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传统中国画线条之美!(不可错过!)

 风清乐幽 2024-05-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风华

线条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画历来以线条美而著称,线条是造型之根本,意蕴之灵魂,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历代画家从未离开过对线条之美的追求与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早在南朝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出了“六法”,其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即概括了用线的表现特质;晋代杰出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烈女传》等画作中用线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人形容他的用笔为“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他运用游丝般的线条,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

图片

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了“兰叶描”画法,丰富和发展了线描的艺术表现方法,其画作中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层次分明动感十足,被誉为“吴带当风”。

图片

宋代画家李公麟发展了白描画法,用粗细、刚柔、曲直、轻重的线条对物象进行描绘,创造出“扫去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画风;元宋以后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更为丰富,线条的形象变化愈加多样,加之上层文人画的介入,画家们开始追求绘画线条的书法韵味,讲究“笔情墨趣”,更加注重线条在画面中的整体神韵。

图片

直到近现代,任伯年、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等一批国画大师又进一步发展和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这些国画家从以线造型、以线塑形的绘画手法中升华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将线的艺术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在物象形神的塑造方面推进了国画的发展。由此可见,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一直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

图片
图片

形式美

一、线条的形式美

线条的形式美包括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形式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画的审美范畴中,线条的运用不仅仅具有外在可视的形象,其中还涵概了许多特殊的审美意蕴。

图片

中国画家们对线条的运用和理解不限于对自然物象的模拟与再现,而是把线条作为相对独立的形式美的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并赋予了线条以抒情与写意等审美内涵,所以说线条是绘画技巧和审美修养的综合体现。它既是绘画表现对象的外在轮廓、框架和内在结构的支撑,同时还通过不同形态的组织变化,在画面上形成一种灵动的意蕴与气势,如线条的长短、粗细、曲折、浓淡、干湿等变化或线条的穿插、藏露、轻重、虚实、疾徐等组合方式,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如骏马奔驰,有时如丝带飘舞,有时如高山坠石等构成,形成线条搭配的节奏与韵律之美。

图片

线条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形式美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单条线的曲折、提按、起伏等,形成的单条线的变化形式;另一方面,是指整幅画中线条的相互穿插、交错、呼应等,所形成的画面整体线条的和谐统一形式。

线条以其鲜明、丰富的变化形式带给观赏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使观赏者通过对线条的质地、线条的组织、线条的微妙变化以及对线条的气、骨、韵等内在品质上的感悟,达到对线条整体美的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力度美

二、线条的力度美

前人曾用多种形象化语言来形容用笔力度的效果,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高山坠石”、“棉里藏针”等。“笔力”作为中国画线条的主要内蕴之美,一直是中国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南齐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六法”的前两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是中国画的首要条件。

图片

中国画用笔讲究笔锋要藏而不露、一波三折、气贯始终。气是笔的动力,力是气的外在体现,气力相生,用笔则活。当毛笔在宣纸上运行时,笔与纸面之间产生并蕴藏着一种执笔者潜在之力及其反作用的制约力,画家用笔时,只有在这两种力之间求得均衡加之对线条的理解,方能画出蕴含着的深层次的力度之美,正如画家潘天寿所说:“古人用笔力能扛鼎,言其气之沉着也。而非笨重与粗悍。”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在总结前人用笔的基础上提出了“平、留、圆、重、变”之说。所谓平,就是指执笔用力均匀不用挑剔取巧,平而不板,起收分明,笔笔送到,运笔要“如锥划沙”;所谓留,是指用笔含蓄“积点成线,不积不徐,颜学之筋,遒劲极矣”,好似“如屋漏痕”;所谓圆,即线条圆而有力,借以形容转折的笔划,虽用笔屈曲缠绕其线条依然圆润饱满,“如折钗股”,其力柔中带刚、含而不露;所谓重,即沉着而有分量的线非笨拙之态,“物之重者,宜莫如金,似金之柔,似铁之秀,虽千钧万镒,不厌其重也”,其态犹如“高山坠石”。

图片

所谓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不论中锋、侧锋、逆风、顺风还是笔的枯润,均要根据表现对象来选择;二是用笔要相互呼应,顾盼有序;三是运笔要有断连,有意识的使用断连的笔法,如“笔断意连”、等用笔方法,可以营造出别致的画面意趣,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图片

要想让一幅画呈现出整体的力度美,下笔之前要凝神静气,意在笔先,以气运笔,将全身之气运注于手腕,传至笔尖,贯注于画面。气在笔痕墨迹中流转,才能让画面上的线条依气的强弱、虚实、韵律连绵不断地产生有机的联系,最终呈现在画面上的线条要轻如“行运流水”,重如“高山坠石”,枯如“干裂秋风”,湿似“润含春雨”,随气韵而变幻出线条的轻、重、干、湿使画面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好似一气呵成的画面效果。

图片

抒情美

三、线条的抒情美

在中国画中,线条还具有传情达意、抒发感情的功能,线条的形态是创作情绪的凝聚,也是对追求审美意境的情感表达。经过历代画家的尝试与总结,我们在审美意识中也对线的抒情性有了一些共性的认知:如画面上的直线,予人以力量、速度之感受;曲线则给人以柔和、律动之感觉;宽线条刚健有力;细线条柔弱纤细;水平线条平和安稳;垂直线条庄重严肃等等诸如此类。

图片

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关于抒发感情用线表述的很清楚,他说:“凡属表现愉快感情的线,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得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驰电掣,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可见,线条作为表达物象形体的语言,传递着画家的心绪与情操,肩负着塑造物象情感格调之重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综上所述,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之美为我们积淀了独特的审美意趣,也为现代国画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表现空间。而现在我们有责任将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画线条之美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取精用弘、厚积薄发,进一步拓宽线条的表现形式,让中国画线条的魅力永存。所以各位热爱国画的画友们,线条练习极其重要,也是绝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大家一定要注重笔墨线条练习,坚持不懈,如此方得领悟真正意境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