体.

三、晶胞的计算

【知识点的知识】

1、均摊法确定晶胞中粒子数目:

1)立方晶胞:

1)顶点:每个顶点的原子被8个晶胞共有,所以晶胞对顶点原子只占1/8份额;

2)棱:每条棱的原子被4个晶胞共有,所以晶胞对顶点原子只占1/4份额;

3)面上:每个面的原子被2个晶胞共有,所以晶胞对顶点原子只占1/2份额;

4)内部:内部原子不与其他晶胞分享,完全属于该晶胞.

2)六方晶胞:

1)每个顶点上的粒子被6个晶胞共用.

2)每条横棱上的粒子被4个晶胞共用;每条纵棱上的粒子被3个晶胞共用.

3)每个面心上的粒子被2个晶胞共用.

4)晶胞内的粒子完全属于该晶胞.

3)三棱晶胞:

1)每个顶点上的粒子被12个晶胞共用.

2)每条横棱上的粒子被4个晶胞共用;每条纵棱上的粒子被6个晶胞共用.

3)每个面心上的粒子被2个晶胞共用.

4)晶胞内的粒子完全属于该晶胞.

2、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NaCl晶体

1)在NaCl晶体的每个晶胞中,Na+占据的位置有 2 种.顶点8个,面心6

2Cl占据的位置有2种.棱上12个,体心1

3)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Na+  12    个;每个Cl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Cl12 个.

4)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着6Cl,每个Cl同时也吸引着 6Na+,向空间延伸,形成NaCl晶体.

5)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Na+4Cl1mol NaCl能构成这样的晶胞个.

6Na+与其等距紧邻的6Cl围成的空间构型为__正八面体__

CsCl晶体

1)每个Cs+同时吸引着8Cl,每个Cl同时吸引着 8Cs+

2)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周围与它等距离且最近的Cs+6个,每个Cl周围与它等距离且最近的Cl 6 个;

3)一个CsCl晶胞有 1 Cs+1 Cl组成;

4)在CsCl晶体中,Cs+Cl的个数比为 11

图片

               CsCl的晶体结构               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金刚石: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包围,以共价键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发展,键角都是109°28',最小的碳环上有六个碳原子,但六个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石墨:层状结构,每一层内,碳原子以正六边形排列成平面的网状结构,碳原子之间存在很强的共价键(大π键),故熔沸点很高.每个正六边形平均拥有两个碳原子、3CC.片层间存在范德华力,是混合型晶体.熔点比金刚石高.石墨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以范德华力结合,容易滑动,所以石墨很软.在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与相邻的四个碳原子经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所有外层电子均参与成键,无自由电子,所以不导电.而石墨晶体中,每个碳原子以三个共价键与另外三个碳原子相连,在同一平面内形成正六边形的环.这样每个碳原子上仍有一个电子未参与成键,电子比较自由,相当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所以石墨能导电.

 图片

石墨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石墨的晶体结构俯视图

干冰:分子晶体,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其他12CO2分子.平均每个CO2晶胞中含4CO2分子.

图片

固态二氧化碳晶体模型      SiO2晶体模型      SiO2晶体平面示意图

SiO2:原子晶体,空间网状结构,Si原子构成正四面体,O原子位于SiSi键中间.晶体中重复单元是硅氧四面体,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相连,即每个氧原子又与2个硅原子相连(SiO2晶体中不存在SiO2分子,只是由于Si原子和O原子个数比为12,才得出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在SiO2的晶体结构中最小环上有12个原子.每1mol SiO2晶体中,有4mol SiO键.二氧化硅晶体中最小环为  12 元环.

【命题方向】

题型一:常见晶体结构的考察

典例1:下列各项所述的数字不是6的是(  )

A.在NaCl晶体中,与一个Na+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I的个数

B.在金刚石晶体中,最小的环上的碳原子个数

C.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最小的环上的原子个数

D.在石墨晶体的片层结构中,最小的环上的碳原子个数

分析:A、在NaCl晶体中,一个Na+周围有6Cl,一个Cl周围有6Na+

B、金刚石晶体中,最小的环上有6个碳原子;

C、二氧化硅晶体相当于在硅晶体中两个硅原子间分别加上一个O原子,因此最小环上的原子个数为12个;

D、石墨晶体的片层结构中,最小环上的碳原子个数为6个.

