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时代

 nysd2012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书笔记三

当波斯人和东罗马缠斗时,他们身边的阿拉伯人逐渐壮大了。

麦加的穆罕默德

7世纪20年代,当穆罕默德创立新宗教时,他首先接受了犹太传统:面朝耶路撒冷祈祷并尊崇犹太先知,因为对他来说,圣殿被毁也证明上帝收回了他对犹太人的祝福,并将它赐给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麦加,在公元6世纪前后形成一条连接欧亚的重要的商道,东方远洋过来的商品在也门上岸,用骆驼沿着阿拉伯半岛西侧的麦加、麦地那,运往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运往欧洲。这条路称为汉志商路(下图橙色线)。如同现在欧美和以色列想拿下苏伊士运河一样,这条汉志商道曾经也是拜占庭和波斯争夺的目标。但战争最终阻塞了商道,波斯人统治时期,开通了过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前往地中海的商路(下图紫色线),新的商路逐渐取代了汉志。

图片

麦加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不仅是商道也是阿拉伯原始多神教朝圣者的圣地,当地贵族是圣地保护者,也是圣地既得利益者。穆罕默德所在的哈希姆家族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最强。610年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和耶稣一样,被旧的利益群体坚决地反对。穆罕默德便带领追随者去了北边的麦地那,建立了伊斯兰政权雏形:乌玛。

乌玛是打破阿拉伯氏族和部落的血缘关系,为伊斯兰而奋斗的武装社团。简单理解,就是不再以小族群为生产单位,扩大格局,搞集体化大生产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思想:

“在蒙昧时期,也就是穆罕默德受启示之前的“无知时代”,“没有人比我们更贫寒”,他后来的一名士兵写道:“我们的(旧的)宗教就是让我们互残杀。我们中有些人会活埋自己的女儿,只是因为不想让她们来分享我们的食物。然后,上帝为我们派来这位著名的人物。”

“穆罕默德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梦想家,他宣扬顺从一神(“伊斯 兰”即“顺从”之意),主张通过遵守一些简单易学的仪式以及关于生和死的准则,来获得普世救赎、平等与正义的价值以及纯粹生活的美德。”

由此推测,伊斯兰教创立的理想,是想将内部力量进行统合,团结更多“自己人”来实现向外的增量蛋糕,这有助于在伊斯兰世界内部建立共同目标及群体和谐相处的秩序。同时这种内部关系的调整作用也很快在他们对外的军事力量上得到了体现。630年,穆罕默德回军收复了麦加,之后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可惜“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依次继任的是四大哈里发。

阿拉伯人的统治时期

四大哈里发是穆罕默德创业团队里的挚友和亲属,前两个接任的哈里发阿布和欧麦尔都是他岳父,阿布接任两年就去世了,欧麦尔在位十年后去世,任期内攻占了伊拉克、叙利亚、波斯、埃及等地区,立下赫赫战功的很多将领是当初反对穆罕默德的麦加贵族。主打一个“打不过就加入”。

从这里也能看出穆罕默德的个人魅力和胸怀,能将敌人一一化解成朋友的都不是一般人。但以个人魅力凝聚的团队终将因为核心人物的离世而失去团结,如后两任哈里发奥斯曼和阿里就是伊斯兰世界两个分支逊尼派和什叶派对立的起点。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时,大力扶持本族成员的力量,任人唯亲,遭暗杀。家族的军事将领穆阿维叶要求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惩治刺客,无果。穆阿维叶随后发动内战,阿里被杀。

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亲加女婿,父亲被杀,儿子侯赛因也就是穆罕默德的外孙复仇又被杀。这导致伊斯兰教以主张先知血缘世袭的什叶派(又叫阿里派)和主张强者胜出的逊尼派之间产生了千年难以愈合的分裂。

这一分裂是穆罕默德创业之初就无法消除的隐患。穆罕默德创造了一种新的社群秩序,他用新的精神力量武装军队,让阿拉伯群体爆发了冲击力,成为接替东罗马和波斯之后主宰中东的力量。但他终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依附了旧有的力量基础。

旧有的力量就是曾经的麦加贵族们,百年的大树没有连根拔起,就会在新的季节迎风发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出身麦加的倭马亚家族,是当初反对穆罕默德最强烈的一支,甚至在武装冲突之后,穆阿维叶的母亲还吃过穆罕默德叔父的肝脏。

