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课:蝶恋花(牡丹)

 1966无语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五月

图片

读书笔记

图片

人生如巷,宽窄由心。

图片

点击蓝字

五月

关注我们


【案例图】

图片


【绘画要点】

苏青老师的体验课《蝶恋花》,主要学习切瓣牡丹花画法,理解牡丹花的碗状结构的表达方法。本节课的绘画顺序和绘画要点如下:

1、牡丹花是富贵花,是圆满,富贵吉祥,美丽智慧的象征。

2、花瓣先调硃磦藤黄,笔尖少蘸曙红,先表现花心的碗状结构碗状结构。再多蘸曙红笔尖沾少量胭脂,画出外层的花瓣,注意花瓣之间的叠压以及花瓣的宽窄。花瓣要区分开前后的层次,后方用重色挤压出前面花瓣,外轮廓不要太规整,可以多一些参差错落。

3、花心先用三绿点雌蕊,再用藤黄调钛白点花丝花蕊。

4、小枝用花青加藤黄笔尖蘸少许曙红,中锋行笔画出。老枝用墨色中侧锋行笔绘画。叶子在处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三叉九顶结构,嫩叶用淡绿加曙红,老叶用草绿加花青。同时叶子注意主次,大小,虚实变化。

5、最后老叶用墨色勾勒叶脉,嫩叶用胭脂,根据叶形来表达叶脉。

6、最后画蝴蝶,先画头胸腹,用偏干的墨色画翅膀,用藤黄加硃磦染色,三绿点翅斑。

国画工具:

毛毡、笔洗、白瓷盘、墨汁、

纸张:外方内圆生宣38*38

毛笔:大、中、小号兼毫   小红毛

颜料:硃磦,曙红,胭脂,钛白,花青,藤黄、三绿,赭石

图片

【步骤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绘画视频分享】

【国画知识拓展】

中国画笔墨追求的人文精神

(理论概述摘抄)

笔墨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中经历着很长而渐进式的改变。从最早的作为描绘物象的手段,逐步演变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存在体,其中最关键的发端,大约首见于13世纪末的元代初期。

在那个时候,吾人在赵孟獭等人的作品及言论中开始看到绘画中的使笔用墨本身,不再以写形状物为唯一的目标,而自具一种足供品味观赏的价值。董其昌提出“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论调。在如此的主张中,笔墨终于脱离了描绘形象的功能性束缚,成为绘画中的首席角色。

由董其昌所代表的这种笔墨观,具有一种近似于抽象主义的倾向。笔墨的形式本质在此不必再附属于物象,甚至还超越之,带有“反写形”的性格,而成为绘画的最高价值之所在。

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即是此种概念的最佳宣示。一旦掌握了这个理想形式,由之而构成的作品便能得到可与造化创造生命相呼应的境界,画家亦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和他所选择认同的古代名家进行平等但复调的对话。这可以说是中国笔墨的第一层意涵。

除了形式的意涵之外,笔墨亦因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而具有第二层次的社会性意涵,因此对画家的学养、悟性与思辨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此情况下,笔墨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标志性符号。

因此,笔墨形式的精神性与社会性意涵成为一种理想境界,这种跨越阶层追求,难度极高,方能具有如宗教般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前仆后继地追求。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一种修炼的历程,其重点不只在于知识的获得,亦指向精神层次的提升。由这个角度来看,笔墨一事便又可与人格修养的历程相接通。

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有个能与造化合一的“完人”典范之存在,笔墨的理想境界既在于与造化生命相呼应,其追求的历程遂亦可视之为趋向完美人格的努力。这便是笔墨论者一再将论述的路径归结到人品一事的理由。而在此,笔墨也因而呈现了其第三层的人文精神上之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享

图片

收藏

图片

点赞

图片

在看

图片

分享

图片

收藏

图片

点赞

图片

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