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掌大的商鞅方升,为啥是国之重器?

 海棠盈香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之前也发过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但我发现,咦,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怎么就没单发呢?

除了书画简,上海博物馆最重磅的国宝就是西周大克鼎、西周晋侯苏钟和战国商鞅方升,都是#禁出国宝#!

这三件展品在上海博物馆新馆的青铜展都有展出。

其中西周大克鼎虽然没有详细写过,却在很多篇都提到过。

其他两件,我发现,我竟然都没有拍照片……我囧了!(本文照片来自于官方)

西周晋侯苏钟是一套编钟有16件,名为晋侯,它当然出土于山西,来自于晋侯及其夫人墓,规格非常高,但因为被盗,这套钟部分(2件)在山西博物院,部分(14件)在上海博物馆,因钟上有长篇铭文,内容非常珍贵,所以都是镇馆之宝。

多数镇馆之宝有着吸引人的颜值,或是因着极致的工艺,或是有精美的造型纹饰。

但有些镇馆之宝,看上去有点平淡无奇,甚至引不起拍照的欲望,比如战国商鞅方升。

我还记得他在展厅中的哪个位置,但……我两次去上海博物馆,竟然都没有拍照片!足可见它看上去有多一般了。也可见我就是颜控!

颜值一般、材质一般、造型一般、工艺一般,商鞅方升为何能成重磅国宝?

它上面有很多铭文,铭文内容非常重要,这是其一,却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还是它的意义,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为什么想聊一聊它呢?

因为我越来越感受到商鞅的伟大!

之前检查我侄子的作业,有很复杂的单位换算,啥玩意啊!早在商鞅时期就统一度量衡了,现在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复杂的单位换算啊,简直让人头大!

这说明啥,说明现在还有很多单位不统一,你说为什么要有千克和公斤两个词?就搞得很乱!

现代人都为各种不统一的单位抓瞎,商鞅之前,更抓瞎!

为嘛呢?

现代虽然单位多,但每个单位都是规范的。

但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度量衡都是估的,就用手比划个差不多,比如一手指长就是一寸,一手长就是一尺。

现在还有这样的,拇指与食指伸成“八”字就叫一chai(这字我不会写,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字)。

没有标准,不仅误差大,还容易造成混乱。往小里说,容易造成矛盾纠纷;往大里说,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商鞅统一度量衡究竟有多伟大?

先来看一下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深2.3厘米,通长18.7厘米,宽6.9厘米,重0.7千克,也就比一个成年人的手掌略大,看起来实在平平无奇的一件量器。

长度单位好表示,只要把尺固定下来就行了,重量单位可以用砝码,古代叫权,就是秤锤。

但,如何来表示一升这个容积单位?

商鞅创造发明了“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就是用固定的长宽高来固定容积。

这也太高级了吧,怎么想出来的呢!

商鞅亲自督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就包括这件“商鞅方升”。

这简直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经济秩序都规范了啊!

再来看一看铭文都写了什么。

各侧面+底面铭文共七十五字。

侧边部分铭文内容: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侧边铭文记载了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身为大良造(大秦最高官职,负责执掌军政大权)的商鞅制造了容量标准计量器具。标准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即:3×5.4×1=16.2(立方寸)=1升。

经过专家计算:

1商鞅升=202.15毫升(现在

1商鞅尺=23.192厘米现在

底部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是后来加印的铭文,内容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百姓安宁,诏令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矫正度量衡器,代替列国原本各有差异的量制,让境内百姓都能明确知晓。

也就是说,123年后,秦统一六国,秦始皇颁布诏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国家运行需要规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这也宣告着国家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汉馆,我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实在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

孔子他老人家周游列国,要学好多种外语啊!怎么学的啊?!啊啊啊啊!

当时,我就觉得秦始皇搞的同轨、书同文是真的伟大!太伟大了!

看商鞅方升上的铭文,才知道,原来统一度量衡是从商鞅变法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着实有用,所以才在统一之后全国推行的。

当时的事实,以及后世两千年的实践表明,商鞅此举划时代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