没有被他们消灭掉的穆罕默德重新占领麦加后,没有复仇 ,反而指派战败后皈依的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为他的文书,并娶了穆阿维叶的妹妹。穆罕默德死后,欧麦尔又指派穆阿维叶为叙利亚的总督,被人称为阿拉伯世界的凯撒。

旧的强权因为思想落后被反对,但力量并没有削弱。当强权势力改变思想,跟进新的形势后,新崛起的穆罕默德的直系力量很难压倒曾经的强权,何况这些强权在军队里都是主力。他们必然会重新掌握主动。

661年,取得内战胜利的穆阿维叶依靠埃及和叙利亚穆斯林大贵族的支持,在大马士革建立了倭马亚家族的哈里发政权,这是伊斯兰教的第一个世袭政权,史称倭马亚王朝。疆域最广阔时东至中亚、西至西班牙。

但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逐渐奢靡的享乐主义生活召来内部的反对和冲突,750年,伊拉克大贵族艾卜勒.阿拔斯——穆罕默德叔父的后裔利用人民起义的力量推翻倭马亚,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

同为穆罕默德的亲属,阿拔斯家族的曼苏尔对王位呼声更高的阿里家族一点没手软,他策划了对阿里家的屠戮,从婴儿到老人没放过一个人。

伊斯兰世界的突厥化

阿拔斯王朝的伊斯兰政权主体已经不再是沙漠深处的阿拉伯人。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都远离沙漠,将都城建在两河流域,先是大马士革,后是巴格达。这个地区融合了欧洲和中亚的各路人马,王朝的官僚特权阶级也来自各个民族。军事权力被突厥人控制,财政和内务大臣多是犹太人。

拜占庭、波斯和埃及和印度的文化极大的刺激了沙漠深处的统治者的好奇心,阿拔斯王朝开始了百年翻译运动,将周边文化的科学、哲学、医学、天文学等重要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这场运动后来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资源。“阿拉伯人还发明了一套全新的科学词汇,后来的一些英语词汇都是从阿拉伯语借用来的,例如酒精、蒸馏器、炼金术、代数学、年历。”哈里发马蒙自己也是一个科学小达人,在巴格达建立了著名的文学和科学研究院“智慧之屋”(可惜现在的巴格达几乎快成废墟,再难看到人类智慧的档案。)

伊斯兰文明在这一历史时期展现了包容性和当时的先进性,是阿拉伯时代的巅峰时期。多民族的包容政策也让这一地区的突厥人逐渐强大。

关于突厥人的分类和源头各有说法,基本是那种讲了我也记不住的,我只能理解成今天中国和里海之间的中亚地区的各种“斯坦”国,受中国汉朝和唐朝时期的政权向西挤压的影响,很多斯坦国的人迁徙到两河流域,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土耳其和两河流域的强大存在。这也最终导致沙漠阿拉伯人对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失去控制力。

伊斯兰世界的主角正在变成突厥人。先是1055年塞尔柱帝国(突厥的一支)让阿拔斯家族变成纯宗教吉祥物,然后是1258年蒙古人西征直接扫除了阿拔斯,埃及也被突厥奴隶雇佣军占领,建立马穆鲁克政权,再然后是突厥人1299年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成为中东、土耳其和欧洲巴尔干地区的统治者。

伊斯兰时代的耶路撒冷

637年,迫于穆斯林的军事压力,耶路撒冷的基督主教向穆罕默德的继任者、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献城,换取对方保全基督徒的安全。欧麦尔进城后将圣殿山上传说的大卫时代的基石指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确认穆斯林是犹太教继承者的地位。之后倭马亚时期的穆阿维叶在圣殿山建了第一座清真寺。

在那个时代,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并没有现在这么泾渭分明。

“早期的穆斯林似乎以“信仰者”自称,这个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一千次,而“穆斯林”只出现了七十五次......有些早期信仰者甚至是犹太人和基督徒。”

“从耶路撒冷和其他地方宽容的宗教政策来看,这几个拥有圣书的民族之间一直存在大量的令人惊讶的混居和交融。”

“穆斯林征服者最初很乐意和基督徒分享圣地......有资料表明穆斯林与基督徒共享教堂。事实上,位于城外的卡西斯玛教堂里有一个专门供穆斯林礼拜的壁龛......在圣殿山布置好以前,早期穆斯林最初似乎是在圣墓大教堂里面或旁边礼拜的。”