解答:ANaCl晶体属面心立方结构,与一个Na+最近且距离相等的Cl的个数有6个,故A正确;

B、金刚石晶体中,最小的环上的碳原子个数有6个,故B正确;

C、二氧化硅晶体相当于在硅晶体中两个硅原子间分别加上一个O原子,因此最小环上的原子个数为12个,故C错误;

D、石墨晶体的片层结构中,最小环上的碳原子个数为6个,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结构,重点是对结构图象的观察与理解,难度中等,注意观察识记常见的晶体结构图.

题型二:均摊法确定晶胞中粒子数目

典例2:已知CsCl晶体的密度为ρg/cm3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相邻的两个Cs+的核间距为a cm,如图所示,则CsCl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表示为(  )

图片

图片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是ρa3 NA,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明确该立体中含有的阴阳离子个数是解本题的关键,根据摩尔质量与密度、体积和NA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点拨】

图片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1)比较典型的计算有:求氧化剂、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或质量比,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确定反应前后某一元素的价态变化等。

2)计算的依据是:氧化剂得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数,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失电子总数等于得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升高总数必等于降低总数。有关得失电子守恒(化合价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

1)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原子个数之比,或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及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3)进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2.强弱规律

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应用: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弱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也可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3.价态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表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4.转化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之间的转化最容易;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之间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的同种元素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难易规律

越易失去电子的物质,失去后就越难得到电子;越易得到电子的物质,得到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还原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同时与多种氧化剂相遇时,氧化性最强的优先发生反应。

【命题方向】

题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

典例1在下列反应过程中,有3mol电子转移的是(  )

A1mol钠与水反应

B27g铝与足量盐酸反应

C22.4L氧气(标准状况)与足量镁反应

D1.5molNa2O2与足量水反应

分析:A、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B、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C、金属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DNa2O2与足量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解答:A2Na+2H2O2NaOH+H2↑,反应转移2mol电子,lmol钠与水反应,转移1mol电子,故A错误;

B27g1mol)铝全部转化为三价,转移3mol电子,故B正确;

C22.4L1mol)氧气全部转化为﹣2价,转移4mol电子,故C错误;

D2Na2O2+2H2O4NaOH+O2↑,该反应转移2mol电子,1.5mol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1.5mol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点拨】电子转移数目计算步骤:

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找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注意:如果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只有一种就用化合价降低的元素进行计算)。当升高或降低的元素不止一种时,需要根据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将化合价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

化合价升高总数计算:化合价变化数乘以原子个数。

五、反应热和焓变

【知识点的知识】

1、反应热和焓变的概念: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成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焓变: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用△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放热反应△H0,吸热反应△H0.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吸热还是放热由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差即焓变决定。

图片

E1﹣﹣正反应活化能;E2﹣﹣逆反应活化能;

说明:

1)化学反应中不仅存在着“物质变化”,还存在着“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以热能的形式体现出来,还可以以光、电等形式表现。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就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称为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

2、反应热与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不同物质的能量(即焓)是不同的,对于物质的稳定性而言,存在着“能量越低越稳定”的规律,因此,对于同素异形体或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若为放热反应,则生成物能量低,生成物稳定;若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能量低,反应物稳定。

【命题方向】

题型一:反应热的图示

典例1: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

A.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kJ热量 B.该反应热△H=(bakJ·mol1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molAA1molBB键,放出akJ能量

分析: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依据图象分析,结合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可知,反应物能量之和小于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热量。

解答:A、从图上看出,每生成2molAB吸收(abkJ的热量,故A错误;

B、该反应焓变=断裂化学键吸收热量﹣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热量,所以焓变为△H+abkJ/mol,故B错误;

C、反应是吸热反应,依据能量守恒可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正确;

D、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吸收a kJ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量变化的分析判断,图象分析,反应前后的能量守恒应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能量的关系,计算焓变的依据,题目较简单。

题型二:正、逆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热的关系

典例1http//wwwjyeoocom/chemistry2/ques/detail/6f40c17992c648c5b99d06adb8694304

2011·海南)某反应的△H+100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1B.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

