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铸钱史

 微美陇西 2024-05-18 发布于安徽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陕西转运副使皮公弼奏准铸折二钱,其后诸路铸钱监共26监,内铸铜钱者17监,岁铸506万贯;铸铁钱者9监(原有3监,增商、就二州各2监,通远军、岷州各1监),岁铸88.92万贯。熙河路通远军威远镇,岷州滔山两监共铸铁钱25万贯。

又据《文献通考》,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威远镇、滔山钱监岁铸各25万贯。元丰以后,西师大举,边用匮缺。同、渭、秦、陇等州钱监废置移徙不一。微宗崇宁二年(1103年)令改铸折十钱,御书钱式曰:“崇宁通宝”,篆文,曰:“重宝”。崇宁四年(1105年),置陕西监,铸当二夹锡铁钱,后更多次铸钱,名目繁多。

宋代皇帝每改元一次,即更铸钱一次,如神宗时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徽宗时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宣和通宝”及“圣宋元宝”、“圣宋通宝”等。1986年,宝凤乡仙家门行政村张家门村农民李应至修建砖瓦窑时,在村头发现铁钱窖藏一处,出土铁钱几百斤,1987年6月,县城修下水管道时,在电影院门口2米多深处,发现铁钱窖藏一处,出土北宋铁钱200斤左右,进一步证实北宋时威远镇和滔山设监铸钱的历史。

北宋铁钱

清康熙六年(1667年),甘肃巩昌府设局铸黄铜钱,照式铸地名(如湖南钱幕铸“南”字,江苏铸“苏”字,甘肃巩昌府铸“巩”字),面文“康熙通宝”,背文满汉文,孔左满文“多”字,孔右汉文“巩”字,径2.7厘米,重4克左右,为小平钱,仅一式。康熙七年(1668年)暂停。


后甘肃布政使司移于兰州,巩昌府遂停铸。雍正五年(1727年)开甘肃鼓铸局,在兰州设炉12座,铸铜钱。面文“雍正通宝”,背文孔左为满文“宝”,孔右为满文“巩”,读为“宝巩”。钱质纯铜,制造精良,式样美观,径2.7厘米,重4.5克。

咸丰四年(1854年)宝巩局又以废铜加铅铸小平钱及“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大钱。同治元年(1862年)又铸小平、当五、当十铁钱,质地脆薄,版式繁杂,制作粗糙,大小不一,轻重不等。同治三年(1864年)撤局停铸。

来源:《陇西县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