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辰·仰山雅集作品展播 第33集:丁政 王堂兵 程度

 慎独一生800 2024-05-17 发布于辽宁
图片

作品展播

图片

丁政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的学书之道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鬓生二毛而学无所成。窗前灯下,静坐回首过往,学书倏忽已三四十年矣。

我的老家在大别山腹地之农村,春节时贴春联之习惯与全国一样,但家乡有个风俗,并非家家户户皆可于年三十贴上大红的春联,只有那些家无欠债、无债主登门的才可贴上春联。贴上春联,也意味着将无债主登门,阖家可以欢欢喜喜地轻松过年了。然大多数家庭都并不富裕,因之春联都贴的较晚。而村里读书人不多,擅长写春联者更少。每至大年三十下午,村里两个写春联的先生家,便门庭若市。某年春节前,年三十下午,父亲还完欠债,抑或欠债并未还完但打好了招呼,将不会有债主登门,便命我拿着红纸找先生写春联。冬天墨不易干,匆匆拿回家,贴到大门上,墨汁流淌,像泪水一样,很不好看。于是父亲对我说:吾儿,汝今亦已上学,当好好学习写字,明年春联自己写,不再求人。就这样,开学后我便在老师指导下学写毛笔字,其时,并无字帖可临,不过是老师写个样子,我再照着写,以今观之,算不上习书,但毕竟开始亲笔研了。

一九八一年,我十五岁,考了个专科,学校在湖北沙洋。我五爷爷是国民党官员,刑满后在农场工作,爷孙时相见,五爷爷也指导我练字。后学校迁至荆州西门外,某年春节,荆州举办“千人书展、万盏花灯”大型文化活动,同时还有个“纪念国务院公布江陵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全国名家书画展,我便时常去观展。后者是迄今以来,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展览。某次观展时,遇上曹立庵先生,曹先生还送了“求索”两个字给我。又一次遇上沙市刘良金先生,便拜其为师学习书法。那个时候,大学生多爱好文艺,学校有书画社团,《书法》杂志、《书法报》皆已发行,书店里也偶可以买到一些字帖或书学著作,于是我便终日不务正业,开始学习书法。

大学毕业后,大约是一九八五年,在报纸上看到浙江美院招收书法专业的消息,便给刘江先生写了封信,得到的答复是我已受过高等教育,不能再考,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再后来,又看到报上有招收书法研究生的消息,于是,于一九八九年秋我便西溯巴蜀,负笈渝州,从徐无闻先生学习。至此,由业余而专业。次年又转至津门,师从王学仲先生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国书协研究部工作,后又考取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随沚斋师陈永正先生治学并兼习书法,后又入浙江大学访学,得颐斋陈振濂先生指导。积年以来,还曾得到诸名家如蒋峻斋、吴丈蜀、许伯建诸师之指导,我的学书经历大抵如此。

我初学书时,亦不过临临字帖而已,自忝列徐无闻先生门墙,始知功夫在书外,学书除临帖外,尚须多读书,立定根基、变化气质。又知“学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首修人品,“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先生尝以“坦诚做人、认真读书、勤恳工作”十二字赠我,后夜泊师勉我以“诚者自成”四字,而沚斋师则诫我以“莫当官”三字。三位恩师之言,受用至今,并将铭右终身。

余亡妻秋羽白鸿君,亦是徐无闻先生弟子。余二人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窗前灯下,相与攻书,切之磋之,疑义相与析,其乐何如!惜其长年卧病,后英年早逝,此固余之不幸也。因力所不逮,陪妻、育儿、侍奉父母,更无余力临池,惟于锅碗瓢盆、煮药烧饭之余暇,不择纸笔、不计工拙,随写随辍、随写随弃,未忘笔研也,故无名利之心,泊如也。此又余之幸也。学书贵在陶冶性灵,余或得之耶。

近老母生病住院,小女归国,学校工作又忙,本无心作书,因书画频道之邀,截稿在即,匆匆书此之报之。余之学书之道,于初学书之人,若略有启发,则幸甚。

老拙丁政于松江之暂寄寓舍

甲辰二月十四日

图片

王堂兵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图片
图片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抟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东坡《快哉此风赋》

甲辰春月 二水居王堂兵

图片

程度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法是我的最爱,年少时临池学书,常(常)也是夜以继日,忘餐废寝用功甚勤,但现在看来那种随性随情、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胡涂乱抹和书法艺术基本没什么关系。后来有幸在张继先生身边工作学习,对书法的认知理解才有了大步提升。在这近二十年研读古人临习经典成为我每日的必修功课。钟张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简牍碑刻、钟鼎铭文、那或隽秀、或飘逸、或典雅,或雄浑,或朴拙、或厚重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徜徉其中,如痴如醉。我学习书法是从楷书入手,颜、柳、欧、赵均有所涉,但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虽努力了很多年,却收效甚微。偶然读到傅山写楷,如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颇受启迪,渐悟各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的道理。

厚重不失灵动,稚拙不失典雅。明快而清新,简洁而峻朗的书法风格是我追求和向往的。通过篆隶书体的研习使得点线更加浑圆,通过行草书的临摹,解决了用笔生硬、板滞之弊。

窃以为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就如同雕琢一件玉器,需要慢慢地、渐渐地、静静地去琢磨,不急不躁,追根溯源,潜心于经典的研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内在精神境界的提高,保持一种安静平和的心境,耐得往寂寞,不随流俗,不为物累,笃定而行。唯如此,方有可能登堂入室,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

甲辰初春

滴水阁程度于京华

编辑:李由

制作:李由

责编:张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