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2岁到32岁,我完成了跨越10年的一次对话。抑郁不是深渊,我才是答案。

 郁金香抗抑郁 2024-05-17 发布于浙江
今日导读  
  去深深地爱每一个时空的自己,去全然地接纳每一个时空的自己,无论那个自己有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多么的颓丧、消沉,都去爱ta、无条件的抱持ta,这种行为,身就是一种疗愈。
   而能够最有力的给出这份疗愈之力的人,其实一直都是我们自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和我们心中那个哭泣的内在孩子相匹配的,还有一个内在疗愈师身份,那是被我们所深深埋葬和遗忘的另一股力量,ta其实一直在守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的链接、等待着被开启。
    就像今天的这个故事所呈现的一样,它是一次跨越10年的对话,是一位女性对10年前的自己的一份重新看见和链接,她对曾经在抑郁中挣扎求生的自己说了许多话,那里有鼓励、有赞许、有骄傲、有理解、有懂得,而经由这样的行为,她整合了更多的自我,并在书写中获得了一份疗愈。而这份疗愈,完全由她自己开启。
    在这个世界上,那个最贴心、最懂自己的“知心爱人”,其实一直都是我们自己!希望这位女性的书写,启发你去看见并开启自己身上的疗愈之力。
这是《郁金香》的第363个郁友故事

近日逛QQ空间,偶然翻到了自己十年前的日志,我发现我曾为纪念自己抑郁确诊一周年,写过一篇周年记。
一眨眼,十年时间倏忽而过,看着文字记录下的曾经,触摸着十年前的那个真实的自我,我感慨良多。
是的,就在11年前,我确诊了抑郁症,自此,便开始了我长达十余年的漫漫治疗路。
尽管有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双管齐下,家人朋友也极为支持,但这十年间,这条与疾病的抗争、共存之路,我走得并不顺遂。

但尽管如此,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着对自己的感恩、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想对自己说,你真的很棒!你一路带着你的光,行走在人生的夜路上,虽然踉跄向前,但你从未放弃过前行!

在此,我也想和大家分享我十年前的文字,以及我以现在的身份、和过去的自己做的一份对话。
疾病不是深渊,生命自有答案,行动即是圆满,我想以此跨越10年的一份对话,为我那不太平坦的人生之旅,画下一个句点,而当一个篇章终结,那新的发生也开始孕育,我知道会有一个更崭新的自我,正在前方等待着自己。     
我也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治“郁”路上的朋友一点点支持与鼓励。我想告诉屏幕前正在阅读的你:在治“郁”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十年前,我的记录


抑郁确诊一周年,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曾以为,疾病与伤痛的走出要很久;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也很快。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师。  

一年前的今天,在多次轻生尝试未果后,我叩开了心理咨询的大门,遇到了我的咨询师,由此开启了我的漫漫治疗路。

依稀记得,第一次咨询结束前,咨询师问我的那个问题——你的生命是为了什么?就是这个问题,让我每有伤害自己甚至是轻生之念时,一再控制自己,也由此开始我的自我成长与探索。

你的生命,是为了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在确诊抑郁症的最初,我只能告诉自己:活着就好,只要能活下来,无所谓其他。

还记得那时,我的状态极为糟糕,母亲不得不放下手头所有事情,搬到大学城照顾我,从饮食起居到用药督促,无微不至。

每两周定期医院复诊,药大把大把地吃,日常课业外的活动大把大把地推,彼时的我,最大的祈愿就是能过下去——能过一天是一天,疾病少复发点,治疗效果多一点。

我每晚早早入睡,睁了眼仍是一片黑暗,从凌晨三四点一直熬到看着窗角露着屋外第一抹霞光的白,数着钟点开始一天,一宿后,又是一宿。

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让我不知外面世界几何,我像被一个铁笼,囚禁了所有。

恋情的打击、学业的受挫、前途未卜的迷茫.....在“疾病”的强势压迫下早已微不足道,我失去了对外界近乎全部的感知与思考,只能麻木而本能地活着、过着。

体弱之人多忧思,生了病,思绪和记忆总以病态的方式闯入,将人狠狠抓进泥潭,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在那段时间里,从最早的记忆到成长至今的点点滴滴,生命历程里曾经历的生离死别如往事复生般不断重回,逼仄着我感受无多的神经。


