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明诗评【第四十二期】

 杏坛归客 2024-05-18 发布于山东

三 明 诗 评

第四十二期

杨建伟评诗二首

江南好·走进明溪

杨真后

千山秀,万鸟任遨翔。春到侨乡皆翠绿,秋来村野间金黄。冬酒百村香。

注:明溪,旧称归化。是“八闽旅欧第一县” “海西内陆新侨乡”。

杨建伟点评: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明溪四季的风光和特色,展现了作者对明溪的深厚情感。接下来,我会为你详细赏析这首词。

首先,词的开头“千山秀,万鸟任遨翔。”描绘了明溪的自然风光。千山连绵,郁郁葱葱,显得分外秀丽;万鸟在这片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面。这样的开头不仅展示了明溪的秀美山水,还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接下来,“春到侨乡皆翠绿,秋来村野间金黄。”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既描绘了明溪的四季变换,又体现了作者对明溪的深情。春天,万物复苏,绿意盎然,明溪这片侨乡被翠绿所覆盖,生机勃勃;而到了秋天,田野间的稻谷成熟,一片金黄,丰收的季节让人心生欢喜。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示了明溪四季的鲜明特点,也透露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最后一句“冬酒百村香。”则是点睛之笔。这里的“冬酒”很可能是指明溪地区特有的一种酒,也许是当地人在冬天酿制的美酒。而“百村香”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酒香四溢,弥漫在各个村落的情景。这样的结尾,既体现了明溪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又让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此外,从词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明溪作为新侨乡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春日的翠绿还是秋日的金黄,都彰显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而“冬酒百村香”则更是让人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明溪的四季风光和地域文化,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让人对明溪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向往。

观 鸟

杨真后

绿都观鸟何佳处,岭际云台万雉鸣。

一路山花乡恋起,桃源妙境在三明。

杨建伟点评:

这是一首描述在三明观鸟的诗歌,杨真后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绿都观鸟何佳处”,诗人提问在绿都三明哪里观鸟最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的开头方式,既为下文做出了铺垫,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次句“岭际云台万雉鸣”,诗人给出了答案,在云台山岭之间,可以听到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这一句生动描绘了三明、明溪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鸟类生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热烈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

第三句“一路山花乡恋起”,诗人在赏鸟的路上,看到盛开的山花,勾起了对乡村的深深眷恋。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句“桃源妙境在三明”,诗人用“桃源”来形容三明的美景,寓意三明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是一个远离尘嚣、风景如画的地方。这也是对三明自然环境的高度赞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明溪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鸟类生态。同时,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这是一首富有地方色彩和自然情感的诗歌,值得细细品味。

陈仁男评诗四首

涂禹川

春日感怀

四季风光易变迁,不须寻访去谈玄。

浮生未了炎凉避,尘世长存醉醒煎。

秋水蓝天非有意,白云苍狗每成篇。

低头莫怪人间事,岁岁春回古道前。

简评:

一是诗人化经典于无痕。如“谈玄”谈论玄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空谈玄理的一种风气。“炎凉避”“醉醒煎”化用唐代诗人黄涛《壶公山古老相传右仙姓陈名壶公于此山》“桃易炎凉熟,茶推醉醒煎”句。“秋水”典出《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白云苍狗”典出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二是全诗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诗人开篇以“四季变迁”起兴,随即点出人生无须太较真,去空谈一些深奥无用的道理的感想。颔联和颈联进一步用典,比喻世态炎凉,感慨世事变幻无常。尾联总揽全诗,表达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态,与首联呼应。凡事“莫怪”,春天今年走了,明年还会回来,所有的“人间事”亦是如此,不如一切顺其自然,温和从容,泰然处之。

季丽娟

游无锡拈花湾

拈花胜地不沾尘,佛祖垂光作近邻。

古塔穿云观棹静,半山衔日与天亲。

诗题美镇无边景,袖拂和风满目春。

偎傍太湖迎远客,江南打卡最宜人。

简评:

首联点明位置,用词典雅,读来极富诗味和美感。颔联用拟人手法,使得本来静止的“古塔”和“半山”在动词“穿”“衔”的妙用下变得灵动,静中有动。颈联写人物活动,切题旨“游”;尤喜“袖拂和风满目春”这句,读之,似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通过一个拂袖动作的描写,把内心的惬意和惊喜诉诸笔端,情感已达饱满,诗人被深深打动。尾联就很自然地发出“江南打卡最宜人”的感叹,此处巧用“打卡”时语入诗,具时代感,亲切感。

罗春华

炎暑归家寻父母不遇

久别归乡步自勤,溪声鸟语远相闻。

空庭静树人何去?只恐田间暑气熏。

简评:

