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蓝|无锡吴姓 2461

 邹蓝茶座 2024-05-18 发布于广东

            无锡吴姓

邹蓝/文,图一,四,五

  中国好多的姓氏,发源地都在北方或西北。比如李氏,多有陇西堂为号,即源出甘肃陇西,李白即自称陇西成纪人(在今日天水之秦安县)。刘姓有彭城堂,喻源出丰沛之地。这些名门大族的家乡,也称郡望。

  而吴姓,以江南无锡为发源地,或郡望。梅村至德堂是天下吴氏总祠。因为吴国始祖泰伯和仲雍从秦陇奔吴,将勾吴古国建在今无锡梅里一带。吴姓则以吴国而来。2006年台湾吴氏宗亲会荣誉理事长吴伯雄先生,也曾亲临无锡鸿山泰伯墓,祭拜吴姓始祖吴泰伯。国内各地的吴氏宗亲都到无锡来拜祭最早的先祖吴泰伯。估计这是少有的几个源出于江南的中国大姓。无锡锡惠公园内有至德堂,祭祀的正是吴泰伯。

  吴国在江南,也是吴文化区。无锡则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11世纪吴国创立于无锡梅里,后来的吴氏国王将都城搬去苏州。历史上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不心狠手辣,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机会而被灭国。这个过程中又有伍子胥,范蠡,黄歇等的故事。吴国灭于越国,而楚国又灭了越国,然后被秦国所灭(公元前223),无锡遂归入新设的会稽郡。前一阵看到资料,湖南与广东交界的临武县,因为渡头古城遗址发掘出万枚吴简,显示这一带一度在吴国管理的疆域中。吴国是齐晋楚吴越中的春秋五强之一。

  202444日是清明节,受吴姓发小之邀,我跟几个吴姓老大哥去无锡滨湖区胡埭镇太湖边的闾江村,观察无锡闾江吴氏祭祀吴泰伯吴仲雍89世孙吴贞逸的仪式。

  吴贞逸,据家谱是明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而到现在,我这边吴姓发小是108代,而他也有了孙辈。据说泰伯已经有116代传人。而从闾江支我的发小老吴来看,从1410年到2024年,614年。

  闾江村位于无锡环太湖公路进入马山路口,与去马山的路反方向往北。十字路口东北侧,现在建有阖闾城遗迹博物馆。小山背后是闾江村。全村绝大多是是吴姓,传说是千年以上古村,吴姓在此长期聚族而居。因着历史变迁和兵燹等从此村迁移它处居住而散枝开叶的在外吴氏分支据说有一百二十多支之多。也就是说,无锡和江南有相当多吴姓的根,在闾江村。

  明朝嘉靖甲辰科探花吴情即闾江村人。传说吴情本是状元,因为北方话读来,是无情。皇上不喜欢这个名字,遂点了探花,状元花落人家。这倒是跟清朝末代状元刘春霖相反。因为名字讨喜而状元名字也有点那啥,于是本来是榜眼或探花的刘春霖,得了状元。今鼋头渚有刘春霖题的碑“鼋渚春涛”。

  此村往西数公里,即常州武进县雪堰桥镇。民国元老吴稚晖是雪堰桥人,不过他在无锡外祖父家长大。吴稚晖的家族谱系,不知道与闾江村吴姓有无关联。又,常州武进吴祖光家族,是否也与闾江村吴姓有关联,这个可能也需要考证考证。

  发小老吴及他们家族先辈,家谱说是从闾江村出来,从村西的小河一两里地入太湖,又循太湖北岸到蠡湖大渲口入梁溪河,并在梁溪河北岸一条河浜边定居下来。根据历史判断,估计也在明中后期(明朝1368-1644)。

  元末明初,因为驱逐元人和随后的逐鹿皇权之战,江南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鏖战。扬州及江南人口锐减。据说扬州十室九空,朱元璋重八同志亲自巡查目睹。估计到明朝中期还没有完全恢复,长江两岸依然有好多无主的土地。