我原本以为,这是痛苦至极的。现在回想才发现,这当中其实亦有很多小确幸。

每周的心理咨询,成了那段时间中,我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那些大片大片冻僵了的思绪、沉抑已久的感受和难以宣之于口的情绪,在咨询师的陪伴下,一点点地升温、苏醒。被药物拯救却也桎梏的我,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活过来。

咨询之外,散步、阅读、音乐和舞蹈,亦带给我太多太多,多到让我几乎要双手合十讴歌赞美自己孱弱的身体了。生死无法参透,悲剧无法阻止,遗憾亦无法填补,命运和时间只会结伴推着你向前。

但我虽压不中命运的选题,却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这道题做不好,没关系,再来。再做不好,也没关系,再来。

试过所有错的,剩下的便是答案。

抑郁,逼着我放缓脚步,去直面那个被我深埋已久却又不敢面对的问题:生命,终究是为了什么?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曾经,我在疾病的折磨下告诉自己,活下来就好;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回溯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原来根本回避不了。

还记得电影《心灵捕手》里非常经典的一段独白——

“年轻人,当我问你什么是艺术时,或许你会开始就米开朗琪罗侃侃而谈;当我问你什么是文学时,或许你会就莎士比亚的十四行开始你的演讲;当我问你什么是生活时,或许你会告诉我你经历过多么酷炫的叛逆和所谓的为自由而战;当我问你什么是爱情时,或许你又会告诉我甚至向我夸耀你和多少个女孩子做爱、有过多丰富的性经历。    

可是你知道用刻刀在大理石上一点点雕刻望着石屑飘飞而下时内心对作品的期吗?你知道坐在威尼斯水船上沿着威尼斯商人的足迹悠然独行的韵味吗?你知道在重负之下仍然踽踽独行时内心的悲苦与坚持吗?你又知道,当你早晨睁开眼看着所爱的人在身边醒来时心里充盈的满足与幸福吗?

不知道,其实你都不知道。年轻人,你的生活从来都是在书本上;而我的生活,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与经验。你的叛逆、你的聪明、你的渊博,不过是因为年轻的自大与狂妄,充其量就是只纸老虎而已。”

或许,这段独白中,便隐藏着我一直在找的那个答案吧,尽管此刻我依然难以描摹命运最终的样子,和那个似乎将要喷薄而出的答案。

一周年,依然要感恩于心,上天赐予我太多太多,多到让我不得不放缓脚步选择用“深刻”来阐释这样一段历程。

也同样是一周年,我终于看清,“抑郁”的背后,是生命对我这么多年回避自己的真实需要、一再追求优秀但却抛下了生活体验的提醒与惩罚。

不过要多庆幸,这么一个孤独而并不轻快灵魂,终于还是在踽踽独行之中,缓慢地长大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一周年,恭喜曾经那个彷徨无助的女孩,在苦难中缓慢而坚定地长大。

写于2014年11月

十年后,我的回复

疾病不是深渊,生命自有答案,行动即是圆满     

亲爱的自己:

十年时光,弹指而逝。

感谢你曾经用心的记录,若非这些文字,我早已忘记当初的那个女孩,曾怎样一次又一次在彷徨与迷茫中为自己加油打气,即使身陷囹圄、四面楚歌,却依然倔强着寻找出路。

谢谢你的坚持,这些年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虽不乏躺平摆烂、懈怠抱怨,但总会挣扎着前行。