故乡是什么地方?那里有有童年、有亲情,有乡愁……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久别的游子归家自是心情愉悦,路上的溪声鸟语自然听得特别亲切,可是回到家中却不是想象中的母亲倚门远望、父亲唤我乳名,只有“空庭静树”,诗人顿时产生一种淡淡的失落感。第三句设问“人何去”,诗人不作正面回答(下地干活),末句以“只恐田间暑气熏”作结,不写担忧父母下地干活中暑,只写担心田间炎热“暑气熏”,就此戛然而止,避免直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此诗以诗人情感的变化为主线,愉悦—失落—担忧,语言朴素不做过多渲染,但读者隔屏都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浓浓的情和对父母深深的爱。

罗春华

沙溪寄语

春水绕芳洲,青山着墨稠。

老槐溪畔客,看尽往来舟。

简评: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极简极淡,却恰到好处,韵味悠长。“春水”“芳洲”“青山”“老槐”“溪畔客”“往来舟”,这些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祥和、古朴的沙溪水墨图。文字质朴古淡,朴质处即动人处,不饰雕琢,语浅意深。沙溪可谓是三明的母亲河,诗人写“沙溪”或许凝结着魂牵梦绕的乡愁情结,或许不止。结句“尽”,是“未尽”“已尽”,还是“不尽”,耐人寻味,蕴含丰厚的感情色彩;虽只写“往来舟”,仅仅是“往来舟”吗?给读者留白。此诗以小见大,得五绝之要领。情感抒发与意象自然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值得一读。

如何把周边的风物转化为内心的词呢

文/连占斗

诗歌用意象说话。我们周边往往有众多的风物,也就是说可能有众多的意象可用,但是,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内心的词,让它们有温度,有血脉,有气息,而不是生硬的外物,不是相互消解的乱象,这确实是很考验诗人的能力,处理得好,一首好诗便诞生;处理不当,只能生产出一首平淡之作。在这方面,著名诗人唐朝白云(孙世民)创作的《龙井祠》处理得十分出色。

龙井祠是我连氏的大宗祠,它闻名遐迩。我经常到那里参加活动,十分熟悉,熟悉得无法去诗写。2023年夏天,唐朝白云随诗人们一起到这里来采风,对于他来说,龙井祠是陌生的,因为他首次来到这里。当我收到他创作的《龙井祠》一诗时,大吃一惊,竟然写出如此丰满的游历诗。特别是他对周边风物的处理大胆而又妥当,可见他诗艺之高明。

第一节,写龙井祠广场的一块石碑,刻有董其昌来到大田县的感受。当诗人写出“一群大白鹅曲颈向天歌”时,便给人有了广阔的联想空间,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仿佛古诗离我们很近。第二节写龙井祠前面两口小池塘,写农妇清洗衣物,写水中的鲤鱼,写水的清澈,一幅温馨、生动、生机、质朴的画面扑入眼帘。第三节展开联想与议论,因为有前二节的铺垫基础,联想与议论恰到好处,“回忆,汩汩喷涌/祈祷,汩汩喷涌/真善美,汩汩喷涌”,赞美之词涌入心头。第四节,转入诗人内心的描写,结合细节,联想与议论得到升华,“通过一根榫头,联通了东西南北/借助一块瓦片,洞彻了春夏秋冬”,对宗祠的敬畏与礼赞如习习来风,自然而亲切,没有虚无的高大上,没有生硬的契入,一切都水到渠成。第五节写诗人离开龙井祠时的心景,移步龙井祠周边的景物,“顿首——再顿首——”,诗人此时的千言万语涌现出来,仿佛秋阳来承接了。在本诗里,诗人巧妙地把周边的景物为他所用,生成有温度、有情感的意象,把一首诗创作出来。

是的,诗人通过写周边的景物来写另一处事物,把它们融合起来,相互衬托,相互助力,把内心的感受与情感像流水一样注出,既达成内心情感的目的,又不留下破绽与痕迹,这才是高手!感谢唐朝白云,为龙井祠留下如此之美、又与众不同的诗作。

龙井祠

文/唐朝白云

人们鱼贯而入

董其昌以他董家特有的笔法

在大门外那口大水塘边站成一块石碑

一群大白鹅曲颈向天歌

阶下两口小水塘

仿佛两面直视日光和人心的铜镜

三四个农妇在右侧小水塘边清洗衣物

塘中,红的白的青的花的鲤鱼

分食天光云影,龙井祠内

天井左侧,一股清泉水汩汩喷涌

回忆,汩汩喷涌

祈祷,汩汩喷涌

真善美,汩汩喷涌

此时,十万大山不过一道门槛

二十四史不过一纸家书,风背过身去

化作一扇木纹如筋骨的门窗的一声“吱哑”

我怀抱日出日落与月圆月缺

通过一根榫头,联通了东西南北

借助一块瓦片,洞彻了春夏秋冬

屏住气息,捧起心跳

一步率真一步淡雅,缓缓退出龙井祠

秋阳在一片青黄相间的稻田中

为我写下:顿首——再顿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