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禽鸟画之中小型禽鸟技法拆解上篇!(学好禽鸟必点!)

 风清乐幽 2024-05-17 发布于河北

禽鸟画种类繁多,在中国画中具有特殊意义,且不同种类禽鸟也被国人赋予不同的寓意,所以许多创作者以及历代名家都爱在画作中,配以禽鸟,不过禽鸟创作难度算是比较大,因为禽鸟和花卉不一样,花卉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而禽鸟基本上处于活动之中,因此在创作时,不要急于落笔,先仔细观察,熟悉它们的形体结构,掌握它们的基本动态。比如鸟的头部特点、与身体的关系、羽毛和翅膀的特点、静止时的形态及飞翔时的变化等等。

图片

在禽鸟创作过程中,要抓住大的动势,用笔快速,概括简练,迅速写出主要线条,构出形态、动势。舍去细节,抓住关键。如有时间的话,再做深入细致的刻画。那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中小型禽鸟画拆解,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一 小型鸟

小型鸟是禽鸟画中最常见的鸟因为体型小巧,能很好地在画面中与其他物象相和谐,花卉小鸟可以做小尺幅,成群小鸟也可做大图阔幅。

SPORTS

1·麻雀

麻雀又名瓦雀,是最为常见的小型鸟,结群在楼宇、村社、田野间觅食嬉戏,诚可谓:“穿屋贺厦。”麻雀色朴素,又具斑纹,可谓文质皆备,故展张于图绘,效果特佳。麻雀斑纹有其生长规律:头部赭色无斑,肩背灰褐有斑,呈纵列排开。覆羽、飞羽、尾羽皆用赭墨色表现;不可头、背皆赭,翅尾皆黑,生硬的搭配很不协调。作画需勤于观察、写生,不可就前人作品照猫画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棕头鸦雀

棕头鸦雀比麻雀略小,活动于山野,极少涉足人烟之地。棕头鸦雀为候鸟,随季节南北迁移,故多画于疏枝野色之中,草莽丛柯之内。

棕头鸦雀通身无斑,头赭色,肩、背、尾皆为灰褐色。通身羽毛茸茸,蓬松可爱,其叫声细小,人俗呼为“吱吱猫”。

棕头鸦雀的画法,与麻雀近似,画时可参考麻雀的画法,触类旁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太平鸟

太平鸟体稍大于麻雀,身较为圆肥。头上有毛冠,可展可收。通身灰褐,羽毛绒细。飞羽上有朱红斑点,左右各六,共十二,故俗呼为“十二红”,尾端有黄斑,画时可统一成红色,亦可保留其黄尾。

太平鸟,名寓吉祥,故多见于历代绘画之中。其能与花卉、树木搭配:繁华之景,彰其富丽;疏淡之景,增其野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 中型鸟

4·八哥

学名鸲鹆,生于南方。因其本性灵巧,能仿人言,故多有贩卖,久之南北流传。八哥通身乌黑,初级飞羽中部具白斑,黑白分明,愈显俏丽。头前鼻上有丛毛,色亦乌黑。爪、嘴多为粉黄,白嘴白爪者名为“玉嘴儿”、“玉爪儿”;眼红者,名为“朱砂眼儿”。

八哥虽通体乌黑,画时不可死黑一片,要处处变化、处处统一;黑中求虚实有别、浓淡交差,方可生动自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鹩哥

鹩哥与八哥略似,体型稍肥大。两种鸟头嘴有别:鹩哥嘴大,色朱红;八哥嘴尖细,色粉黄。鹩哥眼后有肉冠;八哥无肉冠,鼻上有丛毛。画时注意表现八哥、鹩哥的差异,绝不可特征不明、非驴非马。虽说艺术品位的高低,不取决于形象是否忽略,但精准的形象依旧可以传达出高雅的精神格调。未经观察的盲目夸张妄作,往往带来品位的低劣。

鹩哥色沉着,体型肥健,在画面中,常作为主体出现;枝蔓、花卉作陪衬。这样,主次分明,动静相映,画面和谐。

图片
图片

6·黄鹂

黄鹂通身黄色,眼后有黑枕斑,翅翎、尾翎为黑色,黄黑相映,明媚艳丽。黄鹂雌雄稍异:雄鸟娇黄,雌鸟稍暗而略有色斑。黄鹂体型大小与八哥相近,画时可以触类旁通。只是勾染之法有别。细线勾勒,赭石朱膘打底,敷染藤黄,后用粉黄丝毛,分组丝毛,不可乱方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7·山喜鹊

山喜鹊又名灰喜鹊,体型与八哥大小相仿,尾长而劲挺。山喜鹊毛色淡雅,灰蓝相映。

山喜鹊为留鸟,四时寒暑,皆无所畏,故春景之清和、夏景之繁郁、秋景之霜华、冬景之冷艳,皆可与喜鹊同。画于早春,则有却寒报喜之意;画于盛暑,则有浓荫幽逸之趣;画于暮秋,则有风华旖旎之姿,画于严冬,则有寻春问腊之态。故画者,需悉心体悟,留意观察,使身边之景,成纸上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喜鹊

喜鹊通身整肃,黑白两色分明,体型较八哥、山喜鹊略大,其步行于地,有轩昂之姿;腾踏于枝,有翘尾招摇之态。

喜鹊、八哥、鹩哥等均为通身黑色(或大面积黑色)之鸟,画时要注意边缘线有虚实变化,方可生动、自然;反之则生硬刻板,如剪影一般。

喜鹊名寓吉祥,有报喜之意。若画“鹊踏枝”则有“喜上眉梢”之说;喜鹊落于柿树,则有“事事见喜”、“世世有喜”之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之,想要学好禽鸟画,一定要到生活中去,熟悉禽鸟的生长、生活规律,研究它们的形态、结构、习性,观察它们的飞鸣食宿习惯,再经过笔法的锤炼,方能得其生趣,重点是一定要去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笔墨练习,不可左学一笔,右落一墨,如此才能在创作时落笔生花,相得益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