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想做的事”与“该做的事”之间取得平衡 ——《你以为的应该,其实都大可不必》│ 书海遨游No.24007

 每日糊图 2024-05-17 发布于上海

书海遨游 No.24007

推荐指数:☆

  在“想做的事”与“该做的事“之间取得平衡  

——《你以为的应该,其实都大可不必

本文字数:1,290

本文阅读:4分钟

(注:本读后感仅为介绍和评论该书,供自己学习和研究,做些笔记和思路的整理。)


这是一本关于“依附关系Attachment”理论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如果你有以下五种情况下的一种,并且期望改变的话,我会建议你可以仔细的品品这本书中的内容:

1、太过于在乎'微笑’
2、分不清优先顺序
3、无法随机应变
4、说着'正确言论’,对方快要站不住脚时
5、不自觉地想要符合他人的期待

从书中的内容出发,主要是在讨论如何去面对“该做的事”,书中连同“想做的事”一起探讨,会给大家一些不同的视角。

“乐趣就是有趣的事、想做的事;责任就是义务、该做的事。不是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而是在’想做的事’与’该做的事’之间取得平衡。”而且在找到平衡之前,分清楚之间的区别更重要些。

作者定义了一个期望大家都能实现的状态,称之为“'容易生存’,重点在于,要从’应该要做的事’中,找出’不做也没关系的事’,让自己从中找到自处之道。”

同时我想说的是,也有可能有些朋友看过书,利用作者给出的一些认知层面的改善方法以后会寻求另一个极端,把所有“应该要做的事”都看成“不做也没关系的事”,这很容易就偏离了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的正面意义。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这本书更适合那些被困在“该做的事”中的朋友们,“人一旦过度在意他人眼光,就会愈发无法自由的活动。”我猜想,在现代社会,这类朋友还是占大多数的。

而那些很擅长做“想做的事”的朋友,甚至有些朋友会因为只愿意做”想做的事“而感到压力,也许是另外一个极端,就不太适合去看这本书。因为“一般人一旦察觉’该做的事’增加,就会懂得减少’想做的事’,但不擅长调整的人,如果遇到’该做的事’增多时,只会感觉到压力。”

其实书中更多的是直接给出了行动上建议,认知上的重新定义,让大家可以学到认识到如何可以安心,或者说是自洽的去做“想做的事”,进而摆脱“该做的事”的束缚。相信很擅长做“想做的事”的朋友已经很擅长书中所提及的内容。

最后,借用书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可以脆弱,世界上绝对没有不能稍微脱离轨道的事。”以此献给那些还困在“该做的事”里的朋友。

2024.02.03 


作者:田秀夫

Hideo HONDA 


作者:Ricky
一个走在心理学之路上的小沙弥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年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