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说||元宝(423):普通人

 金晓哲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多数人或许和我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过许多“名人”的事迹。这些“名人”的共性,往往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后,建成了一番大事业或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父母和老师用这些名人的事迹,培养我的意志和品格,鼓舞我努力学习。但是,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有这样的想法——我又不想功成名就,以后做一名普通人便足够了,为何要像名人那样努力?

我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当时,父母告诉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虽然多数人最终都是普通人,但若没有努力地去拼一把,怎知道自己注定会平凡一辈子。在此语境下,成功或是成名就像彩票,虽然中奖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是只要尝试的次数够多,也就是长期努力,就会有更多机会变得不平凡。当时懵懂无知且天真的我,一度认可此观点。不过有些可笑的是,当时的我并不清楚怎样才叫努力,也自然不清楚自己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有多近,还需要再“努力”多少。

如今,面对学习压力,我再次想起了“成为普通人”这个话题。对于一个思维清醒的人来说,是绝对不会把全部家当都拿去买彩票,妄想通过中奖来发家的。同理,人们的时间都那么宝贵,谁会愿意拿大部分时间去努力乃至刻苦学习,赌那比中彩票还低的概率。我再一次审视着“普通人”这一概念,结合自己这么些年的成长经历,才发现一切都是模糊或片面的。

首先,学业成功与否,与是否成为普通人是毫无关系的。我不否认学习好的人以后能遇到更多机会,也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即便是最顶尖学府的毕业生,最终家喻户晓的也不过是寥寥数人而已。至于剩下的那部分人,虽然可能得到了工资高于地区平均水平的工作,但何尝不是普通人呢?他们也要为了生活做出一切,也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反之,那些没考上大学甚至没考上高中的人,看似没有什么社会竞争力,但也可以有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的人生中也会有不平凡的时刻……

其次,“普通人”这个概念本身都是模糊的。一般地,我们认为和多数人过一样的所谓“平凡生活”的人,就是普通人。与之相对的,便是与众不同的人。我和许多同学聊起自己小学时的经历,有不少人觉得我很不可思议,每天放学后竟然不想着出去玩,而是看化学书籍或是搞电子制作。同样地,我也觉得不少人很与众不同,他们居然喜欢看世界文学名著,普通人放了学,谁还会再翻开书啊……在彼此为对方感到惊讶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对于普通人和与众不同之人的定义,都是参照自己来的,且都愿意将自己归为“普通人”。这样看来,“普通人”完全就是个伪命题,别说多数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想到这,我大概知道笼统而言的“普通人”是什么了。与其说是“普通人”,还是叫做“中等人”更合适。由于人的样子太丰富了,因此社会不得不制定了很多“官方”指标,比如学习成绩或是工资等。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强行把很多人拿来排名时,那些排在中间的人就会被称为“普通人”。这种排名,是考察一个人某方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我们的全面自我认识并不具备全部的意义。

最后,所有人都有许多“普通人”的特点,但相信自己并找到自己不普通的方面,才是最终立足于社会所必须的能力。与其把自己放置于一个外部的评价体系中,贴上“普通人”或“精英人”的标签,还不如不断审视和发现自我,努力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金元宝,男,2007年10月生,初三“求知少年”。『小小少年说』公号创建者,周五专栏小作者。自2016年3月25日起,每周一篇,记录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