“欧麦尔的首个耶路撒冷执政官就是犹太人。欧麦尔还邀请了提比里亚犹太社团的领袖加昂以及七十个犹太家族回到耶路撒冷,他们定居在圣殿山以南的地区”

“穆阿维叶将更多的犹太人安顿在了耶路撒冷,并承诺他们可以在至圣之所祈祷

最早的征服期过后,帝国的发展必然地走向强化伊斯兰的方向,倭马亚王朝的另一个王,阿卜杜拉.马利克692年在耶路撒冷盖起岩石圆顶清真寺,以及之后的阿克萨清真寺。

“作为神圣帝国大型建筑物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岩石圆顶清真寺与所罗门圣殿和希律王圣殿齐名。进入21世纪,它成为最世俗的旅游象征,它既是伊斯兰复兴的圣祠,也是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图腾,岩石圆顶清真寺至今仍然是耶路撒冷的代名词。”

图片

也正是阿卜杜拉.马利克编纂了完整的《古兰经》,在此之前,穆罕默德的思想靠故事、诗歌等方式以口述、吟诵的方式流传。

穆罕默德最早传记的官方版本和穆斯林的征服运动都将基督徒和犹太人排除在伊斯兰教之外。帝国的行政机构也已经阿拉伯化,像君士坦丁大帝一样,马利克集约西亚和圣保罗于一身,他相信在世界性的大帝国中只有一个君主,一个上帝,正是他(马利克)决定了穆罕默德的社团发展成为如今的伊斯兰教。”

这种趋势下,神殿山上的三个宗教的蜜月期终究是结束了:“大约到公元720年,犹太人已经在那里自由祈祷了近一个世纪后,新的哈里发欧麦尔二世作为这个衰微王朝中极端伊斯兰正统派的顽固苦行者,却下令禁止犹太人做礼拜。这项禁令贯穿伊斯兰教统治的余下整个时期。”

伊斯兰世界和欧洲的中世纪恩怨

公元7世纪,倭马亚王朝的伊斯兰势力就到达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并从西班牙渗透到法国。8世纪阿拔斯家族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屠杀了所有家族成员。一名幸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逃至西班牙地区,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统治伊比利亚半岛广大地区,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伊斯兰政权之一。

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穆斯林和犹太人也逐渐被基督教势力向南方挤压,1492年,西班牙最后一个伊斯兰公国格拉纳达被阿拉贡(西班牙的前身)所灭,这个国王夫妻还搞了个异端裁判所,大量穆斯林和犹太人都成了异端,“十万到二十万犹太人被驱逐,之后的五十年里,西欧的很多地方都延续了这一做法”。很多犹太人逃到荷兰、立陶宛、波兰、乌克兰,还有很多回到中东。

基督教传到西欧造成对犹太人大规模的驱逐,这应该是身为犹太人的保罗当初没有想到的事情。基督教远播西欧后对中东的冲击也是8世纪的阿拔斯王朝万万想不到的。彼时的阿拔斯眼里还只盯着东罗马。东罗马虽然已衰退成一个孤立的小城,但君士坦丁修建的这个位于欧亚咽喉的小城堡异常坚固,阿拉伯人多次尝试也没能攻克。

城堡那一面的欧洲,已是日耳曼蛮族的天下。识时务的罗马教皇在公元800年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天上的神权认可了地上的王权,也希望地上的王权能持续守护和发展教皇手上的神权。查理曼欣然接受,并以西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主教不失时机地将圣墓大教堂的钥匙当礼物送给查理曼,但这就跟中国人说“没事儿常来,这儿就是你自己家”一样,礼节性的意思一下。这个家真正的主人还是穆斯林的哈里发——阿拔斯王朝的哈伦.拉希德。也是科学小达人马蒙的爹。

拉希德不仅不介意,反而自己也跟查理曼眉来眼去了很久,他们互相交换使臣和礼物,拉希德还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提供各种便利。除了这个王朝本身比较包容以外,大概心里也有小算盘,就是想关键时候能让法兰克人在君士坦丁堡的背后插上一刀。

但法兰克人似乎对耶路撒冷的兴趣更大。很多人相信到耶路撒冷能够让曾经的罪过得到救赎,越来越多“法兰克人”(在当时的穆斯林眼里,欧州人都是“法兰克人”)经过埃及和海上来到耶路撒冷朝圣。