  据同在梁溪河畔居住的无锡荣氏记载,明正统初年,荣清自金陵行至无锡,与同窗游惠山,在二茅峰远眺长清里(后为荣巷),雾气氤氲,背靠惠山,前有梁溪五里湖,风水极佳,于是荣清就带领自己的子孙迁居至此。

  查,正统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该年号共有十四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后次年改元景泰。由此可见,无锡荣氏先祖移居无锡梁溪河畔荣巷时,可能那里大量土地是无主的,谁先占下就是谁的。

  这只是我个人根据朱元璋在扬州所见情况,对江南同样状况的推断。如果荣氏迁移到无锡是向本地人买的地,那么起码这一片地居民很少,几乎或者就是被闲置着,地价肯定不会高。

  想来,无锡河埒梁溪吴氏,从太湖边闾江村向无锡城进发,中途在梁溪河畔定居下来,也差不多在明朝中期或后期。如果算1550年前后,那么距今也有500多年了。如果根据族谱能考证出河埒梁溪吴氏第一代的生卒年,那么移居时间能更精准。也能由此判断当时元末明初战乱到何时才差不多结束。只有相对的和平岁月,民众才能开始在相对和平的日子里日出而作,日暮而息,逐渐重新回到“四海无闲田”的状态。

  唐朝无锡大诗人李绅的这首诗表明,唐朝无锡土地开发垦殖力度很大。因为到宋朝,介于常州和无锡东北部东部的江南巨泽芙蓉湖,都因为南北宋之交的北人逃避战乱而南下时,人多地少,对芙蓉湖区的筑圩垦殖,已经把芙蓉湖切割得七七八八。我曾就此撰写过文章。

  只因元末明初的战乱,江南遭遇巨大灾难,大量人口或死于兵燹,或逃命于外地。明初江南出现很多无主的土地,这才让闾江村移居出来的人,或者从外地迁移而来的荣氏,都能在无锡梁溪河畔找到新的容身之地。到清朝中期,至少老乾时期,江南成为朝廷财政重地,也是全国的膏腴之地。否则哪有可能吸引老乾七下江南。接待老乾的人马就需要巨资。不富裕那是根本承受不住皇族屡屡南下瞎球转的。

  后来咸同年间太平天国之乱,江南苏锡常再次备受蹂躏。据说荣氏居住的荣巷,再次人丁稀疏。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因无意中坐船离开无锡到上海,而逃离了次月降临在荣巷的大难,而荣毅仁祖父的兄弟堂兄弟都在那次遇难。而我家先辈在我幼时屡屡提及长毛,估计也是他们的先辈留下的惨痛记忆,因为他们是晚清出生,因此是他们的祖父母辈经历过长毛之乱。不过那时江南人烟稠密,不太可能出现无主土地大片的事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工商业已经启动,更因为沪宁铁路经过无锡而得到更大的市场牵引,城市化也开始并将无锡发展成为中国20世纪前期的重要工业城市。而所有无锡居民,包括无锡闾江吴姓及各支后人的迁徙,自清末民初起就开始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牵引。升学入伍调动留学等,零星的迁徙则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 

  无锡河埒吴氏后代中有吴震修先生(1883-1966),名荣鬯,曾任中国银行秘书(总文书)和南京中国银行总经理,短期任上海代市长。1949后任中国保险公司首任总经理。我一两个老大哥作为邻居小孩知道,吴震修与梅兰芳交情甚笃。梅兰芳先生(1894-1961)去世前,乡居的吴震修夫人每年都能收到梅兰芳名义寄来的书信。

2024/5/5   5/10

苏锡常之间芙蓉湖的围垦:战国到唐

819苏南芙蓉湖最终消失:南宋以降

无锡锡惠公园内泰伯殿,至德祠,祭祀供奉泰伯

闾江村旁仿古阖闾城

闾江村边春意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