这十年里,疾病限制了很多。

我看着你,一边在治疗疾病的起起落落中挣扎求存,一边用心、认真地生活。疾病给你的工作、生活乃至婚恋、家庭都带来不小的挑战甚至阻碍,但向来怯懦的你,即使恐惧、不安,也会尽己所能地尝试,去对这个世界敞开怀抱。

也因此,这十年,你经历了很多。

你努力工作,从仅为谋生到努力寻求发展、坚持心中热爱,坎坷曲折但好在缓步向前。

你遇见了爱情,有过深爱之人,体验过经营家庭的酸甜苦辣,经历过情爱中的背叛与算计、人性幽微、幻想破灭,但好在你始终选择良善。

你寻求成长与疗愈,一边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一边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努力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你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有过彷徨无措,有过退缩摇摆,更曾多次几要丢盔卸甲、仓皇而逃。

可我,依然为你骄傲。这么些年,那样胆小怯懦又不负责任的你,终究是踉踉跄跄地走过来了。

十年前,你一再思考生命的意义;而现在,我也尝试以我浅薄的资历回应——我想,生命并无意义,也不需要意义。重要的是,发问背后,于心灵最深处,你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你想以怎样的姿态过这一生。

电影《心灵捕手》里,心理治疗师桑恩对年轻人威尔说的那段话,就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形态。

“年轻人,你的生活从来都是在书本上的;而我,生活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与经验。”

是选择活在间接经验构筑的安全轨道中?还是选择从心所愿、扎扎实实滚入红尘,去体验与经历?

我想,选择权,从来都在自己,而非他人。

面对人生意义几何的这道伪命题,答案从来都不重要,更无所谓对错优劣,只是单纯个人的选择与需要。而我的选择,就是答案。

很幸运,回溯来时路,我的每一步选择都与十年前的你如出一辙——真实地存在、经验、体悟与感受,哪怕是以疾病的形式,哪怕余生不得不与疾病共存。

这就是我,也是我们,对生活、对疾病交上的答卷。很幸运,我们如此一致,不背初心,自在即是圆满。

最后,我还是要为你狠狠地鼓掌、用力地骄傲,原生家庭未曾给过你的鼓励与肯定,三十岁的我悉数双手奉上,给你——十年前那个二十岁踉跄向前、踽踽独行的自己。

你真的很棒,这十年来我一路带着你的光,行走在人生的夜路上。

谢谢你,曾经那么努力;未来,我会继续加油!

写于2024年5月
最后,愿我们都能勇敢、大胆地,去走自己人生的夜路,做出属于自己真实的选择,永远深深地用爱支持、抱持、接纳自己。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在文末打赏,支持原创。欢迎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有公益稿酬喔。点击投稿

如您需要更多心理上的专业支持,点击链接进入郁金香陪伴战略合作服务平台:小龟健心


拓展阅读:

抗郁6年后,我给15岁抑郁的自己写了一封信。爱现在的自己,也爱过去的自己。




猜你还想看——4月精选 

从抑郁小女生,到乐观大女主

44岁独自带娃,我和孩子一起抑郁

3个月,陪伴不上学的儿子走出了房门

当自恋开始松动,抑郁便化解于无形

延续20几年的眼泪,有人和我说这是抑郁症

双相带来的空虚与麻木,我用这个秘密武器

抑郁3年没康复,背后是被创伤卡住的母亲

小学初中的校园霸凌,激发我走出童年束缚

高二女儿突然厌学抑郁,经历半年求助探索

顺利走出重度抑郁,我是父母努力的成功案例

当17岁的我走出重度抑郁的泥潭

郁金香陪伴的“繁花”,大上海沉浮录

孩子高三抑郁休学,我也快抑郁了

14岁确诊双相之后,我却发现父母变好了

6年和抑郁相伴,我才发现它是爱的信使

别让焦虑,一步步拖累你的人生 | 焦虑测评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抑郁测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