C.正反应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D.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1

分析:根据在可逆反应过程中活化能有正反应和逆反应两种,焓变与活化能的关系是H=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H0,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答:A、某反应的△H+100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1,无法确定正反应活化能的大小,故A错误;

B、某反应的△H+100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1,无法确定逆反应活化能的大小,故B错误;

C、某反应的△H+100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1,正反应活化能大于100kJ·mol1,故C错误;

D、某反应的△H+100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1,即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 kJ·mol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焓变与活化能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活化能有正反应和逆反应两种。

题型三: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典例3http//wwwjyeoocom/chemistry2/ques/detail/05cc82c3183748f5865c5a3954df93eb

根据键能数据估算CH4g+4F2g)═CF4+4HFg)的反应热△H为(  )

化学键

CH

CF

HF

FF

键能/kJ/mol

414

489

565

155

A.﹣1940 kJ/mol B+1940 kJ/mol       C.﹣485 kJ/mol         D+485 kJ/mol

分析:化学反应的焓变可以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依据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计算得到。

解答: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结合图表中键能数据和反应中化学键的判断进行计算,

H414kJ/mol×4+4×155kJ/mol﹣(489kJ/mol×4+4×565kJ/mol)=﹣1940kJ/mol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利用反应温和生成物键能计算的方法应用,题目较简单。

【解题思路点拨】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E(生成物分子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

E1(正反应的活化能)﹣E2(逆反应的活化能)

六、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

1、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vt图象):

1)浓度:

a、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图片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b、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图片

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2)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图片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图片

3)压强:

增大压强,反应朝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

图片

减小压强,反应朝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进行.

图片

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改变平衡不移动.

图片

4)催化剂:催化剂同倍数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不移动.

图片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勒夏特列原理.

概念的理解:

影响平衡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种;

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项条件变化的情况,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定性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为减弱外界改变的方向;

定量角度: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命题方向】

题型一: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典例1:(2014·安徽模拟)COCl2gCOg+Cl2g);△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升温 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增加CO浓度 减压 加催化剂 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分析:化学反应COCl2gCOg+Cl2g)△H0,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

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恒容通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平衡不动;

增加CO的浓度,平衡逆向进行;

减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进行;

加催化剂,改变速率不改变平衡;

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为保持恒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正向进行.

解答:化学反应COCl2gCOg+Cl2g)△H0,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

升温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OCl2转化率增大,故符合;

恒容通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OCl2转化率不变,故不符合;

增加CO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Cl2转化率减小故不符合;

减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Cl2转化率增大,故符合;

加催化剂,改变速率不改变平衡,COCl2转化率不变,故不符合;

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压强增大,为保持恒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正向进行,COCl2转化率增大,故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注意理解通入惰性气体对平衡移动影响,题目难度中等.

题型二:图象题分析

典例2: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2AB3g);△H0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

图片

分析: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2AB3g)△H0,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化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结合图象分析解答.

解答: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交叉点后,逆反应速率应该大于正反应速率,故A正确;

B.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A的含量是减小,压强一定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增大,故B正确;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先拐先平,温度高,故C错误;

D.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定一议二”“先拐先平”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解题方法点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对比分析:

条件变化

反应特征

化学反应速率

vv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增大cA

可逆反应

加快

加快

vv

正反应方向

增大cC

加快

加快

vv

逆反应方向

减小cA

减慢

减慢

vv

逆反应方向

减小cC

减慢

减慢

vv

正反应方向

增大压强

m+np+q

加快

加快

vv

正反应方向

m+np+q

加快

加快

vv

平衡不移动

m+np+q

加快

加快

vv

逆反应方向

减小压强

m+np+q

减慢

减慢

vv

逆反应方向

m+np+q

减慢

减慢

vv

平衡不移动

m+np+q

减慢

减慢

vv

正反应方向

升高温度

Q0

加快

加快

vv

逆反应方向

Q0

加快

加快

vv

正反应方向

降低温度

Q0

减慢

减慢

vv

正反应方向

Q0

减慢

减慢

vv

逆反应方向

注意: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只是增加幅度不同,因此平衡发生移动;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减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