随着穆斯林的政权慢慢转移到突厥人手里,沙漠里的贝都因人存在感不强,他们就在欧洲人的朝圣之路上抢劫,很多欧洲基督徒死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

“公元1064年,班贝格的阿诺德主教带领一支富裕的朝圣队伍(由七千名日耳曼和荷兰朝圣者组成)前往耶路撒冷时,在城外遭到贝都因部落的袭击。一些朝圣者吞下他们的黄金以防强盗劫走,但这些强盗却剖开他们的内脏以获取黄金。五千名朝圣者被屠杀。”

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在曼齐克特大败拜占庭军,俘获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拜占庭在巨大的压力下多次向西欧求救。

西欧的情况也有点复杂:自800年罗马教皇给法兰克国王加冕后,欧洲的王权慢慢就有点飘,不怎么把上帝的代言人放在眼里,教权和王权就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博弈。到1073年罗马教皇的位置上坐了一个硬茬——格里高利七世。威胁德意志的亨利四世,如果不听话就开除教籍。在基督徒的世界里,他们的王怎么能不是基督徒呢?这是个很严重的恐吓,亨利四世也不是软柿子,假装服软,韬光养晦一段时间后,举兵就扑向罗马,把教皇驱逐了,教权遭重挫。

乌尔班二世接任教皇位置的时候,一心想重振教廷,如果能保护到耶路撒冷朝圣的通道安全,必然是一件增强教廷威信的事情,且拜占庭向教皇表示东正教不再与罗马公教分庭抗礼,以后归罗马教皇统一领导。这是乌尔班无法拒绝的条件。

再加上欧洲经济不好,封建君主们每天打来打去,也没啥收益,不如一起组团去富裕的东方干票大的。教廷作为东征总指挥,可以名利双收,怎么看都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于是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号召基督徒到耶路撒冷夺回突厥人占领的圣地。

既然主召唤了,而且听说可以赎罪,还可以搞钱。基督徒们在家里翻出所有能打架的工具,有骡子的骑骡子,有马的骑马就浩浩荡荡的上路了。结果路上就死了一半,另一半到达地中海东岸后,贵族们沿途就建立了一些十字军王国(下图右方红色部分)。1099年,一场有人说十万人,有人说几千人死去的屠城后,耶路撒冷重回基督徒手里。

图片

直到1187年库尔德人萨拉丁重新夺回耶路撒冷。关于这场战役,可以看看电影《天国王朝》。电影里有段台词对白,战役结束,巴里安问:耶路撒冷有何价值?萨拉丁说:Nothing 过了一会儿,又转身说:Everything  这是一段很值得回味的对白。

书中还有句萨拉丁对儿子说的话,对理解今天的巴以冲突也许有一点启发:“我警告你,要远离杀戮,不能沉湎于此,养成痼疾,因为鲜血只能招致更多杀戮。”

但人类是不会停止战争的,十字军也没有就此罢休。接着发动第三次、第四次......

战果只能是暂时的,跨度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最终失败,原因一方面是十字军国家依赖欧洲的海运补给,无法深入腹地。偶尔深入也被赞吉那样的猛将又打回去。另一方面兵力也跟不上,一会儿法国领头,一会儿德意志领头,一会儿英格兰领头、一会儿教皇领头,各自出于自身目的发起进攻,很难再次大规模集结。突厥奴隶雇佣军建立的马穆鲁克王朝在埃及和叙利亚形成统合后,十字军更是无法有效突破防线。

中世纪恩怨在14世纪初就此消停。

直到欧洲工业革命,发展出碾压冷兵器的枪炮后,欧洲又和奥斯曼帝国之间开始了利益争夺。这场争夺的欧洲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和今天的中东格局。

后记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从犹太大卫王时代一直讲述到中东战争,但是从伊斯兰部分开始,作者的故事就出现碎片化现象,因为这个时候,参与到中东博弈里去的主体越来越复杂,书本也不可能展现全部的中东历史,要理解书中的很多主体关系,需要通过另外的途径补齐中东历史知识。

尤其是到了奥斯曼时代,要搞清楚奥斯曼和欧洲的博弈历史,才能理解中东今天这个局面的形成原因。越想搞清楚,就越需要补充更多世界历史的知识。我想这就是自主学习的意义。因满足好奇而学习,学习就成了快乐的事情。

但快乐的事情也很耗时间,我找了两本专攻中东研究的昝涛老师的书,先看看,啥时候看完啥时候再跟大家分享故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